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管理 > 教育管理论文

用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谈教育改革_教育异化

时间:2013-03-20  作者:郭嘉文

论文导读::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手稿》首次提出劳动异化理论,该理论的产生是基于研究资本主义财产私有制和生产分工而产生。国内外学术研究劳动异化理论倾向于经济领域,其实教育领域也出现了异化现象。当今中国的教育改革就是要避免劳动异化,突出人本思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论文关键词:劳动异化,教育异化,教育改革
 

劳动异化一词最早是由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引入哲学领域,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手稿中》首次提出唯物的、科学的劳动异化理论。劳动异化是个历史的过程,每个社会阶段的每个领域都有不同的表现,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生产资料公有,才能消灭劳动异化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劳动异化

1、劳动异化含义

马克思研究劳动异化是以资本主义财产私有制和分工为着力点,《1844年经济学手稿中》中提到“尽管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确切地说,它是外化劳动的后果……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1]分工和财产私有是表述同一件事的同义词,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结果。

劳动异化是在一定条件下,劳动主体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外在于自己并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的物体,是一个用以表达本质的存在,主体向客体转化关系的概念。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为了生存从事劳动,劳动产品不属于工人,物支配了工人,这就是劳动异化。

2、劳动异化内容:

第一,劳动产品的异化

劳动产品是工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教育异化,体现工人体力和智力的外化,应该属于工人所得。但是在资本私有的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产品不归工人支配,成为资本家奴役工人的工具,劳动产品成为工人的对立面、异己力量而存在,工人与其劳动产品相异化。

第二,劳动自身的异化   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劳动中,人的体力和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劳动是人愉悦的活动。[2]但是,如果劳动是外在强加的,劳动者不得不进行的一种压迫劳动就是劳动自身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一无所有的工人不得不靠出卖自己的体力维持生活,资本家为了得到更多剩余价值压缩工资、延长工作时间,把劳动自身异化的程度激烈化。 第三,人与类本质的异化 马克思认为,人区别于动物是在于人的劳动是有意识、有目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人通过自身劳动把本质力量对象化,体现自身的存在和价值,证明自身是类存在物。但是劳动本身异化, 把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变成了维持生存的一种手段, 变成了动物的活动,人类失去了自身的类生活和类本质。

第四,人与人的异化 马克思认为, 劳动产品、劳动自身、人与类本质的异化直接造成了人与人的异化。导致异化的劳动活动本身是作为独立于人以外的异己力量而存在,产品和活动本身也属于人类以外的存在物。这个存在物,是劳动者之外的另一个人或一些人。[3]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个存在物是资本家,工人和劳动产品都异化为资本家这个异己力量,成为资本家剥削奴役工人的工具。

二、教育异化存在的表现和原因

劳动异化概括起来就是物支配人。教育异化就是教育活动支配了学生、老师杂志网。在现实生活中,教育异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与劳动异化的内容相对应。劳动异化不只是在资本主义存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存在,不只是存在于经济领域,其他领域也存在比如教育领域。

1、教育异化存在的表现主要是四点:

第一,考核目的异化

教育领域,考试作为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个考核手段,分数只是一个学习成果的指标,然而现实生活中分数就是学生的命根、老师绩效的硬件、学校名次的标牌。每年高考志愿报名,各大学排名、分数线划分揪动全国人民的心。考上重点院校成了无数家长、学生的梦想,每年都有因高考失利导致自杀的事件。分数成了奴役教育的手段,处于教育的对立面、异化的产物。应试教育奴役了数代人。

第二教育异化,学习本身异化

在教育界劳动自身的异化体现在,延长放学时间、增加课外作业、参加课外辅导、分数奖惩制等手段。学习对于学生应该是自由获取知识的手段,这一过程应该是愉悦的。但是外在的强加、考评,使学习成为一种负担,异化了的劳动。

第三,学生与学习活动异化

在教育界这种异化主要体现在高校学生流行“60分万岁”的口号,一种消极的学习方式。60分是掌握一门学科的底线,也仅仅达到了解的程度,而不是掌握甚至突破。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了维持学籍的一种消极活动,失去了目标。 第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异化

在教育界不能说剥削奴役,但是学生优秀的考试成绩往往被夸大为某学校、某培训机构或某老师的成果,从而提高知名度、增加生源。冠以“小清华”、“小北大”之称的学校,学生削尖了脑袋要考进去。学校、老师的职责是培养优秀的学生,而不应该成为挣取名誉的筹码。教书育人的活动异化成挣取名利的手段。

