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新课程理念下正确理解师生定位新概念就是促使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转变;由学生学习活动的管理者向学生发展的引导者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师生互动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转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为指引,真正把学生放在首位,体现“以人为本”,实现师生高效互动,以优化教学过程。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如何,理解,师生
键关词:角色,主体,过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这“三个发展”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它意味着新的基础教育观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新课程目标的实现,前提应该是准确把握和理解师生定位新概念的内涵,构建最优化的教学过程,这是广大教师必须重新认识与定位的重要问题。
一、更新观念,促使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不久前听了一节数学观摩课,课堂上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不断提问,围绕某一个问题,不断争得面红耳赤,但却很少见智慧的火花。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老师只是作为旁观者在一边不停地鼓励,叫好,整堂课下来,老师只是简单评价:“说得好,接着说!”“不错,还有哪个同学想说?”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似乎真的动了起来,整个课堂“热热闹闹”。不过有些问题似乎过于幼稚,学生的争论也背离了文章的中心,甚至发展到人身攻击。课后教师们的溢美之词不绝于耳。我确实佩服这位教师的民主作风,这一点难能可贵。但值得我们深思的是,课堂的民主和个性张扬是否意味着无目的、随意、放任自流?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实现是否就可以用这种泛泛地、浅尝辄止的、甚至背离中心的讨论来体现?
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很大的改变,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转变;由学生学习活动的管理者向学生发展的引导者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师生互动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转变。
新课程改变了过去教科书一统天下的局面。课堂上的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因此,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尤其是在网络教学被充分运用的今天,教师对知识的垄断局面将随之打破。而促进、引导学生发展的角色作用将日趋增加。在新课程中,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是师生互教互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的过程,是指导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的过程,是创设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绝不是放任自流,乱哄哄的课堂教学效果所能实现的目标。
总之,在新课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而不是旁观者和叫好者,要极力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高效的师生关系。
二、以人为本,客观把握学生主体这条主线
新课程在观念上充分凸现了“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的思想,是把“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的,这是当前十分重要的课程理念,也是课程设计和课堂设计的根本落脚点。教育要培养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人,教育方法应遵循人自身的发展规律,人人都有对自由的向往之情,学生更是不愿受太多的束缚,而作为成人的教师有时却偏偏要以一套一套的清规戒律来束缚这些本来生龙活虎的孩子们。曾经是健康活泼、创造性十足的孩子,在接受了十几年的传统教育之后,却变得老气横秋,缺乏创造力,这是否是我们教育工作的悲哀!知识增加了,锐气活力却没有了……总的来说,传统的教育缺乏人文关怀,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的关注。因此我们要对学生的身份和地位重新定位,教学需要约束,但决不是对心灵自由的约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且,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
例如,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适合的教学策略,强调语文学习是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对语文教育规律的把握突出体现在重视积累和对文章的总体感知,淡化分析性操作,不要求学生背诵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加强对诵读、积累、感悟、熏陶的要求,避免繁琐的分析和机械重复的练习。这些要求都切中时弊,体现了全新的语文教育观和价值观。
有位语文教师为了体现自主学习的新理念,模仿特级教师支玉恒的教法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问学生:“此时你心中有什么滋味?是不是觉得酸酸的、甜甜的、苦苦的?”结果,学生一会儿说酸,一会儿说甜,一会儿说苦,杂乱无序。学生说到哪儿,教师跟到哪儿,对教学无组织,对学生不引导,使听课的学生和教师如坠五里雾中。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也无法体现学生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各自地位的内涵,教师既不能牵着学生鼻子走,也不能被学生牵着鼻子走。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