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优化教育环境、开发隐性课程、建设校园文化、提高人的素质-论文网

时间:2014-12-24  作者:黄举卫
一个教师在关键时刻身先士卒、勇敢过人的举动,往往胜过数节德育课滔滔不绝的评说。一张小小的生日贺卡或一句无意中的赞许,往往会影响一个受教育者未来的生活走向。

2、灵活性:显示物的设置是非形式化、非结构化的,可因地制宜、因校而异,可随处有机地设置。既要注意显示物的特点,大小适宜,注意其与周围环境的搭配协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要处处见匠心。如:大路----齐整、气派;小径----弯曲、通幽。同时,设置的目标、主题,可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根据各个不同阶段的要求而改变,具有一定的弹性。

3、多样性:隐性课程因其涵盖范围较大,显示物不是单一的、格式化的,应有较强的个性化特点,传播信息的方式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其不仅仅限于校园的美化、绘画、建筑造型、雕塑、林木、灯光、动物(鸽子、游鱼等)及景致的设置,也包括校歌、校服、学生的礼仪规范、教师的服饰行为等,都应服从教育的总目标,社会的总要求,也能显示出丰富的个性。

4、综合性:现代系统论认为个体在整体中的地位大于个体之和。就隐性课程而言,其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受教育者的影响不是单一的,而是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的影响,这样就使其受到强烈刺激,形成性格、意志、品位定势,使其终身受益,在美的氛围中学习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知识和经验,并将其转化为生活、学习的精神动力。

5、导引性:不管是赏心悦目的自然环境,或是激励性的格言与警句,和谐的人际关系,变化的社会风貌,都给学生一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人生指向,形成受教育者潜在的向往更高文明的期望,也有助于良好学风、教风、校风的形成,是引导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朝着既定教育目标前进的旗帜。教师主动带领学生消除学校墙上的污迹,拣拾地上的纸屑,并定期在所在社区进行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明了从消除身边的污迹来净化自己的心灵,并将爱祖国和爱学校、爱社会联系在一起,懂得自己肩负的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

6、暗示性:这是隐性课程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由受教育者无意识接受的,不受学校硬性规定的传授方法的限制,非强制性的教育。正因为受教育者在感知、接受和选择上有较大的自由度,就更要求教育者在设计显示物或设计、安排活动时更为严格,要含有丰富的信息量、浓厚深厚的内涵和强烈的刺激,具有较丰富的象征意味,这样才能使受教育者易于接受和感知。如把校标雕塑《希望》设计为:两个男女学生以健康的身躯,带着打开科技之门的钥匙,伸开舒展的臂膀,并肩纵然飞跃而上,去触摸广阔无垠的、神秘的星际太空。可使学生对学校产生向往、信任之感,又可内化为自己对知识、人生的追求与进击。它也是学生借以实现未来生活的预言。

青少年学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无论在生理上,亦或心理、思维方面都有很大的开掘潜力,而隐性课程具有强烈的辐射性和渗透性。它是由外而内,将社会、学校的期望传达给学生,促使学生自身主体性的全面展开与生成,成为内在于学生的具体生活内容和价值事实。然后再由内而外,将这种已经沉淀于心理、思维、思想、性格中的学生积极的自我期望与要求,外化为对象性的主动争取、创设成功的机会。自我激励、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甚至在未来社会中,也能将即时的和长远的社会需要与内部要求加以辩证统一,意识到学习的意义并自觉自愿地作出种种努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校园文化,重在建设。校园文化的建设一般来说包括绿化、美化、净化校园的物质设施,如园林小径、喷泉飞瀑、游鱼飞鸟、鸣蝉戏蝶等显现自然生趣的学校景区。而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更可以使受教育者赏心悦目、怡情养性,提高审美情趣,净化自己的心灵:

1、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校园中、教室里挂上古今名家和学生自己创作的字画、格言;具有象征意义的雕塑和建筑,富有情趣的教室、操场、音乐教室;学生的成就展(获奖证书、图片及有关情况、参与人员介绍)、师生的作品展示(艺术、收藏、制作)、社会热点发布等等,还可设置动物园、植物园、小工厂等,以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积极地勤奋求知的爱国爱校的高尚情操。

2、校园人际环境建设:这是指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教育教学活动。包括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激励的人际关系。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楷模,教师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会给学生以较强的影响。因此,学校应在着装、仪表、行为上对教师有明确的规范和要求。教师应充分显现出较高层次的文明素养,对待学生不应是“猫见老鼠”的训育关系,应是互补关系,互助关系。

3、校园走向社会的建设: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微缩的社会,在这里从管理到活动都可使学生融入其中。让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主动性,培养其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阅览室在课余、午休开放,方便学生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利用各种节日丰富文化生活,创办自己的艺术节、体育节和科技节。邀请著名艺术家和技艺大师给学生一展身手,既让学生参与,也让学生感受极高品位的文化艺术情趣。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审美感受_情感-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隐性课程是高职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最现实有效的途径_高职院校-论文网
教学论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班主任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相关素质教育论文
最新素质教育论文
读者推荐的素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