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马克思主义论文

从人的对象化劳动产品看马克思的历史观

时间:2016-01-29  作者:赵志浩
我们看到,连接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社会交往的有物化的商品(后来发展为货币)和社会形式的分工,二者进一步中介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社会交往关系,历史发展表现为人的对象化活动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和深入。

商品生产需要社会分工,商品交换需要社会交往。商品必须出卖以实现其价值,商品价值的实现意味着生产者的劳动产品并不为生产者所直接占有,这样就出现了人的劳动成果不被自身占有和支配的情况,货币的出现更加剧了这种状况。商品生产此时表现为异化的性质,异化是劳动物化、对象化在人的社会关系中的表现。人的异化还表现在分工的过程和结果中,分工使人固定于一定的领域和范围,使人的全面发展受到限制。凡有人类存在的地方都要进行生产,而生产本身就是改变自然物原有状态使之具有符合人需要的新形式。人类最初的物质产品不必然是用来交换,而仅仅供自己享用,这是劳动的物化、对象化,这种物化、对象化的劳动产品归生产者所有的情况下,即没有同劳动者分离的情况下,并不表现为异化。劳动产品只有在社会交换之后,才成为与劳动者相分离的社会产品,即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即发生人与人的相互关系时,才使其具有异化的可能。可见,唯有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交往关系交互作用、互为中介的前提下,才能使劳动和劳动产品形成异化。异化既是个生产概念,又是个社会概念,即属于经济范畴,又属于社会范畴。

这样,劳动产品没有进入社会、没有形成商品之前,仅仅表现为人的劳动的对象化、物化,一旦通过与他人的交换,形成商品时,才出现凌驾于劳动产品使用价值之上的交换价值,进而出现了不被生产控制的价值形式。商品交换使人们不再直接占有的劳动产品,造成生产和享用的分离(这是异化的表现形式),因此之故,商品出现后,商品生产者追求的只是一种抽象的“物”,即商品的交换价值,这便是“商品拜物教”,因为它恰与宗教追求形式上的崇拜有某种共通之处。“货币拜物教”就根源于这种商品拜物教,商品拜物教根源于商品之社会形式的交换价值,商品的交换价值使商品具有二重性质,商品的二重性根源于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或自然劳动和社会劳动),劳动的二重性根源于劳动的社会性。这样,异化的产生既根源于生产,有根源于人与人的社会交往,因之,根源于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交往关系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中介。“商品拜物教”在资本主义时代出现了极端形式,生产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占有“物”的价值,进而出现见物不见人的局面,人的交往关系只能隐藏于商品物的生产和交换之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运用,其中蕴含着无限扩张的趋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世界范围的扩张表现为形成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这种现象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表现为规律。

生产和交往形成社会分工,在社会层面还进一步产生和形成社会规范,规范如分工一样,是生产之所需,亦是人与人交往之所需。规范的物化形式表现为制度、法律等,伦理、道德、风俗、习俗等则是无形的规范,它们都是人与人交往关系的物化形式,尽管后者不一定表现为实际的“物”。这些因素便是一定时期的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形成对人们之间交往关系的规范,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处于矛盾之中。这些交往关系物化形式的制度、法律、伦理等一方面作为社会生产和社会交往之保障而诞生,另一方面也成为既定的东西,历史是人创造的,但历史之所以可能,正因为人们创造历史并非永远从零开始。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这里的“环境”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环境,而是一种人化环境、人造环境,或曰“异化”。社会领域的异化本质上是人与人交往关系的产物,是人与人交往关系的物化、对象化。历史的继承性表明,人创造物的异己性必将超出特定个人的力量控制范围。人的物化能力的提高必定要以自身活动客观化程度的增长为前提,这样人本身就被纳入社会生产的一个要素,而服从于整个社会生产过程。

由于共同劳动本身不是自愿而是自发形成的,各个人之间相互冲突所导致的人的活动受偶然性支配的状况,比之于自然规律是更加难以捉摸和把握的。人们在社会关系方面的自由远远滞后于人对自然控制方面的自由,即生产关系并不必然受生产力发展而随即跟着改变,他总要滞后于生产力前进的速度,像风俗、习惯、传统等之类的社会交往产物具有更大的延续性和保守性,有些顽固的习俗伴随人类社会发展至今仍无消灭的迹象,时刻与人们物质生产领域的进步抗衡着。国家也是人们交往产物,是生产和交往的社会性结果,是更大范围内即阶级与阶级之间交往的产物,是一种社会性的人造物,国家不仅拥有自身的物质力量,如警察、监狱、军队、机构、政党、组织等,还拥有自身的精神控制力量。这样一来,国家就更显出一种不受个人控制的力量来。

但是,人不会永远满足于自身被异化的状态,人类历史是和规律性与和目的性的过程。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扬弃自身,表现在客观方面是资本主义为消灭旧式分工、消灭异化,准备了物质条件,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必然会影响和改变人们的交往方式,进而影响和改变人们的交往范围和领域,也必定会改变以往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表现在主观方面,即人类不会满足于异化状态,必然要通过改革、斗争、革命在经济领域消灭异化的根源,在政治思想领域改造旧制度,消灭剥削制度,主动实现异化的扬弃。异化的产生和发展并非人们所控制,但异化的消灭过程却是一个自觉的过程,异化的消灭在实际生活中也只能表现为主动的斗争或革命过程,其深层原因才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只是一个一般的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它必然要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这种表现即为各阶级、阶层、集团之间的斗争。

与阶级斗争理论一样,异化劳动理论也是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的重要内容,并且处于更深的理论层次。马克思当然不同意把历史解释为世界精神逐渐实现自己的故事,因为那就意味着理想终将实现,神在地上的每一个脚步都是通往理想天国的合理步伐。黑格尔美化现实,即意味着把消除历史的异化寄托于时间,从而模糊了理想与现实的分野,用一种暧昧和浪漫的手法把现实的缺憾消融于绝对精神的行程之中。

在不同的时期,马克思为了从现实中扬弃异化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和解决方式,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把异化的解决诉诸于政治解放,即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和自主劳动,用阶级斗争的方式推翻非人道的生产制度,那意味着只要实现了符合人性的自由自觉劳动,就能消除异化。而在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转而从社会和生产层面来说明异化产生的根源以及消灭异化的途径,即消灭产生异化的旧式社会分工,发展生产力。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增加自由劳动时间,减少必要劳动时间来实现物质生产领域异化的扬弃。必要劳动时间的减少不是绝对的减少,而是相对的减少,那意味着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从而用于必要劳动的时间相对缩小,可以腾出大量可供自由支配的自主时间,从事科学、艺术等使人全面自由发展的事情,这样在物质领域必将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这种想法能否实现暂且不论,但在写作《资本论》中,马克思转而又走向另一角度,认为物质生产领域是始终属于必然性王国,而物质生产领域作为自由王国的基础,而非自由王国本身。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简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下一篇论文:西方意识形态研究的演变过程探析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马克思主义论文
最新马克思主义论文
读者推荐的马克思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