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减负提质: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基于学校层面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12-11-21  作者:谢艺明

论文导读::减负提质开始由感性走向理性。过重的课业负担挤占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把握教学难度。少教多学”的理念为指导进行了一些探索。
论文关键词:减负提质,空间,课时,难度,少教多学
 

减负不是不要负担,而是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负的目的不是不要质量,而是要追求更高层次的教育质量,即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减负关注的不仅仅是结果,而是更关注取得结果的过程。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稳步推进,减负提质开始由感性走向理性,由一线教师的自觉探索走向行政规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 [1]福建省则将“无随意加深课程难度、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赶超教学进度和提前结束课程的现象”纳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督导评估。[2]但现实是,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非但没减下来,反而有所加重;学生主体意识虽有所提升,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仍然令人质疑。问题出在哪里呢?自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厦门集美中学(下面简称“我校”)以“以生为本,少教多学”的理念为指导进行了一些探索。实践表明,减负提质的关键就在于教师能否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主动学习、思考的空间。

随着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似乎已成为教育界同行们的共识,然而在实践中仍然还有偏差,过度强调教师主导地位而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甚至有所“回潮”,具体表现在教学行为中,如不管学生喜不喜欢都采取“一刀切”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先瞄准高考再说;不管学情,盲目攀比,你教难,我比你更难……结果依旧是:一方面,过重的课业负担挤占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教育教学论文,“高分低能”现象屡见不鲜;另一方面,“一言堂”、“满堂灌”挤占了学生参与课堂生活的空间,成为没有思维的“容器”。在贝尔实验室门厅里树立着电话发明者——贝尔先生的一尊半身塑像,下面雕刻着一句话:“假如你能偶尔偏离正规,钻进丛林,你一定能够发现从未见过的东西。”可我们今天的教育领地中,有多少空间允许我们的学生稍微偏离正规?没有了主动参与学习的空间,只是被动的接受,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创造欲不强、教学效益低下也就无可厚非了。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自由度越大,他的创新能力也就越强。自由的前提就是要有相对独立的空间。2004年5月19日中国教育报的记者采访了正在吉林大学访问的两位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费舍尔教授和麦克德尔米德教授。就教育问题,费舍尔认为,“‘给学生空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空间’,才可能有想象力,才可以进行创造。他举了牛顿的例子:牛顿在剑桥大学读书时并不是最好的学生,因为有流行病,学校放假两年。这两年,牛顿在英国北部一个小镇进行他的研究,两年后回到学校时,他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因为在北部小镇的自由空间里,他的想象力提高了论文下载。”他还说,“他读书时并不是特别好的学生,是不上不下。他特别强调‘基础教育’时期的‘空间’很重要,他说,比较看,美国的中学教育确实不太好,但学生到大学的学习是处在研究生学习的状态,这种学习状态比欧洲任何国家都好,主要是中学时期他们的想象力没有被限制,这是中学时代打下的基础。”麦克德尔米德也认为,“在美国,当老师要求学生做什么的时候,有更多的学生会问‘为什么’,中国学生往往不会,好像学生不该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怀疑。”还特别追加了一句:“教师与学生要‘互教互交’,学生要‘向一切发问’,老师一定要给学生这样的机会。”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塑造,也是一种唤醒。存在主义大师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基础是个人的自由选择,学生的成长是学生的“自然生成”,而不是有计划的“造就”。[3]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唤醒学生的求知欲,他们才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才有可能有上进心,才有可能主动学习。因此,要把减负提质落到实处,就必须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

怎样才能确保学生有相对自由的学习空间?

一、坚守课时标准,留出自主选择的空间

为了提高升学率,给中、高考科目增加课时是大家所熟悉的做法,每天课程排得满满的,五天不够用,就把周末也用上,更有甚者,把一些与中考、高考不大相关的课程也删减了。课时增加了必然带来作业量的增加,考试更加频繁教育教学论文,结果是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累。这样做是否真的能提高升学率还是值得商榷,但有一点至少可以肯定,这种“拔苗助长”的办法是绝对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实践证明,这种靠加班加点取得的高分,不可能造就创新型的人才,因为他们所得的高分完全是靠“填鸭”获得的,他们的知识结构也是不完整的。更可怕的是,当学生长期处在这种超强度的学习任务和压力下,又没有合适的释放空间,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地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进步。课时标准的制定和课程设置,是以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的基础知识结构为主要依据,具有严谨性和科学性。任意删减、增加课时,是对国家法规的蔑视,是背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的行为。自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我校始终坚持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坚守课时标准,坚持开齐、开足、开好各级各类课程,不随意删减或增加课时,并率先尝试在非毕业班年级实行周末、节假日不上课(现在毕业班年级也不上课了)。一方面,课时少了,作业精了,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另一方面,时间多了,学生的课外生活也有了保障,兴趣爱好有了发展的空间,校园更加和谐了。人人都参加一个社团——学校现有50多个社团;人人都有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每年举办两次校运会,把预赛放到平时;人人都有自己想唱的歌——每天下午第二节课间的“班班有歌声”;人人都有展示自己特长的舞台——每年元旦迎新系列活动让学生自己组织,等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激发了学生的热情,陶冶了情操,让学生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认为:“为什么学生在校园生活学习时,要参加很多的社团活动,包括戏剧、音乐、体育、志愿者社团等一系列的活动。课外活动中,使得学生能够去发现自己其他的重要的潜能,产生一些和自己的学术兴趣完全不同的兴趣。”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多了,自觉性如何?教学的质量会不会下降?就前者而言,学习自由是相对的,它不是自由的泛化,不是说学习者可以为所欲为,我行我素。学习的自由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由,学习的自由离不开纪律的约束与规范。就后者而言,从新课程三届高考学生反馈的情况看,学校的本科上线率连续保持在90%左右,比老高考最好成绩还高几个百分点。2010年我校初中办学效益均值首次进入厦门前十名。不靠加班加点,不靠“大运动量”的作业、考试,依然能取得好成绩,赢得了更多学生、家长的认可,2010年报考我校高中的岛内生源达110人,占学校面向厦门实际招生数的近1/3,为改革开放以来最多的一届。实践的初见成效让我们更自信:增删课时和升学率其实没有必然的联系,增加课时不是增加分数的绝对条件。

