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课程目标,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到了一个较高的位置。隐性课程则是通过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起作用,学生是在学习显性课程的同时,获得有关态度、情感、价值等情意方面的经验,并且教育效果是稳定的、持久的,其作用有可能影响人的一生。
论文关键词:教育环境,隐性课程,校园文化,人的素质
上个世纪60年代,欧美的课程专家经过研究,认识到学生除了在课堂和教材中学习知识外,还受学校的集体生活、制度特征、学校氛围的影响。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在专著《课堂生活》中,首次提出了隐性课程的概念。他把这种通过隐蔽的、潜在的、渗透的方式对学生的态度、动机、价值观等产生影响的因素称为隐性课程。隐性德育课程是以间接的、内隐的、不明确的方式,作为内化学生思想品德的中介,强调更多的是实施不自觉、无意识、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升华。
隐性课程(或称潜在课程),作为学校教育情境中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较之显性的正规课程有着更广泛和复杂的领域,涵盖的内容大致为:1、正规课程中隐含的价值观、态度、理想、信念、道德观等意识形态内容及正规课程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偶然的、无意识的文化影响。2、学校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3、学校管理制度、生活制度、各种仪式等学校教育结构的特性及其对师生产生的教育影响。4、教师人格与教学行为、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可见隐性课程是从广义的课程理论的角度来研究其对师生的影响的。
隐性德育课程与显性德育课程相比主要有以下特点:影响方式的内隐性----隐性德育课程对学生的影响,通常是以内隐的、间接的、渗透的方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其影响;涉猎范围的宽广性----隐性德育课程打破了显性德育课程固有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呈现一种使学生随时随地可获取思想道德方面经验的状态;产生作用的深刻性----通过学生心灵的体验和领悟内化到道德认知中,因而作用深刻而持久;课程的非学术性----隐性德育课程就其内涵而言,它不直接指向学科内容,也不只直接关乎学生的学业,它更多地体现为非物质性的精神文化;与显性德育课程划分的相对性----两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并且可以互相转化。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校园的知识、思想、艺术、道德、制度及校园风尚和行为习惯、环境、建筑等。从形态结构的系统角度分析,校园文化可分为六种形态,即知识形态、观念形态、制度形态、物质形态、社会关系形态和活动形态。教育文化学认为教育是一种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现象,因此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是从社会学角度来研究教育文化现象的。
尽管以上三者的外延和内涵有所不同,但它们均具有下列特点:内隐性(或潜在性)、多样性(丰富性)以及非预期性和可预期性兼有。从功能看又均具有人格陶冶功能、政治社会化功能和文化传递功能等。它们的隐性文化现象是毋用置疑的,它们的结合点就在于陶冶人,教育人,发展人,一言以蔽之:提高人的素质。
教育现代化所指向的教育目标就是人的现代化,基础教育中所提出的素质教育就是为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奠基性工程。随着现代物质文明的进步,受教育者的交往面在扩大,信息的频度和维度在增加,环境对人的影响越来越大。实践证明,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单凭正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着意优化教育环境,积极开发隐性课程,努力建设校园文化已经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视,本人在此试图通过阐述以下几方面的观点,以求得大家的帮助并共同研讨之。
一、环境育人,重在陶冶。显性课程突出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隐性课程则重视人在性格和意志的培养和陶冶。校园文化只是隐性课程的一个部分,隐性课程还包括与家庭、社会,与学科之间的综合联系,更多的是针对学生闲暇时间的安排与设置。德育主要是指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而隐性课程就内容上讲还包括对学生的性格塑造和陶冶,就形式上讲,德育多属显性课程的特性,强调结果,而隐性课程还有更多的暗示、激励的特点,较注重心理熏陶和深层的、长期的影响。
隐性课程包含学校的自然建设、校园的布局、搭配、色彩、音响和人文教育展示、成就展示(国际、国内、校内)、雕塑和警示语的展示等。也包含社会环境的建设:制度、组织、社会过程、师生交往等,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价值上、规范上的陶冶。作为与显性课程相对的隐性课程,不仅其显现的作用与特点跟显性课程不同,而且如果运用得当、协调适宜,必将会起到显性课程无法起到的作用,且有助显性课程的学习和掌握,具有加速器的作用,有助于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形成学生的精神支柱,帮助学生创造自信、谦爱和朝气蓬勃的人生。其特点是:
1、形象性:隐性课程是让受教育界者无意识地接受的学习行为。因此,就要求课程的显示物要生动、形象、可感、有趣,在愉悦之中、在不经意之中给受教育者的视觉、听觉、感觉器官以比较深刻的印象,达到教育的目的。要求显示物以更高层次的美,给受教育者以心理的浸染与净化。不只是园林喷泉、亭台池沼等自然环境的设置,也包括各种活动类型的书画、模型、集邮、火花、生物标本的展览与制作,包括各种活动的开展(如深入工厂、兵营、农村、参与社区与交通管理),学校的老师与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等等,都能给受教育者以鲜明可感的、直接间接的、或强或弱的身心刺激,以达到教育目的。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