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优化教育环境、开发隐性课程、建设校园文化、提高人的素质-论文网

时间:2014-12-24  作者:黄举卫

论文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课程目标,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到了一个较高的位置。隐性课程则是通过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起作用,学生是在学习显性课程的同时,获得有关态度、情感、价值等情意方面的经验,并且教育效果是稳定的、持久的,其作用有可能影响人的一生。
论文关键词:教育环境,隐性课程,校园文化,人的素质

上个世纪60年代,欧美的课程专家经过研究,认识到学生除了在课堂和教材中学习知识外,还受学校的集体生活、制度特征、学校氛围的影响。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在专著《课堂生活》中,首次提出了隐性课程的概念。他把这种通过隐蔽的、潜在的、渗透的方式对学生的态度、动机、价值观等产生影响的因素称为隐性课程。隐性德育课程是以间接的、内隐的、不明确的方式,作为内化学生思想品德的中介,强调更多的是实施不自觉、无意识、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升华。

隐性课程(或称潜在课程),作为学校教育情境中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较之显性的正规课程有着更广泛和复杂的领域,涵盖的内容大致为:1、正规课程中隐含的价值观、态度、理想、信念、道德观等意识形态内容及正规课程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偶然的、无意识的文化影响。2、学校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3、学校管理制度、生活制度、各种仪式等学校教育结构的特性及其对师生产生的教育影响。4、教师人格与教学行为、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可见隐性课程是从广义的课程理论的角度来研究其对师生的影响的。

隐性德育课程与显性德育课程相比主要有以下特点:影响方式的内隐性----隐性德育课程对学生的影响,通常是以内隐的、间接的、渗透的方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其影响;涉猎范围的宽广性----隐性德育课程打破了显性德育课程固有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呈现一种使学生随时随地可获取思想道德方面经验的状态;产生作用的深刻性----通过学生心灵的体验和领悟内化到道德认知中,因而作用深刻而持久;课程的非学术性----隐性德育课程就其内涵而言,它不直接指向学科内容,也不只直接关乎学生的学业,它更多地体现为非物质性的精神文化;与显性德育课程划分的相对性----两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并且可以互相转化。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校园的知识、思想、艺术、道德、制度及校园风尚和行为习惯、环境、建筑等。从形态结构的系统角度分析,校园文化可分为六种形态,即知识形态、观念形态、制度形态、物质形态、社会关系形态和活动形态。教育文化学认为教育是一种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现象,因此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是从社会学角度来研究教育文化现象的。

尽管以上三者的外延和内涵有所不同,但它们均具有下列特点:内隐性(或潜在性)、多样性(丰富性)以及非预期性和可预期性兼有。从功能看又均具有人格陶冶功能、政治社会化功能和文化传递功能等。它们的隐性文化现象是毋用置疑的,它们的结合点就在于陶冶人,教育人,发展人,一言以蔽之:提高人的素质。

教育现代化所指向的教育目标就是人的现代化,基础教育中所提出的素质教育就是为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奠基性工程。随着现代物质文明的进步,受教育者的交往面在扩大,信息的频度和维度在增加,环境对人的影响越来越大。实践证明,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单凭正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着意优化教育环境,积极开发隐性课程,努力建设校园文化已经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视,本人在此试图通过阐述以下几方面的观点,以求得大家的帮助并共同研讨之。

一、环境育人,重在陶冶。显性课程突出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隐性课程则重视人在性格和意志的培养和陶冶。校园文化只是隐性课程的一个部分,隐性课程还包括与家庭、社会,与学科之间的综合联系,更多的是针对学生闲暇时间的安排与设置。德育主要是指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而隐性课程就内容上讲还包括对学生的性格塑造和陶冶,就形式上讲,德育多属显性课程的特性,强调结果,而隐性课程还有更多的暗示、激励的特点,较注重心理熏陶和深层的、长期的影响。

隐性课程包含学校的自然建设、校园的布局、搭配、色彩、音响和人文教育展示、成就展示(国际、国内、校内)、雕塑和警示语的展示等。也包含社会环境的建设:制度、组织、社会过程、师生交往等,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价值上、规范上的陶冶。作为与显性课程相对的隐性课程,不仅其显现的作用与特点跟显性课程不同,而且如果运用得当、协调适宜,必将会起到显性课程无法起到的作用,且有助显性课程的学习和掌握,具有加速器的作用,有助于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形成学生的精神支柱,帮助学生创造自信、谦爱和朝气蓬勃的人生。其特点是:

1、形象性:隐性课程是让受教育界者无意识地接受的学习行为。因此,就要求课程的显示物要生动、形象、可感、有趣,在愉悦之中、在不经意之中给受教育者的视觉、听觉、感觉器官以比较深刻的印象,达到教育的目的。要求显示物以更高层次的美,给受教育者以心理的浸染与净化。不只是园林喷泉、亭台池沼等自然环境的设置,也包括各种活动类型的书画、模型、集邮、火花、生物标本的展览与制作,包括各种活动的开展(如深入工厂、兵营、农村、参与社区与交通管理),学校的老师与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等等,都能给受教育者以鲜明可感的、直接间接的、或强或弱的身心刺激,以达到教育目的。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审美感受_情感-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隐性课程是高职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最现实有效的途径_高职院校-论文网
教学论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班主任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相关素质教育论文
最新素质教育论文
读者推荐的素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