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马克思主义论文

从人的对象化劳动产品看马克思的历史观

时间:2016-01-29  作者:赵志浩
宗教、家庭、国家、法律、道德、科学、艺术都是人的生产的一些特殊领域,即后者是生产的社会形式,现实的社会来源于不同于动物的而是根据人的本质而来的活动,这种活动按美的规律来建造,即是说人的活动并非向动物那样仅仅是对环境的单纯适应,而是要根据属人的目的对对象世界形成一种“否定”性的关系,这样的活动是真正属于人自己的活动,唯有此种活动才构成人的本质,虽然这里赋予人太多的理想性,但理想性之维正是人之为人的根据,没有此“自由自觉”的对对象世界的否定,就难以形成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首先根源于属于人类自己的改造对象世界的活动。

 

假如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从法国唯物论那里看到了人的动物性一面的话, 那么社会契约论是“利己主义的个人”之出发点的必然结论,社会只有通过原子式的个人之契约性交往关系才能达成。这样,家庭、宗教、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的形成不仅在于人的否定性对象生产活动,而且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这里对人的本质进行了一个“现实性”的规定,说明人的存在方式是社会性的。但人与动物的区别的一个原始本质则在于“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对象的性的生产活动,只有把人的原始本质和现实本质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确定人的现实存在,人是改造对象世界和社会关系的统一,人只有在(自由自觉的)活动中,既改造对象世界的基础上才能结成社会,同时,只有在社会关系中的劳动才是“自由自觉”的、真正属于人的劳动,二者不可分割,且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人的实践活动。换言之,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关系构成人的实践活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关于这两个方面的规定性,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发表以前,马克思分别对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而不存在前后两个对立的马克思。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完成了自己研究成果的综述,实现了哲学观念的根本变革,彻底的从现实的个人出发,说明人类历史的辩证运动过程。

现实的个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从事着生产劳动的主体。人首先面对的是身外的自然,自然作为前提自在地存在于人面前,自然界的优先性是毋庸置疑的。人要从自然中获取自身之所需,就要对原始的自然形成一否定性关系,赋予不合目的的自然以合目的的形式。但人否定自然,自然也否定人,理性的狡计在于,它要借助于工具性之中介,通过物质性的自然物之相互作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当然,这种工具在当初不必然是身外之物,人之身体本身就是一种原始的工具,为实现其目的,人最初就以自然力的面目出现在这个世界。如此一来,人的活动的客观性和目的性就这样统一起来了。但从现实的人的活动来看,人类活动并非如此抽象地进行的,而是由人类社会这一不可忽略的存在,即人的活动不仅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还是人与人之间交往关系的活动。人改造自然是在交往关系中进行的,个人的有限性存在要求人与人之间结成社会性的联系,以便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自然。事实上,人作为一个“类”而存在,一开始就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人“类”一开始就有群居生活的特性。人以社会性的形式面对自然,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人与社会的交往关系为中介的,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改造自然的目的。这是人的能动性的表现。另一方面,人与人的联合或联结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中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人交往关系的内容之一,人们通过生产,与自然发生关系,才得以联合,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介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人类的实践就是发生着双重关系的活动,其中每一关系都为另一关系所中介,这种互为中介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并形成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把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进程纳入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社会历史发展就表现为客观性的了,从而实现了历史观念的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作为一个考察历史进程的方法原则,解决了契约论在自然观和历史观上所遇见的矛盾。契约论者往往把自然史和人类史分开,这样一来,就把人类的活动仅仅看作理性的活动,社会是主观意见的产物,人的生产活动处在他们的视野之外,必然会出现“人是环境的产物”和“意见支配历史”的二律背反现象。在马克思那里,历史是人们生产和交往的历史,即实践的历史,自然自身的演进过程与人类历史的演进密不可分,二者统一于人类活动,人类活动的典型形式就是发生着双重关系的活动。人的历史就是人类活动的历史,离开人的活动谈论历史简直就是空谈。

近代哲学的主要转变在于对人的发现,哲学家对人的认识活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到了现代,从对人的“认识”这一种活动转向了对人的实践活动特别是物质实践和社会交往实践活动的研究。以前的哲学对人的研究一般都基于某种人性的假定,马克思的早期哲学也不例外,“自由自觉的活动”以及“利己主义的人”都是基于一种对人的抽象规定,把这种规定作为基点,然后推导出人类历史的生成。但实际上,人是目前为止天底下最为复杂的动物,注定了人对自身研究的困难,人的规定性并非某种抽象的表述,也不仅仅是一种规定性。这样,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便从人本身出发研究人,即把现实的个人作为出发点研究人,突破了近代哲学的局限。因为现实的个人有着种种规定性,便不致于走向对某一方面的突出而忽视其他方面的研究。把现实的个人作为出发点,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以前理论出发点的困难,还存在着实现哲学革命的构图——突破抽象性,走向具体性、现实性。马克思的真正目的不在于理论上的建构,尽管他有理论上的贡献和实现了理论的完整性。

现实的个人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从事着物质实践活动的个人,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抽引出不同时代人之具体规定性,源于可观察到的生活实践的经验。然而,单单从人本身说明人是不可能的,必须从人的活动中,以及活动的产品中看到人的独特性存在(“劳动”一词也具有某种抽象性),而最能说明人之活动具体形式的莫过于人的对象化劳动及其劳动产品了,能够摸得着看得见的就是人的劳动产品,在社会形式上即为商品。《资本论》隐含着说明人本身的一个奇妙形视角,这个理论上“大写的逻辑”在实际上实现了怎样说明人的革命性转变,人“是什么”和“是怎样”的问题,转变为人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的问题。人的对象化劳动和对象化产品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它几乎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单独的哲学思辨不可能对人本身达到真正的把握,而必须走向对现实性的把握上,这个现实就是人的活动,活动的可能形式就是活动的结果——活动之对象化、物化。随着对人的劳动的物化、对象化形式的揭示,就以隐含的方式揭示了人本身。

上面讲到人的对象性实践活动是发生着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交往关系交互终结的活动,这种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交互中介发展的结果表现为“物”的方面,就是生产出了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物质产品,通过交换形成商品。商品使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人的劳动的物化形式,是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到产品上去的表现。商品凝结了人类劳动,通过交换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了商品生产的目的。因此,商品是实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统一,从商品这个人类社会的细胞中可以看出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交往关系的相互作用和共同发展,也能进一步看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因为不同时代的人们生产的商品必定显示不同时代生产的物质内容和形式,商品既具有不同时期人们生产和交往的概括性,又具有各个特殊时代的具体性。

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交往关系交互作用发展的结果,表现在社会关系方面,是首先出现了自然分工,接着又出现了社会分工,分工是生产发展的结果,又促进生产进一步发展,二者又形成交互作用。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简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下一篇论文:西方意识形态研究的演变过程探析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马克思主义论文
最新马克思主义论文
读者推荐的马克思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