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本文提出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而且要交流情感来促进教学,并分别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论文关键词:知识,教学,情感,交流
教学过程既是师生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而情感交流在教学中起很重要的作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曾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可见教师情感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很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阐述。
一.教师应做一名优秀的演员
如果教师是演员,那授课就是表演,授课内容就是台词,学生就是观众。教师应该以愉快饱满的精神状态,富有激情的语言,自信乐观的态度感染学生;用清晰的思维和娴熟的语言控制讲课节奏,营造愉快的课堂气氛;当然还要有教师端庄的仪表神态、整洁的衣着和恰到好处的手势。教师就像优秀的演员在台上惟妙惟肖的表演,学生受到感染,学习而快乐着,这种愉悦兴奋状态下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学生聚精会神地聆听着生动的讲解,甚至会露出欣喜的笑容;而在不理解的地方会皱眉、摇头,这时候教师当然不能演独角戏,要根据学生的神态反应调整讲课的思路方法。这样师生之间每时每刻的心灵接触可大大的促进教学。正是由于教师情感与心血的付出,才有课堂上精彩的表演。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
二、做一名魅力无限的老师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先生曾说过教师的人格体现在“敬业爱岗、热爱学生、严谨治学、为人师表”上。优秀的教师,会灵活自如的把丰富的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会谦虚的对待学生,以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而事实上学生会崇拜这样的老师,愿意听他讲课,甚至由于喜欢教师,而更加喜欢这门课,由此可见知识与人格魅力的效应。
教师与学生的知识传播、思想沟通及情感交流是最直接和频繁的,教师在不同程度上塑造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道德风貌。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教师的思想道德观念、理想信仰、精神风貌、治学态度和气质修养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学生成为一名专业知识扎实,有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用之才教师起很大的作用。因此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用渊博的知识和令学生敬仰的人格感化、启迪学生是很必要的。正如哈佛大学前校长尼尔陆登庭所说“大学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个人文过程,是有关价值的事情,而不仅仅是信息或知识。”
三.赏识学生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没有兴奋的情绪!”可见激励和鼓舞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教师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并给予一定的激励和鼓舞,这就是赏识,赏识的基础是相互尊重。赏识可以起到互动的作用,教师尊重学生,赏识学生,学生变得自信,学生自信就更愿意学习。学生学习进步又增强了教师的自信。这样师生情感在赏识教育的互动中得到升华,师生间的距离也随之缩小,教学气氛就会更加融洽和谐,教学效果就会更好。比如在实验课上,学生会有很多的想法和见解,作为教师要耐心解答他们的困惑,肯定他们的观点,并给予恰当的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就会增高。
四.热爱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热爱学生是形成学生积极态度的重要因素,它可使学生获得自信心,使学生轻松愉快,思维活跃,利于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师生关系不好,课堂气氛紧张,死板,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情绪低落,学生在课堂上很难踊跃发言,积极配合,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另外,教师热爱学生还有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及全面发展。因为师生关系融洽,感情上彼此悦纳,学生愿意接受教师的引导和教育。因此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教师要做到热爱学生。
总之,教师与学生的知识交流和情感交流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情感运用的恰到好处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改善授课效果。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传播情感。
参考文献
1 林绍雄.新加坡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特色及其经验借鉴.东南亚研究,2009,1:89-94.
2 滕修海.浅析“ 赏识教育” 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影响.池州师专学报,2006,20(6):146-1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