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到现代社会教师地位进一步提高,进入鼎盛期,成为一种独立的新型的传播群体而备受青睐,其文化传播意义随着社会与文化的发展在当代也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纵观中国乡村小学教育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在肯定其获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我们不得不遗憾地承认,乡村小学教育中,理想主义的色彩还是较少,缺乏应有的对现实目标的批判超越,片面追求与城市教育的适应和协调,忽略了乡村教育的本土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育引领时代,提升社会的功能. 1927年1月3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上海青年会演讲中谈到活的乡村教师必须有三个条件:第一有农夫的身手,第二有科学的头脑,第三有改造社会的精神, ③尽管时隔80载,但在今天的教育体制下这个论述依然具有巨大的延伸与指导意义.下面我试结合文化学的内质从对三个角色的分析上解读乡村小学教师的现实定位.
㈠乡土的守望者—农夫的身手
陶行知先生当年提出“农夫的身手”我想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就是要求乡村教师业务知识上过硬,在农村教书就要拥有像农民一样的娴熟技能, 无论是挑水煮饭还是锄草耕作都必须既快且好,要能成为孩子们良好的启蒙老师,成为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第二层含义应该是希望投身乡村教育事业的老师真正能够做到与农民打成一片,在农活方面也能够拿出两手,走进群众,贴近孩子们的真实生活,而不是高高在上不管其他,将自己封闭在狭小的教学圈子里.
然而在今天当我们对于这个观点进行重新思考与解读时,会发现这个观点在思想的涵盖面上仍有不足,”乡土的守望者”便是我对这个观点在现时态下意义的一种理解与延伸.所谓”守”即坚守,固守.”望”,眺望,展望.”乡土的守望者”是现代社会发展赋予乡村小学教师的独特社会角色.在市场经济高速化的发展之下,乡村与城市之间产生了文化断裂,乡村教育远远落后于城市,城市的繁华与现代,比照乡村的落后与闭塞,物质利益的驱动下,乡村教师能否还能坚守住自己的岗位,甘于清贫呢?能否守望一方土地,心系一方人民抑或在乡村的热土上能否植根下来,静心坦性地从事教育事业呢?我们如果将乡村小学教育比喻成一艘海上航船,那么乡村小学教师就应该是这艘航船上的瞭望者,瞭望者的职责就是判断方向,引领航向,而乡村小学教师的功能就在于摸清乡村教育的趋势,引导走向.
我们所处的时代本来就是一个诱使人过于专注于物质经济和其他种种现实功利的时代,国人那种把任何一种倾向都推向极端的能力更是把现实功利抬到了君临一切,吞没一切的地步. ④但正是在这种思潮之下我们的乡村更需要能够踏踏实实为乡村教育事业奉献的老师,谁能够固守住一份对乡村的热爱与对孩子们的体恤,平衡住一份功利与冲动,谁能在较艰苦的环境下一面坚持,一面眺望未来,谁就真正成为了教育事业的守望者.守住自己的心融入群众就能将追求汇集在事业的创造性发展上,望眺明天,企逐先潮就能将乡村的教学工作尽最大限度地臻于完善,”守”为”望”提供一份心境,”望”为”守”做出一个承诺.我曾经在教学中遇到一位低年级的学生,他对我说:”老师,我在课堂上经常有问题,但是我不敢问.”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怕问多了老师烦,不再给我们上课了,我们农村老师本来就少”.孩子质朴的语言给我一震撼,的确,乡村教育缺少城市教育的先进硬件设备和师资,它所拥有的只能是依赖乡村老师的勤勉贴心,在这种物质化,利益化的经济时代,社会赋予我们乡村小学教师的考验不仅是技能上的更多的时候是心理上的.
㈡学知的前瞻者—科学的头脑
小学教育是基础性的教育,是一种启蒙教育,它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发展优劣,它不同于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它要培养的学生不是一种尖端研究性人才,也不是知识全面的复合型人才,它重在一种思想氛围的熏陶,重在培养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让学生理解我为什么要学,我应该怎么学的道理因此这种教育看似一种很简单的教育其实不然,如果仅从知识层面上来讲,小学教育的书本知识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的投入,但是这种教育中凝聚着一种责任,一种甘为付出的精神,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小心谨慎.