二、把握教学难度,留出思维活动的空间

从新课程理念看教育教学论文,衡量一堂好课的关键在于师生互动的质量,这种互动不是简单的“是不是”、“对不对”的师生对答,而是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了没有。怎样才能让学生“动”起来,关键还在于教学难度的把握上。心理学上有一个“登门槛”的策略,即为了说服对方接受一个比较重大的要求,先让对方接受一个较小的要求,在完成小目标之后,他就可能接受那个更大的要求。从当前的教育实践中看,存在两种倾向:一是课堂教学的难度偏低,看似热热闹闹,但思维含量不够,不利于学生“增质”;一是难度太高学生够不着,导致教师启而不发,为了进度,教师干脆自己“跳”出来,告诉学生所谓的正确答案,久而久之,课堂教学又回到了“一言堂”,而后者尤为普遍。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的老师或管理者可能会发现:不少高三年教师回到高一年时,总认为这届生源不如上一届,原因何在?就是对教学难度把握不够准确,还是习惯性地用高考的要求来衡量高一的学生,结果一次考试下来,不及格一大片,把这些原来在初中所谓的佼佼者一下子就考“趴下”,更可怕的是,教师们把这种做法渗透到日后的课堂教学之中论文下载。教学难度上去了,80%学生学习兴趣没了,即使是剩下的20%的学生,真正因对读书感兴趣的又有多少?其实这是十分不负责任的做法。我们并不否认高中三年是一个整体,正因如此,我们更要明白,人的心智发展是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教育必须遵循这一规律,掌握每个学段的学情,确立每个学段的教学要求。就高一年而言,相对于高二、高三来讲就是打基础阶段,如同体育健儿每天都要做身体素质训练一样,基本功练好了,扎实了,提升也就有了空间,比赛就可能获得好成绩。因此,决不能把高考目标前移到高一年,否则,无论我们费多大的劲,结果可能是“南辕北辙”。事实上,从近三年福建省新课程高考看,难度系数基本控制在0.6左右,基础题和中等难度题约占80%,难题约占20%。我们不能因20%而忽视80%。因此,新课程实施一开始,我们就强调教师的教学入口点一定要低入,要坚持“小坡缓步”,即小坡度、缓进度、降难度,尤其是要减少统一考试的频率,降低试题、习题的难度教育教学论文,起始年级尤为如此。为此,我们要求高一年的每一次测试及格率应达到90%以上。我校有一位考上清华大学的学生是这样对他的学弟学妹们说的:其实我的智商不一定比你们高,我无非是把书本上的知识弄懂,把课后的习题弄清楚,我从不贪多,也不刻意去钻研难题,一步步走下来,也没觉得什么是难题了。

怎样才能把握好教学的难度?就是要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新课程的实施使一线教师深刻地认识到,要准确把握好教学的难度仅凭自己很难做到,需要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为此,学校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就倡导“同研一节课,同上一堂课”(激活课堂)备课活动。即众人备课,研究学情,确定教学目标(上课的教师备详案,其余成员准备教学设计)——集体研讨,形成教学设计——一人上课,众人听课——集体反思,修正设计——再次上课——再次反思、完善。研课可以以一节课为单位,也可以以一个单元为单位。备课时,教学定位不要紧盯着高考,而应从培养学生能力入手去适应高考;教学的难度要根据学情,研究学生的需要,而不是高考的需要;教?τΠ?80%的精力用在钻研学情和教材上,而不是挖掘教材的难度上。具体为:(1)教学目标设计要考虑上中下三个层次的不同需求;(2)问题设计的难度要适中,最好是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问题;(3)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和学情,哪些可以适当补充的,哪些可以放一放的,切忌受旧教材影响补充过多内容,导致课堂容量过大,教学难度过高,课时紧张;(4)精心选择材料,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思维;(5)教学安排不能满,要预留足够学生活动的时间。此举得到一线教师的认可,集体备课的热情空前高涨,也引起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活动逐渐从校内走向校际,从厦门走向全国,从一线教师实践探索走向专家引领。自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先后承办了厦门市七届“激活课堂”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全省的6000多名专家、教师。《厦门日报》等多家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也得到与会专家、同行的好评。激活课堂活动也逐渐成为学校主要教研形式,走向制度化、常规化。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军校战士学员大学物理分层教学法改革初探_因材施教
下一篇论文:刍议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_措施和对策
教学论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班主任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相关教育教学论文
最新教育教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教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