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从小说塑造的人物、作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以及作品的理性等三个方面对《历史的天空》和《亮剑》进行了比较,分析两者的优缺点。
论文关键词:《历史的天空》,《亮剑》,比较
一、小说塑造的人物上来看,《历史的天空》更注重人物的性格发展。
《历史的天空》重在塑造了一个英雄的成长,塑造人物的性格的发展变化,而《亮剑》更侧重于对历史的反思,侧重于事件,对主人公的性格的描写缺乏灵动性。
《历史的天空》中所塑造的梁大牙——梁必达的人物形象和《亮剑》中的李云龙,从精神气质上来说,都是同一类型的人物,都是带有浓厚的民间传奇人物的色彩。不同的是,后者省略了作品主人公走上革命道路的前史。他一出场,就已经是人民军队中的较为成熟的中级指挥员(只是个性相对地比较突出,富有戏剧性和悲剧英雄的色彩),使他缺少了一段至关重要的经历,缺少了性格成长历史上决定性的一环。即从一个人的青少年到人生的成熟,个性从初见端倪到基本形成,从桀傲不驯的旧世界的叛逆者,到成长为自觉的革命者的转变过程。虽然在小说里也曾提到过李云龙参加革命的历史,但其性格从一开始就已定型,《亮剑》的故事情节无论再怎么曲折,只是为了突出展示李云龙已经固定的形象。蒋泥在《谈<历史的天空>与<亮剑>》中就评价李云龙:” 这个人自始而终都是典型的山大王脾性,胆大,不按常规做事,把自己的性命当了一场豪赌就可以无法无天。”[1]
而与《亮剑》中的李云龙相比,《历史的天空》中的梁大牙,就是从一个“没正形,好起来像个大侠,坏起来像个强盗”,兼有正邪两道的豪气和匪气的民间好汉,又是误打误撞地闯入了八路军的队伍中。他本来要去投奔被他视作正规部队的国民党军队的,而同样是举起抗日武装斗争旗帜的八路军,则因为其满身的土气和装备的简陋,被他所鄙视。但是,阴差阳错地,他不但在凹凸山的八路军中留了下来,还在一连串的或者悲喜交加或者啼笑皆非的事件中(挥舞大刀伏击日本军,与窦玉泉拼刺刀赌胜负,大闹逍遥楼歼灭汉奸“特勤队”,身为地方武装县大队长却与县委书记李文斌斗法,为了江湖义气冒险下山给朱二爷祝寿,出于本能反感抵制窦玉泉和张普景的冒险进攻命令,又经过了因为所谓的朱一刀“通敌案”受到牵连,遭受监禁和酷刑)飘荡起伏,始终不失其对革命的忠诚,从而在八路军的队伍中逐步地成长了起来。张志忠在《振翅在<历史的天空>》中就说:“梁大牙就是这样,他在历史的长河中淘汰旧我,获得新生,同时,他在用自己强悍的生命和意志在创造和改变着历史,在以鲜活的人生轨迹印证着中国革命的道路。”[2]当然,《亮剑》里面的赵刚的性格也有所发展,但是改变的只是表象,如喝酒、骂人,但其原则性确实从来没变的。从两部作品的其他人物对比来看,《历史的天空》所描写的人物如,儒香文雅,感情专一的陈莫涵;四平八稳,善于审时度势,但仍不失为正气之男的窦玉泉;铁骨铮铮,国威军魂,血性男儿的石云彪,还有朱预道、王兰田等人的性格,也要比《亮剑》里面的人物鲜活的多。
二、从作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来看,《历史的天空》更注重人性化的描写。
《历史的天空》和与它同时期出版的《亮剑》,作品内容具有相同的时间跨度,不同于其它战争小说,从抗日战争一直写到文革以后,其中的主要人物就不是死于战争,而是死于后来的政治风波,尤其是“文革”那个特定的乱世环境。但二者描写的人物又很有不同。蒋泥就说:“后者是个传奇,以现代人的目光看待战争、看待部队、看待人物所在的环境,满篇浪漫色调,后者却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小说,人物不像前者那样悬空、虚设,而具有真实的代表性,其功绩或独创性在于写出了将军“前史”,这在以前从所未有。”[1]
