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目的来看,让学生对自身的问题和社会、人生的问题有关注、有思考,比教给他们一些未经他们思考和经验的理论、知识对他们的一生更有用,认同、接受被教导的观念和既成结论对学生的作用只是暂时的,教给学生的东西若只是象牙塔中的理想主义,或某些应该如此的观点、理论,没有经过他们的思考和自主的选择,又与他们的实际经验脱节,那么,当他们面临真正的道德问题和社会问题时,依然会迷茫,缺少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所以会思想比观念灌输更重要,人格教育比理论、知识的学习、接受更重要。因此,笔者认为,德育的目标应是人格的培养、伦理道德素质的提升,而这个任务的实现又是靠整个教育的方向和目标的实现,以学生的人格发展为目标导向,而非以短视和表面性的卷面分数
为评价依据的。是靠学生对自我的确认,自我人格的发展,学习自我负责,独立思考中来获得、实现道德的自主性和自律性,这样的道德教育才是实施有效的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
3.2文化素质的提高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点
文化素质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包括了培养历史文化精神,爱国主义教育等。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并不等于说旨在增加学生某一方面的知识。当然,有知识是前提,但有知识并不等于有较高文化素质。就如有的论者一说学生素质不高就说他们竟不知道文天祥、史可法,但这种现象只能说明某一方面知识的缺乏,虽然是大学生素质不高的一种表现,但文化素质的提高却不是用补充文化知识的方法就可以提高的,叫学生们知道有文天祥史可法是容易的,但要叫他们学会思考,能创新,有道德,会做人,就不是使他们具备更多知识所能做到的了。正如有的论者所说,学历史的无自已的观点,学自然科学的没有科学精神,学人文的没有人文精神……这才是素质不够的的体现。因此,提高文化素质的指标在于学生在具备一定知识素养的条件下学会独立思考,具备学科精神。让学自然科学的有科学精神,学人文的有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那么,才算具备一定文化素质。
3.3现代公民素质的培养应成为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现代公民素质包括公德意识、法律意识、环保意识、平等精神、民主意识等。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一些中国传统文化所缺乏的精神元素在今天的社会中的重要性凸显出来。传统中国社会所缺乏的法律意识、民主意识、公德意识、环保意识、平等精神成为现代人良好素质的必备条件。现代公民素质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现代社会对合格公民提出的基本要求,不必追求更高的人格培养规格,起码受过大学教育的大学生应在社会上能成为合格公民,这是非常现实的,也是社会对大学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但是因为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有脱离现实的倾向,缺少时代意识,因而这个方面反而很容易被教育者所忽略。而这些内容往往也是中国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因而应在素质教育中被重视起来,成为素质教育中的基本内容。
4结语
为了避免陷入流于肤浅和形式化,以某些学科的增设和知识内容的讲授来代替素质教育的本来之义,掩饰进行素质教育所必需面对的深刻的教育内容的变革和价值精神的超越追求的实质,同时,也为了避免限制素质教育的广泛容纳性以及其仍待挖掘的丰富内涵(它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通过各门学科和丰富多样的方法、手段、途径都可以促进其实施,如艺术修养的提高,实践能力的提高等多种方法途径都具有可行性。因此,笔者认为,针对目前大学教育的失误,以素质教育的思路匡正当前教育的偏差,以人文教育为主,以人文精神的培育为核心目标,把伦理道德素质的提高、人格水平的提高、现代公民素质的养成、人文素质水平的提高等具体目标做为当前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目标,对于实现大学教育目标,使学生成为教育的受益者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1][2]陈佑清.论“素质教育”概念的规定及其特性[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1)
[3][4]朱中华.素质教育本质新论[J].现代教育科学,2004(1)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