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追求“少教多学”,留出问题生成与解决的空间
“教育过程属性本质上就是教育活动的生成性和发展性。教育过程不是横亘在教育目标和教育结果之间的中介或形成,而是影响教育活动的性质和价值,直接导致现实的教育结果的教育实在,是教育目标达成并拓展的必由之路。”[4]对学生而言,受教育的结果的价值主要在于它的使用价值,而过程具有发展价值,它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如果说前者追求的是对学生的即时效应,那么后者则是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更关注过程,关注问题的生成及解决。遗憾的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教育教学论文,我们过度低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依然控制着教学的走向,占据着课堂活动的空间,教师成为“正确知识”的唯一掌握者和发布者,学生还是“听众”,成了“储蓄罐”。正如郭思乐教授所言:教师的多讲不仅是占用了学生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剥夺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事实上,我们的课堂并不是没有问题,是因为我们没有给学生参与的机会,课堂上的问题几乎被教师预设所占领,致使许多学生的创造力就在我们胆小的教学中给扼杀了。科学家们曾对跳蚤做了这么一个实验:他们把跳蚤放在桌上,一拍桌子,跳蚤迅即跳起,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堪称世界上跳得最高的动物。后来,科学家在跳蚤头上罩一个玻璃罩,再让它跳,这一次跳蚤碰到了玻璃罩,连续多次后,跳蚤改变了起跳高度以适应环境。接下来,科学家逐渐改变玻璃罩的高度,跳蚤都在碰壁后主动改变自己跳跃的高度。最后,玻璃罩接近桌面,跳蚤已无法再跳了论文下载。于是,科学家把玻璃罩打开,再拍桌子,跳蚤仍然不会跳,变成“爬蚤”了。跳蚤变成“爬蚤”,并非跳蚤已失去跳跃的能力,而是由于一次次受挫学乖了,最可悲之处在于,实际上的玻璃罩已经不存在了,跳蚤却连“再试一次”的勇气都没有了。“跳蚤变爬蚤的实验”给我们的启示是,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不给学生“罩玻璃罩”,让他们自由跳,看看他们到底能够跳多高,也许会给我们带来不少惊喜,这就是生成的价值,也是新旧课堂教学的“分水岭”。“说到底,教育教学其实就是给学生以惊喜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在惊喜中获得更多发展可能性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惊喜’就是教育教学打开精神成长的明亮之窗的隐喻,它要求教师打开丰富的现实世界、知识世界和精神世界之窗,让学生在惊喜中看到一个更开阔、更丰富、更遥远的世界。”[5]为此,我们倡导“少教多学”,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教师带着方法上讲台,教师要努力把“教”堂变成“学”堂,把“教学”变成“帮学”。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的活动是一个兴奋和抑制交替的过程,当大脑处在兴奋状态时,人的情绪就较高,学习和工作的注意力就会集中,但这个兴奋期不会无休无止地持续饱和心理承受能力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一旦心理饱和产生,人就会对所做的事情产生极大的厌烦教育教学论文,进而导致效率低下,有时甚至是失败。因此,教师再也不能喋喋不休地讲个不停,而要把时间腾出来,鼓励学生去探究、去体验,教师应成为倾听者、组织者、引导者,做到:学生会的不讲;经过教师点播后学生能懂的,教师少讲;不得不讲的才讲,但是教师的讲一定要尽可能控制在30分钟左右。怎样才能做到呢?一方面,学校在借鉴江苏洋思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导学案研究,其主旨就是“导学启思,先学后教”。导学案不应是教学内容的拷贝,也不是教师教案的翻版,其实质就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媒介。另一方面,引进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生本教育倡导“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生本教育是一种理念,并没有固定模式,它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实践去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经过几年的实践,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逐渐根植于教师的思想中,体现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讨论、师生互动、学生做小老师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课堂效率明显提高了,课堂更加生动活泼了。
减负提质任重而道远。虽然我们在实践中做了一些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有不少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去研究、去实践。我们将秉持这样的理念: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空间,让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在体验中收获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二部分第四章第十条.新华社北京2010年7月29日电.
[2]福建省教育厅教督[2010].13号文件.
[3]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4]郭元祥.论教育的过程属性和过程价值——生成性思维视域中的教育过程观[J].教育研究.2005.(9).
[5]彭刚.惊喜:一种课堂教学评价的尺度[J].江苏教育.2009.(16).
361021福建省厦门集美鳌园路19号厦门集美中学谢艺明(副校长)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