正因如此,乡村小学教师才更应该成为学知上的前瞻者,在升学率的指挥棒下城乡条件的差异已经令乡村教育处于一种濒临落后的发展态势,如何迎头赶上,提升质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知的进步,正因为咱们底子薄,咱们师资不够,咱们就该更加努力,争作教育上突起的异军,敢于正面接受来自城市教育的压力,我们的乡村小学教师更多的时候需要深入城市小学,主动与城市老师学生交流心得,学习他们的经验方法,并能够把它们针对性地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这里更需要就是一种科学的头脑,对新生外来事物做出主观的科学判断,对于一种新方法如何甄别它的性质,有借鉴性地付诸实施需要的不仅是头脑还有一种魄力与勇气.我曾经从一位城小的老师那学到一种教学方法,在每学期的所有课时中都拿出几个课时让学生们上台讲,这种教学方法既可以提升学习兴趣又能增进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胆量与交际能力,未尝不是一种适合推广的好方法,但是当我付之以课堂教学时,我发现真的挺难,乡村的孩子往往少了些浮华,却多了一些羞赧,没有一个学生愿意主动上台来,课后我静静地思考改变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化的方法应该是从源头抓起,乡村孩子的父母很多都在外地打工,许多孩子与爷爷奶奶居住在一起,乡村对于孩子们的长辈来说只是一种功用化的利益收割机,这种对自然的依恋正在渐趋隐匿,村民生活在对外在文化的想像之中,把自己与乡村文化的本质隔离起来.怎么突破呢?我选择了一种古老但在喧嚣城市又鲜见的方式”家访”,通过家访与他们的长辈们交流,我发现其实乡村里的人们很好客很纯朴,他们见我很知心,就将想说的话一股脑儿地掏出来,我才知道很多孩子们家里是很贫苦的,有的孩子连学费都是借的,父母常年不在家这又给他们幼嫩的心灵蒙上一丝哀怨与无奈.通过几次有针对性地家访,我在以后教学中对孩子们多提问,多鼓励,下课时我更多的时间是与孩子们在一起,听听他们的心里话,我还擅自决定每两周拿出一节课来给大家作为讨论课以说”出自己的心声”为主题,在这个活动中,我充分让孩子们去想去说去彰显自我价值,接着我发现孩子们越来越主动地参与发言,而且思想活跃,气氛浓烈而高涨,当一个月后我再次让大家走上讲台自己讲课时,好多学生都举起了手积极响应我,这个方法便是我在将别人经验应用于实践摸索出来的.它在更深层次上反映的应该是一种判断能力与应用能力的重要性.
乡村特殊的文化形态孕育并传达了乡村社会的基本生命姿态和价值理念,乡村教学工作的核心正是这样一种价值理念内质的外化表现.
㈢理念的开拓者—改造社会的精神
乡村文化的土地上传统的气息浓厚芳醇,它少了一份喧嚣与浮躁,多了一份祥和与宁静,这里本是读书育人的好地方因为它为你提供了一份自在心境,向往自由的天堂里满是自由的鸟儿,所以我一直把乡村当成是思想的伟大发源地,但是这里的危机也正日益突显,传统的文化正在几代以来的迁徙流变中逐渐消解淡化,真正意义上的精英文化汇集到了城市,乡村文化趋向于传统与人文的边缘,缺失与贫乏正赤裸裸地上演.
在这时候,我们的乡村小学教师又该被给予什么样的期待呢?文化精神的缺失下,我们要争做理念的开拓者在思想渐趋贫瘠的土壤上重演过去的优秀历史,将精神边境垂危的求知者重新带进一个锻磨思想的神奇潘多拉.更多的时候需要的是我们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与巨大的战略眼光,在思想的锻造中开拓创新,将改造社会的精神与我们的理想融通交织,化为一个财源不断的聚宝盆.
乡村教育需要承担起在乡土文化虚化的现实中营构一种积极的文化想像空间的职责,从而尽可能多地给予精神趋于贫乏的乡村少年以文化精神的抚慰. ⑤
波兰教育哲学家苏科多斯基说:”着眼于未来教育表达了这样一种信念,目前的现实不是唯一的现实,因而不能构成教育的唯一要求.着眼未来的精神教育超越了目前的范围,以共创明天的现实为目标.”
乡村小学教师在特定的环境中教书育人更需要一种挖掘教学理念融合乡村文化的精神将其质化的规律性东西进行提炼,譬如,乡村的学校与住家之间往往集中于一个有限的小区域内这更方便于一种学校家长的双向沟通,我们可以开展一种”无形对话教育”在双方谈吐交流中启迪民智,提升乡村整体文化内涵,这也是对乡村小学教师提出的一个挑战性的高要求.民众是离不开教育的,教育应该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应该把民众教育提高到应有的战略高度。这是贯彻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教育公平与公正的具体体现。对民众教育,要有宏观规划,要加强政策引导,要有切实可行的政策举措,要有社会公益性的投入,有关民众教育的各项工作要落实到位。⑥
小学教师不是一个可以轻视的职业,相反在它的进展历程中凸现了一种人文理念与科学方法的交汇,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做题机器”也不在于培养面面俱到的人才,小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营造一种学习风气,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入孩子们的心灵.这不仅是教师知能的考验,更是对教师精神的磨砺,教师扮演的角色因地因时在变,创造性地去改变原有的背课教书的模式化方式,针对个人教学具体的情况去创新,是这个崇仰个性张扬时代的大趋势,但却依旧任重道远.
结语
乡村小学教师完全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有着强烈的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和类大众媒介,可以让文明时代的乡村人在其象征体系中领悟和感受昔日的时代特征。根据葛兆光教授的理解,“这套符号实是世界本身,他们整饬有序,可以暗示和促进现实世界的整饬有序,而他们的崩溃就意味着世界秩序的崩溃”。 ⑦
注释: ①谈松华 朱小蔓等<<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中的六大焦点问题>>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年9月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3.
③陶行知 <<再论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在上海青年会的演讲>>1927年4月<<中华教育界>>第16卷第10期
④肖雪慧 <<教育:必要的乌托邦>>载《社会科学论坛》2000年第7期
⑤ 刘铁芳<<乡村的终结与乡村教育的文化缺失>>载<<书屋>> 2006年第10期
⑥张志坤<<建设学习型社会 要高度关注民众教育>>载《中国教育报》2006年10月18日第12版
⑦葛兆光.中国社会与文化十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59.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