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理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其旅游资源丰富全面,旅游景观相对完善,文化品位高,知名度大,对海内外游客具有无穷的魅力和强烈的吸引力,拥有开展文化旅游的天然优势。为了充分展示大理古城的魅力和旅游竞争力,保证其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实施大理文化旅游与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体化建设,使其成为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直接旅游目的地。
[论文关键词] 文化旅游;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
1982年2月8日,国务院在全国范围内选定并公布了24座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为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大理榜上有名。大理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具有较高的民族文化综合价值和城建艺术整体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历经千百年沧桑,至今仍焕发着青春活力的城市;也是中国少有的保存完好的少数民族古城。它是白族古文化的积淀圈,是白族先民吸收中原汉文化、周边少数民族文化等多元文化的集锦花朵,又是白族先民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和标志。在旅游成为时尚的今天,大理成为感知白族文化的首要景观。
旅游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大规模的文化交流。于是旅游开发与历史文化名城如影随形。历史文化名城就成为文化旅游活动最好的空间载体。大理是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也应该是一个不断发展中的现代化城市,“把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成为旅游城市是解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利用的最佳途径。”[1]保护与发展有赖于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系统和高效合理的发展模式。为了充分展示大理的城市魅力和旅游竞争力,保证其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实施大理文化旅游与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体化建设,使其成为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直接旅游目的地。
1、保护历史文化遗存,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建构文化旅游框架。
历史文化名城由于其丰富的文化内存和其特殊的历史意义,在旅游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开发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旅游开发是对名城保护的延续和发展。大理的旅游开发必须以名城保护为前提,保护不是冰封冻结,不是封闭性的与世隔绝,采取封闭式、隔离式的保护,是完全忽视本民族人民渴望走向富裕、走向现代化的需求与愿望,本质上是禁止民族文化的进步。因此大理古城的保护与开发从根本上利益上看毫无矛盾可言,可是在实践操作上,保护强调投入,开发考虑产出,保护往往长期才见成效,开发则立竿就要见影。所以在保护与开发问题上常常顾此而失彼。利益驱动的短期旅游开发行为已严重危及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导致历史文化名城整体文化景观的变质、变态和变性,大理古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只有将保护规划纳入城市建设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网络暴力论文“在修复保护过程中注重贯彻整体性、原真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2]真正做到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才能将大理长期发展形成的最具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民间特色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形式加以继承和保护。使大理古城的保护与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相互协调、和谐共荣。
我们必须认识到,无论是否着意打造,旅游早已成为现代城市的一项基本职能,旅游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是某几个景区开发建设和设施配套的问题,而应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角度去考虑旅游发展的要求,把旅游开发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能不能做到保护与发展两全齐美,相得益彰,关键在资源科学、合理的整合利用,使其具有前瞻性、战略性与可操作性。大理文化旅游的发展,应该演绎一场轰轰烈烈的由点到面、由散到整、由分到合的大变革。我们应进一步集聚旅游要素,整合旅游资源,统筹安排,凝聚主题,打造板块,连点成线,整体推出。优秀的历史文化遗迹以其深刻的精神内涵,给城市增添艺术魅力,一个集中而完整的文化景观体系甚至成为整座城市的标志和象征。大理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州级6处、县级32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有52处。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