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另外也正是积极探索外部世界的时期,于是一开始很高兴,对妹妹的照顾也是非常细心周到。而妹妹(一个两岁的儿童)正在感知运动阶段——不断地构建和试误动作,以运动和动作来感受外部世
界 [8] 。很自然妹妹是很好动的,而五岁的她毕竟运动等能力有限,难免有些不顺心,长此以往又不能很好地与同龄伙伴交际,寻找自己的游戏伙伴,于是产生的是一种孤独感和归属感的缺失,妹妹精力旺盛导致她不能同其他同龄伙伴玩耍,归属感得不到满足。她想通过外在的努力来改变这个现实,融入同龄群体,让其妹妹睡觉的形式来摆脱困境,这种努力一次次的失败产生了轻微的挫败感和无力感,却内心中还存有被父母理解的幻想。其次,她多次向父母反映情况,但是来自父母的不认同感,使其心理转向——希望妹妹懂事后的理解、认同和感激,在此过程中从父母那里获得成长确认感。就这样不断地获得挫折,之后是失望,然后在合理调节下将失望转为指向未来的希望。于是就出现“获得挫折—失望—希望”的动态发展驱动力。不想许多年后,一直以来希望获得的那种理解却变为一把利匕,于是产生无望感 [9] 。来自的是妹妹无理的理解和两人的争夺感和竞争感。这一系列的心理体验中,她获得的是严重挫折感,导致的是对儿童的不良刻板印象。这些与艾里克森理论中的儿童八阶段一致。
通过上文案例的剖析及相关研究,发现造成厌童症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社会环境的影响。现代社会的许多青少年受西方生育观念的影响,以及国家政策的影响,对生育和儿童有了新的认识。儿童再也没有传统文化(儒家文化)中那样的重要。现在人的许多享乐主义观念也影响人们对儿童的看法。生儿育女不再是一对新婚夫妇必须做的事,儿女不再是传宗接代的代名词,也不在是家庭不可缺少的。另外,由于现代社会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家庭对子女给予物质上无微不至的满足,再加上物质生活的提高儿童的生理发育进程加快,而心理健康方面和精神文化的发展则没有生理进程那样快,从而导致身心发展不和谐,造成现代青年自我中心等不良影响。
2、亲子关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案例中了解到来访者是按“获得挫折—失望—希望”的动态模式发展的,这也表明亲子关系正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过程,亲子之间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互动模式,而只是一种探索模式 [11] 。Cathie Stirers已在其研究中指出,开放的亲子沟通可以减少家庭的不良事件,而亲子沟通的缺乏则可能为青少年日后的心理行为问题埋下种子 [11] 。另外,Olson等人在二十世纪70年代,所提出的家庭功能环境模式理解中就明确指出家庭沟通对家庭成员之间开放的、没有问题的沟通有益于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家庭成员之间不仅通过沟通来表达亲密,而且通过沟通来达到问题的解决和处理家庭争论等与适应有关的问题 [11] 。免费论文。近年来,随着心理学、社会学对儿童社会化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儿童的抚养看作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复杂过程。现代发展心理学一直试图弄清父母的特征、态度、育儿活动与儿童的人格、认识与社会性发展之间的关系。尽管人们很容易认为,父母的行为决定或铸就了儿童的行为。但是,关于儿童抚养的研究绝大多数都是相关型研究,因而还不能确定这种因果关系。例如,关于家庭教育的调查经常发现父母对孩子体罚、拒斥和不一致的纪律要求与儿童的攻击性和犯罪之间存在相关。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是纪律要求导致了这些越轨行为。很有可能是身体素质多动、急躁不安、要求过分的孩子导致父母使用更严格的控制方式。父母在开始时可能使用说理和劝导,如果无效,则使用轻度的权利剥夺,如一个星期不许看电视,这一措施可能仍然无效。这时父母可能开始打孩子屁股。如果这些措施都不成功,父母遭受了挫折,可能变得失去耐心,爱用惩罚,暴躁无常,并且绝望地用种种办法来对付桀骜不驯的孩子。最后,父母对孩子也许就弃之不管了。可见,儿童的身体素质可能制约着父母的抚养方式 [12] 。
3、父母在亲子关系中扮演的角色的要求。不能过度的偏向哪一方,否则会导致被轻视方的厌童症或其他障碍的产生,甚至导致被偏向方心理障碍的产生或不适情况的产生,如心理童化,心理幼稚等等。父母在亲子关系中应当重视各方的利益和照顾各方的需求。不能表现出手心手背两样为人,应当一视同仁,但又必须照顾到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免费论文。亲子关系:是父母与子女之间一种相互作用的人际关系。强调子女的身心成长受到父母道德修养、处事态度的影响;子女成长到不同阶段,也相应影响父母要根据孩子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不断调整教育方式。父母若能一边言传身教,一边把握不同年龄孩子的心理特点,及时调整与孩子的关系和教育方式,就能赢得孩子的尊重和信任,亲子关系呈良性循环发展;反之,家长自己不能为 孩子起到表率作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一成不变,甚至是简单粗暴,孩子就很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对父母敌对、仇视,亲子关系就会破裂。亲子关系有很多种,诸如强权型、放任型。我们倡导的是民主型的亲子关系,也就是家长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将如何做人的道理传递给孩子,自然地树立自己在孩子心中的榜样形象,在与孩子平等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引导、鼓励孩子,树立家长威信,达到'不怒自威'的效果。在注重各自发展的前提下,需要引起共协同发展。
二、厌童症对幼师教育的启示
1、正视和重视厌童症
厌童症在现实中是明显存在的。在百度上随便搜索就能找到49篇关于厌童的文章,在狗网也能找到21篇该类文章,可见关于厌童这方面的障碍和问题是普遍存在的,而国内相关方面的研究却并不是很充分。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来自人类自身内在的许多东问题都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虽然厌童症可以归结为人际交往或人际关系障碍,但他亦是来访者的一种自身的刻板印象。有许多研究表明:有必要在意识性认知以外检验刻板印象的内隐运作程度。因为一定程度上内隐刻板印象是调节着某个范围里所具有的属性中无法内省辨认(或不能准确辨认)的过去经验的痕迹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