[10] 。由此来看,来访者的经验中存在对儿童的厌恶痕迹——不和谐的人际或亲子关系及家庭沟通。Cathie Stirers已在其研究中指出,开放的亲子沟通可以减少家庭的不良事件,而亲子沟通的缺乏则可能为青少年日后的心理行为问题埋下种子 [11] 。另外,Olson等人在二十世纪70年代,所提出的家庭功能环境模式理解中就明确指出家庭沟通对家庭成员之间开放的、没有问题的沟通有益于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家庭成员之间不仅通过沟通来表达亲密,而且通过沟通来达到问题的解决和处理家庭争论等与适应有关的问题 [11] 。这也说明我们应当正视和重视厌童症。
厌童症的危害性
可以看到厌童症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青年人身上高发的心理问题。其不仅影响青年人自身的发展,也严重影响幼儿等群体的健康,特别是当问题发生在特殊的青年群体身上时。如案例中的幼师职业,因为幼师是与幼儿打交道的。有研究表明,早期师生关系是指儿童早期在幼儿园中与老师(幼师)形成的以情感认知和行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早期安全型的师生关系会为儿童提供同伴关系的乐观定位,从而有助于塑造儿童良好的同伴关系及对同伴间冲突做出积极反应。儿童刚入学时第一位教师的情感安全性最能预测儿童的同伴关系 [12] 。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因素不仅会导致当时师生关系矛盾,还会影响幼儿性格、人格的形成。易形成反社会的暴力行为和人格。这引起的后果不是能够估算的。不仅如此国家也可能形成严重的人才断层,社会不稳定以及家庭矛盾暴力增多。严重阻碍社会和谐有序发展。可见厌童症小则影响家庭,大则影响社会和国家及国民素质,有着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另外也有研究提示幼师学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心理卫生和教育工作者必须予以重视,着力进行干预 [13]
2、幼师教育中要加强预防
对这方面的处理主要是预防。幼儿教师基本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幼儿教师个人的发展及其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责任感的建立,同时也关系到幼儿的健康成长、性格气质的形成、与同伴交往的能力等诸多方面。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幼儿教师健全的人格和活泼的个性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使孩子在生活学习中得到启示;反之,消极的情绪和态度则会拉远与孩子的距离,甚至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不可弥补的创伤,这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是终身的 [14]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自然而然,幼儿教师肩负的职责特别重要。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幼儿教师身兼保教、保育二职,责任重大;二、幼儿教师担负着启蒙教育的重任;三、幼儿教师对幼儿性格、能力等的养成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7] 。为此,幼儿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素质,才能更好地担负起引导幼儿良性健康发展的重任 [15] 。
幼师是职校的一个新兴的专业,在大中城市正开展得如火如荼。而职校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在身体,特别是在心理上没有完全成熟,但却和大学生一样面临职业选择、宗教信仰、人际关系等一系列的同一性危机.了解职校生的自我同一性危机,有助于他们自我同一性的建构 [16] 。幼儿也是一个特殊的需要外界关怀和帮助的群体。于是,幼儿园必须创设一个健康、良好的心理环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幼儿身心成长营造一个健康的园地。那么,怎样创设健康心理环境呢?在幼儿教育工作中,树立并实践“三个观念”至为重要。一是爱心观念。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依靠的首要是教师的爱心。教师对幼儿要时刻保持爱的情 [17] 。对于幼师也有要求:幼儿的语言能力又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幼师在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关系 [18] 。
针对这种情况采取的预防措施有:
(1)有意识的专业筛选,在学生进入高职或大学正式学习之前,对其进行心理测试。筛选去除心理和性格不合适的学生。
(2)学校建立健全的心理卫生干预和跟踪系统,普及心理普查,时刻监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完善心理档案系和预警系统,以及学校心理咨询治疗服务系统,及时给身心偏常的学生提供帮助。
(4)开展心理健康辅导讲座,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调节水平,提供调适方法。
(5)毕业前进行心理测查,本着对学校、学生、事业单位负责的态度,进行相应的职业辅导和入岗培训。
(6)重视家庭教育和小区启蒙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区文化,吸收日本的母教经验。
(7)着力实施生育辅导,对新出生儿童的父母进行角色入岗培训,切实做好优生优育工作。
三、结论
着重运用精神分析结合认知行为的方法进行干预治疗。现代社会有更多的独生子女,可能这种情况或障碍能够得到部分缓解。不过,今后仍然存在双生子家庭和双子家庭,这一方面是国家政策决定的,另外也受文化的影响。定单式教育模式、学前教育或幼师职业应当更加重视厌童症。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充分认识到该障碍的影响性,才能使下一代更加和谐健康地发展。人性和人格发展中吸收更多的健康营养素。幼儿或者说是儿童心理是最具有吸收力的 [2] 。在人格培养的关键期,这方面的重视力度更应加强。作为儿童法定监护人和第一任教师的父母,有责任处理好其与亲子之间的关系,引导他们向心身健康的方向发展。于是必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在幼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幼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其中应包括组织体系、心理测试体系、课程体系、档案体系、心理咨询体系和心理素质训练体系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