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巧抓“暗示”,破解诗歌思想内容-论文网

时间:2013-11-30  作者:佚名
”这个注释中的“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是重要信息,暗示了诗人的性格特征正直耿介,在理解诗歌“言志”的内涵上有着提示作用,考生回答第9题“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时心中就有了依据。

诗眼暗示

鉴赏诗词,千万要去寻找“诗眼”,这是提炼诗歌思想内容的最有效的办法。所谓“诗眼”,是指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最能暗示或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词语或句子。我国的古典诗词大多受字数、句数等诸多方面的限制,诗人写诗填词特别讲究遣词造句,力求达到一字传神的效果。凡在节骨眼处皆炼得好字,画龙点睛,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成了所谓的“诗眼”。这些“诗眼”,如果是词语,它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如果是句子,它常常是一些议论、抒情的句子。找到了“诗眼”,就等于打开了诗歌思想内容的大门。

张继的《枫桥夜泊》题目中的“泊”和诗中的“客”字,都表明了作者是漂泊在外,是羁旅游子。而“客”与“对愁眠”中的“愁”结合,就成为了“客愁”,这就是这首诗所要表达的羁旅游子的思乡之情;陆游的《书愤》中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其中的“空”字,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腔报国热忱却一直到老仍报国无门的深重的怅惘与悲愤,准确深刻地点明本诗主旨抒写悲愤之情。朱熹的《观书有感》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源头活水比喻要不断学习,吸取新知识,才能有进步,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此句在诗中都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是诗中的主旨句。抓住主旨句,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的中心内容。

如李清照的《醉花阴》这首重阳词: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情景交融,写出了女主人多愁善感,怜花自怜的性格情态。结尾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画龙点睛,形象概括了全篇词意,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与心境氛围显得十分协调。所以,抓住了诗眼,可以更为明确地理解诗词的主旨与作者的感情倾向。

再比较下面这两首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这两首诗,是应和诗,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迥异。如果我们分别抓住了它们的诗眼“我寄愁心与明月”“莫道弦歌愁远谪”,就可以明白李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王诗是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用典暗示

用典寓意,是古诗词常见的一种方法。什么叫典故呢?简言之,典故就是出于古典书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中的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等。诗歌中运用这些材料,就叫“用典”。我国古代诗词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宣泄,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有时遇到不便直说的地方,或为了追求含蓄,往往运用典故,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用典的方式有“直引”“暗引”“化用”“反引”等。理解典故也是把握古代诗歌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不了解这些典故,就很难理解诗词的含义。

理解典故需要把握两点,一是熟悉典故本身的内容,二是揣摩作者用典的意图。我们必须明白:诗人用典必定和诗歌中表达的思想内容有密切的关系,诗人用典也一定是针对现实而来的。

让我们看看谢枋得的另一首诗《庆全庵桃花》: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花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初看此诗,似乎晦涩难懂,不知所云。如果我们知道了诗中的“桃源”“桃花”化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不难理解本诗的主旨了。作者正是借“桃花”“鱼郎”等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村的眼前实景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巧妙结合,表达了避世山中的强烈愿望,作家希望“花飞莫遣随流水”,曲折表现了隐居绝仕之意。

再看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较长,要准确理解它的思想内容,必须注意它的典故。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等人的事迹,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对韩胄的忠告要吸取刘义隆的教训,不可草率从事;对自己老之将至而朝廷不再用自己的愤慨;老当益壮,忠贞报国的雄心。典故运用得非常恰到好处,通过一连串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浅谈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效率-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手段应用的特点和优势-论文网
教学论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班主任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相关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最新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高中语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