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分,考生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开始了叫做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1年或1982年,在最贫困的省份中,90%以上的家庭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耕种以前的集体土地。这个制度在较富裕的省份中也日益推广开来。……到1983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材料二:"包干到户"的第一年(1979年),小岗生产队获得了大丰收,全队的粮食产量由原来的3万多斤猛增到12万多斤,相当于1966年至1970年5年粮食产量的总和,1979年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还了贷款。……"包产至户"和"包干到户"责任制,由于把生产队的统一经营与家庭的分户经营结合起来,可以充分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改革开放20年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简要叙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况。(2分)
(2)据材料二,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什么成效?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成效?(3分)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否完全否定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为什么?(3分)
材料三: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来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78页
(4)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及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立足点。
参考答案:(1)情况: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以生产队为单位的生产,以家庭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2分)
(2)成效:粮食大幅度增产,改善了农民生活和粮食供应。(1分)原因:明确了农民生产的责任和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2分)
(3)不是。(1分)社会主义改造在本质上是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并不是要取消公有制,而是要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2分)
(4)原因:闭关自守导致中国长期停滞落后;当今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世界。(2分)内容:吸收外国资金,引进先进技术。(1分)立足点:对外开放须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1分)
3、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1)俄国、美国、中国的三次改革是指哪三次改革?(3分)
(2)这三次改革各有什么特点?各自的最终结局如何?在历史上有什么共同作用?(7分)
(3)据此你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2分)
参考答案:
(1)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3分)
(2)特点:俄国通过市场用固定的粮食税、部分恢复私有制和商品买卖的办法来发展生产;美国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来调节资本主义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3分)结局:新经济政策促进了俄国工农业的发展,但到1927年被废除,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并促进战后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世界趋势;中国现代化建设出现繁荣景象。(3分)共同作用:三次改革都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分)
(3)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要解放思想,充分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发展经济。(2分)
三、十七届三中全会与“三农”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引自《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二(新政)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引自《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三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21/37 首页 上一页 19 20 21 22 23 2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