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马克思主义论文

从人的对象化劳动产品看马克思的历史观

时间:2016-01-29  作者:赵志浩

摘要:我们认为,马克思哲学实现了历史观念的根本变革,这种变革到底在何种程度上是“根本的”?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考证和分析。马克思不但超越了德国唯心主义,而且超越了一切形式的旧唯物主义,即从现实的人的活动及其活动的而产物来说明历史。站在现实的原点上形成对历史的洞见,是马克思哲学的一大创举,有关历史的观念是站在现实的基础上形成的抽象和概括。从现实出发,马克思考察了人类社会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考察了人的异化和异化的克服,从而达到对一般历史规律的认识。
论文关键词:现实的个人,商品生产,异化

我们常说,马克思哲学实现了相对于前人的历史观念的根本变革,那就是在历史观上走向了唯物论,认为历史是合规律性与目的性的发展过程。假如是到此为止的话,则远不能说马克思实现了历史观的根本变革,因为早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就得出了那样的结论。问题的关键是查明历史唯物主义之“物”为何物?

旧唯物主义将自然看成必然的存在,但不赋予人类历史以必然性,认为历史偶然意见的产物,那么,出现“人是环境产物”和“意见支配世界”的二律背反现象就不足为奇了。把自然必然性推向历史领域,是否就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呢?这无疑取消了人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此等游戏式的嫁接方式绝不能说马克思哲学实现了什么变革。实际上,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两个“物”等同起来的,作为人的活动的产物怎能和自然物质相提并论?显然,旧唯物论的历史概念与自然概念是割裂的。讨论历史概念不应离开历史与自然的关系而单独进行,因为二者同样现实地存在着。

近代哲学的本体论大都建立在主体和自我意识的确证的基础上,在历史观上亦是如此。康德认为,人类历史要卷入大自然的总体计划之中,人类历史是大自然计划的一部分,人类历史作为一个领域其合理性与必然性在于大自然进程的展开,这颇似维柯的“天意”之说。黑格尔进一步认为“实体及主体”,能动的绝对主体(即理念)异化出人类历史的进程,历史的冲突来自于绝对理念异化物的缺憾,所以要回归。绝对理念在历史的冲突中实现自我,历史的最终目的是对理念自我实现的胜利。历史是绝对理念的历史。历史在黑格尔那里充当一种原则贯穿于绝对理念发展的始终。如此,黑格把历史进展视为一个整体有机性的过程,绝对理念笼罩了整个黑格尔哲学,独不见人大的踪影。黑格尔对人的解释过程虽然充满了较多的理性,但人在黑格尔哲学中的结局和地位并不比在基督教神学中高出多少。人的存在、人的生活在绝对理念的行程中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黑格赋予历史各个阶段的存在以合理性,只要符合绝对理念的存在就是现实的存在,就是合理的。这种看法有维护现实政治之意图,表现出一种政治哲学的倾向,他看到历史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在黑格尔那里,自然是绝对理念的外化,历史是绝对理念的进一步发展,这样,自然和历史就在绝对理念的基础上被统一了起来,只是自然和历史都不是完满性的存在,直到返归于绝对的主体(即理念),才达到完满性的统一。在历史进程中,首先是通过战争,出现了奴隶和主人的对立,由主奴关系的辩证法推动历史的前进。主人迫使奴隶为自己劳动,奴隶为满足主人的需要而进行劳动,推迟了自己需要的满足,在劳动中改造了自然和自身。它造就了外在世界,给这个世界打上了一系列自己的烙印,同时也造就了自身,使自己成为抽象的一般观念、语言和思想的初学者。奴隶的劳动一方面创造了技术世界和社会本身,另一方面也创造了思想、艺术和宗教的世界。如此,主人便失去了由劳动而造成的一切优势,而这并非是对奴隶的充分补偿,主人照旧不承认拥有了自由意识的奴隶,冲突依然存在,这个矛盾将由国家来解决,由此国家得以建立,二者的矛盾转变为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对立。由此可见,黑格尔把奴隶看作在劳动中不断变化成长的过程,把人理解为劳动的结果,并且是劳动创造了对象世界。马克思给予这种洞见以很高的评价,认为黑格尔抓住了劳动的本质,这便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对黑格尔大加赞赏的地方。

无论如何,黑格尔看到了历史运动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那么,通过把历史生活中的人和绝对理念的置换,是否就是马克思的历史观呢?若如此,怎能说马克思实现了对传统哲学的超越呢?因为置换之后,人仍是一抽象之物,仍像绝对理念一样,首先是绝对完美性的存在,然后异化为不合人性的东西,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实现人性的复归,这同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异化论说并无二致。而实际上,马克思不但超越了德国唯心主义,而且超越了一切形式的旧唯物主义,当然也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即从现实的人、人的活动出发,去探讨历史发生、发展的过程。站在现实的原点上形成对历史的洞见,是马克思哲学的一大创举,因为现实是历史的沉淀,现实包含着历史。而且,马克思哲学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即从事感性活动的有需求的个人。有关历史的观念是站在现实的基础上形成的抽象和概括,即是说,历史哲学建立在社会哲学的基础上,有关人类历史的抽象以现实社会的理论抽象为基础,这是历史哲学的“根”。最难把握的并不是现实,而是没有展开的历史,唯有以共时态度的理论抽象为基点向前追溯,向后展望,才能形成历时态的远景视野。“现实的个人”成为成熟马克思哲学的出发点。

马克思如何站在现实的基础上达成一般的历史理论的变革呢?具体地讲,就是从一定时期从事物质实践的具有感性经验的个人出发,进而发现活动的本质,在此基础上,概括抽象出历史观念。我们无须详述马克思怎样找到“现实的个人”这一出发点的,但回顾一下发现的过程还是必要的。

虽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现实的个人”正式被马克思提出和采用,但其不同的规定和侧重点早已隐含于以往著作之中了。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人之完满性的类本质出发,说明了并非属于人的本质的劳动,即异化劳动造就了私有制,私有制出现了,那么也就意味着分工的出现,宗教、法、国家、艺术等相继诞生了。若要问完满性的人为何要走向非人的道路呢?无非就是不合人性的分工所致。只要这种自私的、个别的,因而是反社会的生产制度存在,生产就不可能人道地、合理地进行,社会的分裂和分化源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人自己的创造的制度促成他们自己的非人化。可以看出,在类本质的异化劳动和私有制度之间出现了相互说明的逻辑缺憾,这种循环说明的理论困境也是古典哲学摆脱不了的矛盾,其错误来自理论自身的逻辑。但是,正是人的异化劳动创造了非人的处境,一切制度皆为人的劳动所致,是人创造了自己的对立面,表明了马克思对人的劳动的高度重视,马克思把人的劳动置于一个应有的位置,把人类的历史与人的劳动关联了起来。

马克思把人的本质规定为“活动”,即改造对象世界的生产劳动,这就把人与动物区别开了,并且马克思在“活动”前用“自由自觉的”这一限定词,更是突出了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动物只是按照他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生产,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简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下一篇论文:西方意识形态研究的演变过程探析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马克思主义论文
最新马克思主义论文
读者推荐的马克思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