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通过对高校大学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发现目前高校大学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存在学校教育导向的偏差;教学效果有待提高;网络利用率不高等问题。结合高校工作实际,提出高校教育“去功利化”;改变单一教育模式,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网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阵地等对策,从而提高高校大学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对策
江泽民曾经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和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但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实际效果与它所肩负的职责任务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把握高校大学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现状,并积极探索增强其实效性的对策,在当前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高校大学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现状调查
2009年9月,笔者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法对主校区在哈尔滨市的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了《高校大学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实效性状况调查》。问卷在设计上充分考虑了思想发展和专业背景因素,将问卷的发放份额在大学各个年级阶段和不同专业进行了合理的分配,部分问卷采取了路边随机发放的方法。调查对象包含文、法、管、工、理等5个学科专业的在校大学生500人左右,共发放问卷500份,其中学生党员为100人对策,入党积极分子为100人。收回有效问卷480份,有效回收率为96%,其中有效问卷460份,有效回收率为95%左右。调查问卷除年级、专业、政治信仰这三项基本信息涉及到学生本人信息外,其他不涉及到学生所在学校、班级、姓名等其他个人信息,调查、统计时间集中在一个月内,保证了时间上的一致性,更加确保了所调查问卷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可信性论文格式范文。
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的统计和对访谈结果的归纳,目前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成果是认可的,并相信其指导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正确的,而且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是通过高校的课堂教育了解和学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可以看到高校的教育是有效、正确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在还存在着影响大学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实效性的几个突出问题。
1、 学校教育导向的偏差,导致大学生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及相关课程的学习存在功利性
在问及“你学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时,占调查对象80%的大学生是“为了得到学分”;10%的大学生“为了考研”;5%的大学生“为了入党、评优”;5%的大学生“为了更加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高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完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各个高校都是作为公共必修课出现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得不到大学生足够重视,占调查对象80%的理工类大学生认为“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不如自然科学的课程对自己有用处”,甚至很多理工类大学生将自然科学的书籍和笔记带到了人文社会科学的课堂上去学习。通过调查可以看出高校对于入党、评优的量化考察导致了大学生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存在功利性,同时,理工类院校“过分看重学生成绩,轻视思想发展”的做法也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发生。
2、教学效果有待提高,部分大学生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及其相关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调查对象60%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应该开设思想政治课”。但在问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如何”时,调查对象30%的大学生认为“课堂内容没有结合社会实际”;30%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空话套话多”。占调查对象30%的大学生认为“老师应改变授课方式,多结合例子讲讲”;5%的大学生认为“老师应提高理论水平”。通过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是持肯定态度的,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导致了大学生对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习积极性不高。
3、网络利用率不高,网上大学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没有全面开展
在被调查对象中对策,仅有22%的大学生“偶尔访问”诸如《人民日报》网络版之类的宣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网站;29%的大学生对于这样的网站“听说过,但没访问过”;有高达5%的同学对于这样的网站“从未听说过”;没有人“经常访问”。 与此相对,对于“如法轮功之类的网站”,占调查对象有55%的大学生“听说过,但没访问过”,38%的大学生“从未听说过”。这些现象都充分说明,我们没有利用好“网络”这个有效的教育载体去广泛的开展网络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
三、大学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对策
1、从高校的教育导向入手,高校思想教育要“去功利化”
大学中形成的文化精神对大学生的影响很大,而这种文化精神不应该也绝不仅仅是自然科学的,还应该是社会科学的。高校应该从正确的方向加强对文化精神的形成进行引导,在开展自然科学研究的同时,加强对社会科学的重视。其次,高校要改变在发展大学生党员过程中“追求发展比例用量化标准代替思想考察”的错误思想。部分高校在发展大学生党员的过程中为了追求发展党员的高比例,就制定了一些学习方面的量化标准,却忽视了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成熟程度进行考察这个关键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产生了只要达到学习上的标准就可以入党的想法。不可否认发展大学生党员应该有一些具体的要求,但高校用学习方面的量化标准代替思想上进步程度的做法是错误的,这种做法直接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对入党产生了错误的认识,从而对政治理论的学习流于形式,也导致了部分对党真正追求的大学生对自己进步的方向产生迷茫,最终导致大学生淡化了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弱化了对党组织的追求论文格式范文。
2、改变单一教育手段,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要提高高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效果,应该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内容广泛的开展实践活动。在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通过参观、访问、座谈等形式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带着理论问题来实践,在实践中解决理论问题,把课堂上学到的基本理论拿到社会实践中去消化和升华对策,再把社会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带回课堂上研讨。所以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应该纳入常规的教学管理之中长期的进行下去,还要在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选配理论知识扎实且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考虑到各个高校实践经费问题,可以探索将近年来各个高校的“青年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活动”等完善且卓有实效的社会实践活动赋予新的内涵,纳入到大学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中来,既避免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又开拓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全新领域。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网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阵地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应“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高校可以根据本校大学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的实际,建立一支网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者队伍,这支队伍可以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以及兼职学生干部组成。可以由高校提供硬件设备及场地,并将网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折算一定的课时,保证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时间。网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可以利用网上图书馆图书免费阅览、网上视频互动答疑、网络论坛等形式开展,开展教育过程中可以对网络上出现的社会问题,用正确的思想解释,及时的解决大学生的困惑,引导大学生思想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还可以通过建立中国化马克主义教育专题网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个人博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博客等形式进一步更新和拓展教学内容,通过更新、更快、更专业的内容占领大学生的思想,真正解决高校大学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入耳、入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甘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道德教育教学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
[2]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2,(1)
[3]李逸凡.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4]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第二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5]陈占安,等.统筹协调形成合力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育[N].光明日报,2009.6.2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