马正建在《人格的阳光照亮了历史的天空》称《历史的天空》“最大的亮点就是把人当人来写,每一个人物都是作者“创造”而不是“仿制”出来的,人物因为拥有鲜明和独特的个性而闪光。”
《历史的天空》的主要角色梁大牙是以不太光彩的形象露面的:订了亲的小媳妇儿因为厌恶他不愿意嫁给他而宁肯上吊自杀。逃脱日军追杀后,在八路军的营地里蹭了几碗萝卜炖肉白米干饭,吃饱后又看不起游击队的破枪,老是算计要到国民党军队去“混个团长司令干干”。即便最后留在游击队里,动机既不是为了抗日,也不是为了革命,而是因为门口出现了年轻漂亮的女八路——东方闻音,这才脑子一热,冲口而出:“也好,这个八路咱就先当着试试。”[3]这一系列的表现就既符合梁大牙参加革命之前的草莽英雄角色。
此外如陈墨涵的“起义”、李文彬的“变节”、张普景的固执与信念、莫干山的慷慨赴死、梁必达的找寻与爱情、江古碑的私欲与复仇、窦玉泉的韬晦与远虑等等,都符合人的本性发展,所以就显得真实可信。
而在《亮剑》中,李云龙的经典名言就是:“兄弟我就不喜欢天下太平,就喜欢乱,喜欢有人招我惹我,要不咱到哪儿去找升官的机会?”这样的描写则显得李云龙的性格过于匪气。 李云龙是英雄,出身贫寒的平民英雄,所以他的所作所为容易引起观众共鸣。他身为八 路军将领,却草莽之气未除。说话做事略带匪气,打仗从不按理出牌。他勇猛、有血性、嫉恶如仇,他满足了人们对英雄的想象和盼望,迎合了民众的心理,但这样的英雄形象虽然可爱但并不可信,也符合人性的真实。
此外同样是和政委的友谊,李云龙和赵刚之间由抵触到合作再到交好在《亮剑》里交待得有点模糊,而姜大牙和张普景两人的友谊就是在彼此的抵触情绪中慢慢升华的,令人觉得很有戏剧性,也更令人感到深刻。
当然在故事的情节上,《亮剑》也有匠心独具的设置,为了突显李云龙的个性,作者为他设置了一个朋友,一个对手。
朋友是赵刚。他和李云龙,一文一武、一静一动,性格完全相反,却志同道合,做了几十年的好兄弟。他们的冲突是性格上的冲突,他们的矛盾也是小小不然的矛盾。打了一辈子,每打一次感情却更深一层。
对手是楚云飞。他和李云龙棋逢对手、惺惺相惜。政见不同却有着心灵的默契。在与赵刚的情谊中,与楚云飞的较量中,李云龙的形象被更明晰地映衬出来,故事也因此感情饱满并精彩好看。
三、两部小说并没有回避矛盾,但《历史的天空》则显得更加理性。
《历史的天空》和《亮剑》的故事并不复杂,他写了以梁必达、李云龙等为代表的一群革命英雄,内容涵盖并经历了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以及文化大革命和粉碎“四人帮”及进入新时期以来等等历史阶段,历时长达半个世纪。
在这长达半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这两部小说都没有回避当时的矛盾,在《亮剑》中,作者描写了敌我矛盾、国共矛盾乃至建国后的内部矛盾,应该说在作品的前半部作者描写的国共之间(具体来说是李云龙与楚云飞)的关系是非常出彩的,即描写了抗战大形势下的国共合作,又写出了国共之间存在的必然矛盾。在改编的《亮剑》电视剧中,只拍到了1955年授衔仪式,省略了文革中李云龙等人的种种遭遇,虽然留下了光明的尾巴,但却丢掉了小说的另一层含义:面对内部的矛盾,也需有一双慧眼,也必须具有“亮剑精神”,小说中并没有回避这段历史,描写了发生在解放后三年'自然”灾害、反右和文革中的事情,虽然李云龙到最后以死来捍卫军人的尊严,最后一次亮剑,但李云龙在死的最后时刻依然没有一个清醒地认识“大丈夫来去赤条条,活着要活出个人样,死也得像条汉子”。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