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实践论文

双季稻消失与农民兼业—对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现代思考

时间:2016-03-19  作者:彭春芳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农村种粮业比较效益不断下降,双季稻日渐消失,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事兼业,出现了农业的反过密化。这是对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突破,中国农村经济实现了有“发展的增长”。
论文关键词:双季稻,兼业,过密化

种双季稻双倍的投入为什么不能换来双倍的收益?这是边际效益递减规律所致,经济学是这样描述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当使用多种投入但只有一种投入是可变的,来生产一种产品时,随着这种可变投入的增加,得到的产量也是增加,但经过一定限度后,这种增加的产量就会越来越少。”[1](P113)农民说种双季稻比种一季一般增产200—600斤,这已表明粮食生产出现了边际效益递减。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告诉我们,边际效益递增后递减,递增是暂时,而递减则是必然的。边际产量递增是生产要素潜力发挥,生产效率提高的结果。而到一定的程度之后边际产量递减则是生产要素潜力耗尽,劳动生产率下降的原因所致。双季稻的产量不会成倍增长原因也是如此,因为生产要素土地连续使用,地力消耗过大,一时难以恢复;还有长时间连续使用化肥等,土壤出现板结等;一些自然因素如日照强弱和时间长短、雨水的多少等。这些都直接影响产量的提高。

正是由于粮食生产边际效益递减,农民才普遍放弃种双季稻,而这是否意味着现在农村经济的停滞或衰退?出现黄宗智在其著的《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一书中提出的“没有发展的增长”,“过密化(以前译作‘内卷’),总产出在以单位工作日边际报酬递减为代价的条件下扩展”。[2](P11)又言“小农经济过密化的程度往往取决于其人口与可得资源间的平衡关系。相对于资源的人口密集的压力会造成过剩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以及高度的生存压力,导致极端过密化的发生。”[3](P11)中国农村现在实行的是家庭承包责任制,每户农民都获得大小面积不等的耕地。土地经营仍是以家庭为单位,甚至不少仍处在牛耕手锄的传统耕作阶段,可以肯定的说,中国现在的农业仍是小农经济。

中国人口已超过13亿,而全国耕地面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耕地不可避免的被征用,耕地总量和人均耕地面积还会进一步减少,人地矛盾将更加尖锐,那么我国农村是否又会出现典型的小农经济过密化生产?农业生产的扩展被现在新的、急剧增长的人口消耗掉?“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劳动力收入不是密集化过程中的停滞,便是过密化过程中的萎缩。”[4](P12)但中国农村经济并没有停滞,更没有出现萎缩。反而整体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获得明显的增长。黄宗智在描述其定义的“过密型增长”是这样说的“过密型变化能通过家庭劳动力的更充分的利用而带来真正的、尽管是有限的家庭年收入的增长,” [5](P12)这是因为“在单位工作日边际报酬递减的情况下增加劳动力的使用,仍能提高家庭的年收入。”[6](P12)

那么现在农民增收是否由于在耕地上投入了比以往更多的劳动力才带来的年收入总的增长?现在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否就是黄宗智所描述的“没有发展的增长”呢?显然不是,现在农村,许多青壮劳动力并没有出现在田间地头,反而是老人、孩子、中年人在地里忙乎。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不是多了而是少了!黄氏认为出现过密型增长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如果一个小农家庭拥有比它的农场在最适宜条件下所需要的更多的劳动力,而这些劳动力在一个已经过剩的劳动力市场上无法找到(或不想去找)其他的就业机会,这个家庭把这一‘剩余’家庭劳动力投入极低报酬的工作是完全‘合理’的,因为这样的劳动力极少或几乎没有‘机会成本’。” [7](P10)黄氏认为小农家庭的多余劳力不能找到别的工作,机会成本几乎为零。不得不都投入到家庭农业上去,尽管收益的增加是有限的。这是因为“耕地不足带来的生存压力会导致这样的劳动投入达到非常高的水平,直至在逻辑上它的边际产品接近于零。”[8](P10)所以黄氏认为这种小农经济过密化生产仅是糊口水平上的再生产。而现在农村经济的发展正是这个前提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中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变革,农业产业出现多元化格局,农业分工更为细化,象农业内部的养殖业、种植经济作物等以前视为副业或非农产业发展迅猛,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反而是以往农业的主业粮业比重不断萎缩。农业产业的多样化发展,不仅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且为更多的农民提供众多的新的农外就业机会。农民由于有了更多的工作选择,而这些机会成本要大于从事小农(粮食)生产,所以才有许多农民自愿放弃双季稻。

有比较才会有认识,农民正是在生产经营中发现有别的行业或务工比种粮收益更高,更划算,农民才会只种一季稻。现在农民普遍认识到种粮赚钱不多,而且费时费力,不如腾出时间赚更多的外快。在农村,不少农民更愿改种经济效益较高的蔬菜、经济作物和从事养殖等。现在,如城郊,许多农民把稻田改种蔬菜的很普遍,也有不少粮农改种经济作物。据本人了解的一个例子,一家农民把一亩粮田改种鱼腥草,其亩产5000—10000斤不等,批发价0.8—1.8元一斤,一年亩收入是5000—2万元,远远大于种粮千余元的收益。这说明农业内部已出现明显的比较效益,种粮的比较效益低,比农业内部其他行业及农业务工要低得多。有专家统计,以水果柑橘为例,其亩净收益是水稻的五倍!相对收益的大小及其变化最终决定了水稻的播种面积和耕种的次数。由于种粮已出现边际效益递减,而农业内部又出现了比种粮收益更大的行业。在比较效益的驱使下,农民纷纷从事其他行业的经营活动,这就直接引发农户的兼业行为。“兼业是指农户为追求家庭效用最大化,将原先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要素转移到当地工业或服务业的非农部门的行为。又称为‘农外就业’。” [9](P25)从事有较强季节性作物种植的农户,一年除农忙以外,还有大量的空闲,所以农外兼业更为普遍,粮农就是如此。兼业农民亦工亦农,就是受到产业比较利益驱使的。还有由于2007年猪肉价格飞涨,养猪农户获利颇丰。据报道,每头猪比往年多赚400块左右,一头猪的利润就赶得上一亩田的双季稻一年的净收益了。但由于猪肉价格过高,相对而言,鸡鸭价格就低,人们更多的消费鸡鸭,出现替代效应。而这引起鸡鸭市场需要的上升,导致其价格上涨,养鸡鸭的利润就更高。因此现在不少地方的农民转而从事收益更高的养殖业。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民可以到沿海或进城打工。农业多样化发展,农民可以从事别的行业又或涉农务工,进行兼业。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有了更多工作机会的选择,而且收益要比种粮高,家庭剩余劳动力终于从小农经济的束缚中释放出来。从事其他经营生产,从而出现农业的“反过密化”。正如黄宗智在书中所说的:“长江三角洲的关键性发展不是来自大肆渲染的‘个体’农业生产和小商业,而是来自乡村工业和新副业。正是乡村工业化和副业发展才终于减少堆积在农业生产上的劳动力人数,并扭转了长达数百年的过密化。”[10](P17)即“农村变化是随着农村经济多样化而来的反过密化,”[11](P16)从而实现农业真正的增长,或有发展的增长。小农经济的过密化或过密型增长的转变----反过密化的到来,正是现代中国农村经济市场化、农业现代化的结果和表现,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表征和要求。

双季稻的消失,犹如一面镜子。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古田会议:指引红军成长壮大的历史性会议
下一篇论文:斯特鲁效应中的“自我”呈现—范跑跑现象行为解读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社会实践论文
最新社会实践论文
读者推荐的社会实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