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关于幼师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时间:2011-04-24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运用面谈与网络会谈相结合的方法对一例厌童症(Misopedia)的幼师专业的来访者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研究。在会谈及咨询的过程中,使用精神分析的相关理论及其他技术,帮助来访者摆脱了困扰。结合会谈及治疗的体会,具体分析了产生这种问题情结的各时期的心理背景或心理原因,并就此探讨了幼师培养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和提出了相关解决预防措施。
关键词:厌童症,精神分析,心理健康,幼师教育
通过互联网相关调查发现,现代社会许多人存在着人际关系障碍,其中,厌童倾向者(一种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存在厌恶的人)亦不是少数。这种现实及其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快速的增长趋势及问题的严重性给心理工作者,特别是心理咨询人员提出了挑战,亦让世人反思。国内关于人际关系及幼儿的相关研究较多。研究发现,通过个人经验而获得的认识在最幼小的学前儿童身上还不可能都达到理解清楚的,能用语言表达的水平。他们基本上不能分析和考虑自己以往的成绩。因此,他们关于自身潜力的观念主要依据从周围人们那里获得的信息 [1] 。而该研究中的案例的来访者作为一名幼师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从事幼师职业。其一言一行对幼儿的影响是深远的,于是不容等闲视之。因为幼儿的心理是最有吸收力的 [2] 。在幼儿身上,同化机制占据优势,而顺化机制相对较弱 [3] 。在他们身上发现这种问题有其代表性和社会性。而当前的幼师及儿童的相关研究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幼儿元认知就是其中的最热点领域之一 [3] 。对于厌童这方面的研究却很少,或说还是停留在起始阶段。比如有厌女症、厌子女症 [4] 的提法。相关的心理学研究很少见到,研究者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一例厌童症进行了心理咨询的探索。免费论文

一、案例心理分析及原因分析
案例:陈某,女,21岁,江苏某高校大学毕业生。其自入初中以来有如下表现:经常见到儿童或者提到儿童时有这种想法——儿童过分可恶,简直是不可理喻,积极躲开儿童,或遇到儿童,如果儿童去主动纠缠她,她也会很迅速地推开他们,自己的亲弟弟妹妹或有血缘关系的儿童也不例外。此外自己也根本不希望自己将来生养孩子,在情绪困惑抑郁时曾有杀掉孩子的念头。在平时与人交往过程中,只要对方谈及小孩,她扭身就走,不顾忌场合等其他情况。经常对有儿童或者谈及儿童的人都非常反感,并还经常表现出因为我不喜欢小孩,于是与我交往的人都不能喜欢或谈及儿童的这种自我中心想法,即使是父母触犯这条“潜在规则”也对父母实行“冷战”政策。
通过对来访者的情况的分析,结合以往有关儿童问题的研究课题和方法展开了对这例厌童症的心理咨询。首先采取面对面的交谈,对其心理问题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和剖析,然后随着障碍的缓解采取网络方式的面谈,以便能够彻底地挖掘出来访者内心深处的、导致这种行为或障碍的内在问题情节。根据精神分析理论基础和方法,这里更多的是运用直接心理分析和自由精神分析的方法 [5] 。最终让来访者开口谈到有关的儿童问题并正视这类问题。来访者独自前来应诊,她自己或许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或者说来访者已经有这种内在希望摆脱这种痛苦的动机或需要。这为迅速的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认知基础,同时暗示我们在治疗的过程中会运用有关认知的心理治疗方法。只有在认知意识高度建立或者是萌发的情况下,我们的治疗进程才能事半功倍,也为我们能够在短短一年内取得良好的效果提供了保证。
在来访者的高度配合下,咨询员了解到来访者——小时家里有一个比其小三岁的妹妹,父母亲由于工作的缘故,从小把照看妹妹的任务交给了她(一个五岁的小女孩),很欣然地接受了。她整天与妹妹呆在一起,而妹妹又属于那种精力旺盛型的小女孩,一天到晚都很少睡觉,只知道玩,要她一个劲的陪她玩。而她毕竟不是小孩,她有她所追求的归属感和她的伙伴。她怨恨妹妹不睡觉,于是就想方设法让她妹妹睡觉,而妹妹天生调皮,哪里肯睡呀!他对父母亲免不了有一些恨意或者说是不理解吧。她呢,就这样一直陪着妹妹一天天长大。但妹妹并不能很快成熟起来,却越来越调皮,只要姐姐有一点不合她意,她就打骂姐姐。姐姐免不了要向父母亲诉苦,但是父母亲都会以“你是姐姐嘛,应该让着妹妹嘛!”“那有像你这样做姐姐的,你看人家姐姐多懂事,不用讲都让着妹妹。”“妹妹小嘛,难道你还是小孩子呀,还这样跟妹妹争,看你那里有点像个女孩,那里像个做姐姐的样!”……总是这样的斥责,虽然一开始她有一种成长感、成人感,但她终究只是一个小孩子,好玩的小孩子。这使她萌生被父母忽视的感觉,自己天生是为了妹妹的成长而来的。她产生了一丝的叛逆心理,希望妹妹大一点能理解她,可妹妹已经入读高中,还是在她每次回家,难得一见(一星期一次)时发生争吵或争执。于是就逐渐产生了一种“看不惯”儿童的感觉——厌恶儿童。
通过对其心理过程的分析和把握,了解到儿童的成长特别是同性儿童的亲子关系中,虽然不是弗洛依德的传统精神分析理论所说的,表现为很强的那种“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 [6] ,或者说同性亲子之间那种争夺父爱或母爱的行为,但这种情节是存在的,并不一定以“性”的形式表达出来,可能是这种儿童亲子间嫉妒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对来访者心理过程的分析可以探索到一系列行为都有其心理根源或心理背景。与来访者的谈话和来访者自己反映的情况,来了解各个时期的心理矛盾。首先,产生的是一种成就感与承认感,她能够帮父母做事——照看妹妹,一种被父母承认和接受感油然而生,特别是被父亲认同和承认,有种说不出的快乐体验。通过上述这种层层跟进的咨询方式了解到,来访者在五岁时照看一个比其小三岁的妹妹,一开始是感到很高兴,很快乐,因为父母吩咐事情给她干了。其心里产生一种认同感,父母不再把我当作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的小孩子了,而此时她正处在Frued所认为的生殖器时期,也就是所谓的恋母、恋父情结阶段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关于学分制模式下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下一篇论文:浅论高职英语听说课程的小班教学
教学论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班主任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相关素质教育论文
最新素质教育论文
读者推荐的素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