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加入收藏 | 设为论文网 |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发表

从认知理论看英汉谚语中的文化映射

时间:2016-03-19  来源:  作者:刘伟

摘要:认知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首要阶段,人类的这种认知贯穿于整个人类的发展史。我们文明的积累和财富的创造都和人类的认知密不可分,尽管全人类都在探索和研究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但由于环境和人文地理的差异,不同文化的民族,其认知心理和文化映射还是有很多差异。本文以英汉谚语为切入点,探讨基于认知理论在语言文化映射上的差异。
论文关键词:认知,谚语,文化,映射

认知是对我们周围世界的感知和理解,是和客观世界交流的初步阶段,自从有人类以来,对世界的认知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人类的语言形成以后,人类就开始用语言来表述这个“客观世界”。“在语言和客观世界之间存在一个中间层次‘认知’。”(转引自蓝纯,2005,1:3)。所以不同的民族,其哲学观点不尽相同,由于环境和自身因素的差异,在大脑中产生的认知经验不会一样,反映到语言上就是各有特色的经验论。认知科学的研究表明,语言现象同时也是思维现象,言语思维是认知能力的最高表现;另一方面,认知又不局限于语言符号的水平,人类和其他动物也普遍存在非语言的认知能力(语言与认知研究栏目,浙江大学学报,2006,5:5)。借助于认知,人类和周围的世界产生了联系,探讨认知能力在谚语上的表现及其文化映射对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和和谐相处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1 语言认知心理

认知心理学认为,语言学习并不是一个从刺激到反应这样一个反复模仿、操练、巩固的习惯形成的过程,而是一个创造性的假设验证(hypothesis testing)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语言学习者不断根据输入的语言材料,对语言规则提出假设,并通过验证,对这些规则加以修正、补充和完善(许余龙,2002,1:283)。谚语是各民族语言认知的精华结晶,是反复验证的真理。当然这种真理是有时间地点限制的。我们常说的,春雨贵如油,在英文中就很难找到类似表述,因为英国是海洋性气候,四季不甚明显,就算夏天也很短暂。英语的谚语“One swallow doesn’t make a summer”(一燕不成夏);我们汉语常说“一朵花不成春”。这种环境认知心理上的语言反应是有巨大差别的。

认知语言学还认为“ 隐喻思维能力是随着人的认知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认识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认知能力” (赵艳芳,2001 :102) 。 正是如此,人类的思维认知是对周围世界的高度概括和范畴化,对客观事物的概念形成和分类是我们人类大脑非同寻常的功能。譬如,Bachelor 可被理解为未婚的成年男性,但这一名词只有在这样一个人类社会中才有意义:给人类社会存在婚姻制度,也存在公众普遍认可的结婚年龄,当一个成年男性到达结婚年龄时,其他社会成员会期望他适时结婚。如果一对男女有长期的同居关系,那么其中的男方一般不会被称作bachelor;一个从小被遗弃在层林里,在远离人类社会的环境中长大的所谓“狼孩”也不会被称作bachelor;教皇保罗二世当然也不会被视为bachelor.(转引自蓝纯,2005,1:69)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早已存在的概念范畴没有因为其内涵的演变而改变名字,例如房子,以前就是草屋,毛坯一类,但现在的高楼大厦,海边别墅也是房子,我们没有因为这些住处的样式和内容装饰的千差万别而看到别墅,不知道是房子。这就是说当我们界定某一概念时,我们大脑的文化传承和社会文明的潜移默化是构成我们认知的必要材料。

人类对自然界的事物进行概念范畴划分,往往是借助于一种巧妙而又高级的方式:隐喻,即利用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相关性,将指示该事物的词语从一种概念域投射到另一个所想表达的物体的概念域,这样就形成了认知语言学家所说的认知投射或映射(cognitive mapping) 。认知语言学家Lakoff & Johnson (1980) 更是将隐喻作为人们的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方式(梁晓波,2002,2:38)。我们说的“鼻梁”就是思维隐喻的典型,我们的“梁”是架接,支柱在房屋上的横木,但现在我们除了鼻梁,更有国家栋梁,上梁不正下梁歪等等。从人体部位来隐喻世界客观事物比比皆是:人体的头,腰,脚,所以有山头,山顶,山腰,山脚,这在英语中也很普遍,at the foot of the hill(山脚); many hands make the work light(人多力量大); the leg of the desk (桌子腿)等。Heine 认为“ 用人的身体作为结构模式来理解和描述其他事物是普遍的,它体现在所有的语言中。”(Heine , B. , 1997 :143). 这是各个民族异中有同的反应,只是各有侧重点。

隐喻思维是人类认知能力的高级阶段,是人类大脑思维联系的结果。“在空间或时间上同时发生的事件在人的大脑里会建立起联系。有共同的意义或类似的物理属性的事件在人的大脑里也会彼此关联。当大脑里的某个单元被激活,与该单元有联系的其他单元也会连带着被激活,因为它似乎抓住了人类思维活动的一个基本特点:当我们思考、推理或冥想的时候,总是一个想法连带串起许多想法(转引自刘宇红, 2006,5:7) 。 这种大脑的关联激活,终究是由外部客观世界来决定的,从而反应在语言上,特别是谚语上是不同的。英语中的“Cannot have one’s cake and eat it (too)”(一个人不可能既拥有这块面包,又吃掉这块面包或“两者不可兼得”),而汉语中则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纵然我们现在也吃面包,喝牛奶,但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谚语却是不变的文化传承。

1.2 语言认知的文化映射

一种特定语言的影响是你无法避免的;该语言是能够被翻译成第二语言,并产生互动的。但基本上是你用自己的语言来对这个世界的范畴进行解码或归类,而且你的大脑中已经对这个世界固化了自己的独特思维方式,因此你的现实世界与那些使用另外一种语言的范畴大不相同 (Lustig and Koester 1999: 191) 。例如,A lion in the way 本义是“狮子拦路”,但在汉语里是“拦路虎”。地域环境的差异,在文化上表现的很是明显。在西方谚语里,狮子是百兽之王,而在汉语里我们往往把老虎视为百兽之王。而且在汉语里,带有虎字的谚语比比皆是,龙腾虎跃,如虎添翼,龙潭虎穴,虎落平阳被犬欺等等,而狮子在汉语的谚语中很难见到。

英语中的desk 和 table 不相同,但我们“桌子”概念却是一个泛泛的包括,我们无非加上修饰语,吃饭的桌子,叫饭桌,学习的桌子,叫课桌,形状不同,可以有方桌,圆桌等。英语中有Cry over spilt milk(牛奶打翻了,哭也没有用),而汉语中,我们常说,木已成舟,生米做成熟饭,也是无可挽回的意思。这里体现了汉语文化中的整体思维观,木已成舟,已经成为一个整体;生米做成熟饭,更是无法回到原来的状态,只好如此。而英语中的“牛奶打翻了,哭也没有用”散掉的东西无法收起,西方人的饮食文化和思维方式会有自己的特殊性。

2. 英汉谚语的认知差异

人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和理解,从而形成心智上的图像意识。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从批评语言学的角度对英美国家总统离职演说的人际意义研究
下一篇论文: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述要
相关论文
最新论文
热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