2、社会主义社会存在教育异化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教育异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教育资源有限。

虽然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教育资源有限而且分配不均,学生想接收高校教育必须经过选拔考试。目前高校在扩招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迈进,考试的目的由深造演变为争夺重点院校的优秀教育资源。清华、北大作为中国最高学府,成了中国各地学业最优秀学生争夺的靶子。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商品经济,讲究效益,注重激励。

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更多的优秀资源分配在核心城市,集中在中东部地区。中东部经济发展快,人才利用率高,效益快。改革开放,一些学术腐败、拜金主义、沽名钓誉等现象出现在教育领域,导致学习目的功利化,成绩名利化等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教育异化。

第三,绩效奖励制扭曲。

每年中高考、考研成绩出来时教育异化,满校园贴满了喜讯的彩条,广播里都是捷报。政府、媒体奖励、报道名校、模范老师、各科状元,从精神奖励到物质奖励不等。如果学校有考上北大、清华等重点院校的学生,学校、老师、学生会有几千到几万不同档次的物质奖励。这种奖励由鼓励异化为欲望,学校间、老师间、学生间的努力异化为名利的竞争。各学校间竞争名誉,学校向老师要业绩,老师向学生要名次,学习、分数异化为功利的筹码。

三、改变教育异化,实施教育改革

教育是一个历史范畴,在每一个社会阶段教育的方式和内容都有新的要求。在1999年高校扩招之前,由于教育资源有限,每年毛升学率只有5%左右,扩招之后招生增幅42%以上。扩招前,学校的教育方式多是死读书,读死书。应试教育突出,学生成了那个时代教育的牺牲品。1999年以来国家加大教育投资力度,高校扩招了但也有一些弊端。我国一年所需学术性人才大约10万人,而每年有50万研究生涌入社会,这种“千人一面”、“一刀切”的招收、教育模式在21世纪已经过时。分数不是一个人能力的标签,分数奴役了人。近年,我国实施教育改革的举措有所成效。

1、 教育管理去行政化

教育去行政化。学校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自主权。教育部要向省级放权,地方政府要向学校放权,学校向教师和学生放权杂志网。新走上工作岗位的老师,她们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比如带学生春天踏青、外国人自愿导游活动等,学校应该鼓励用于教学活动中,为教育界注入新的血液。这才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教育活动才能回归教书育人的本色。

2、加强学术交流互动

我国教育机构要改变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各高校和研究所要改变传统的一个师傅带一个徒弟的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有助于传承一家学术,但是更容易落入僵化、保守的怪圈。现在我们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很多被体制层层分割,高校和企业、外国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必须加大学术交流避免学术名利化。

3、考核制度的多元化

第一,招生考核方式自主化

考试制度的改革在技术层面上是有限的教育异化,最主要的还是招生方面的改革。自主招生选拔是由高校自行组织,分笔试、面试两部分。学校跟学生直接相互选择才能实现人才资源最优化。2010年我国80所知名高校进行了自主选拔录取改革,在招生方面打破了传统国家统一招生模式。这种模式更利于选拔有特殊才能的学生,体现人本思想。

第二,学校、老师绩效考核多元化

学校分档次,班级分快慢,老师分高低等最初只是为了激励,促进教育的整体发展。现在演变为功利、名利的筹码,更多在于分数、名次是绩效的唯一硬件方式过于死板。学校把学生培养模式全面化,德智体美兼顾;老师把教育模式具体化,突出培养学生的兴趣发挥其特长;学生把学习娱乐化,享受学习过程。人才,先成人后成才。绩效考核要多元化,重视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为准。

中国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利益分化可能产生各种矛盾。在教育领域,有些人急功近利出现学术腐败等不同程度的异化现象,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在一定时期、某些人中存在异化现象就全盘否定我国的教育活动。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高,一些异化现象的存在是正常的。

在人类被物化的当代,研究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有助于解决人的各种异化现象及诸多发展问题。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全面发展,社会发展又是通过人的发展得以体现和衡量。我们要坚持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指导,解决教育异化现象,实现人、自然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杨豹.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启示[J].兰州学刊,2006,(5):37-38
[3]杨建华.发展的异化与异化的反思[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1)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用平等与效率构建教育公平_精英教育
下一篇论文:走近磁现象中考题_教育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分类
电子商务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管理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网络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客户关系管理论文
酒店管理论文 物流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金融论文
教育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广告设计论文
相关教育管理论文
最新教育管理论文
读者推荐的教育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