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90后”大学生为主的新一代青少年们为代表,突出表现为其主导价值观进一步淡化以及对终极价值的思考进一步迷失。为此,高校工作者们要以马克思教育哲学的教育价值理论,正确引导这些价值取向混乱的“90后”大学生们。教育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自我实现的前提下要以社会和人民的利益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在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要创造成果,要凭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多作贡献,最终指向人的全面发展。
3.生产关系与教育公平
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认为生产关系与教育公平问题紧密相连。马克思认为,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必然会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其中,最基本的关系是生产关系。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的意识不是源于神秘的宇宙精神和“自我意识”,而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产物。“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着自己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以及这种发展相适应的交往(直到它的最遥远的形式)的制约。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文化活动,属于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植根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之中,反映其客观性质和要求,并随着生产关系的演变而改变自身的存在形态。简而言之,教育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关系的性质。教育公平是对教育领域中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合理性的价值判断,是一个伦理范畴,属于主观意识的层面。因而,考察教育公平不能不联系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情形。无论是教育资源的配置、教育目标的设定、教育内容的选择,还是教育手段的运用,都不是源于人的主观想象,而是基于一定历史条件中生产关系的性质和要求。换言之,教育公平根源于生产关系的公平。我们在探索教育的公平问题时,不能脱离现实的生产关系讨论教育关系,不能孤立地就教育公平谈论教育公平。应结合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具体地、历史地分析生产关系与教育关系的辩证联系。只有透过教育不公平现象背后生产关系的不公平,把握社会根本制度安排的不公平,才能找到解决教育不公平的正确出路。联系当下,要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空谈教育公平、正义的抽象原则。马克思教育哲学教导我们高校教育工作不能停留于表象,而是要剖析这一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所在。
(二)实践意义
1.有助于培养“90后”大学生的自由个性和创造精神
马克思教育哲学坚持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和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强调在尊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弘扬教育主体的能动作用。除此之外,马克思教育哲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高度重视人的主体精神,具有深厚的亲民性。当代“90后”的大学生们,思维活跃,个性强烈,善于独立思考。对于这一系列特质,高校工作者应该合理引导其向优势延续和扩大的方向发展,不应忽视和打压。为此,马克思的教育哲学注重在实践过程中激发主体的能动性,把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强调教育民主,鼓励自由探索,尊重个性和创新,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精神。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这不仅可以培养出新一代大学生的自由个性,还为构建创新型国家塑造更多优秀人才。
2.有助于“90”后大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导向
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化步伐的日益加快和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文化多元化成为了当今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对世界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国也受到这股潮流趋势的强烈激荡。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自身在信息化进程中的主导优势极力对外推行的“文化殖民主义”,给发展中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带来很大冲击。例如,在文化不对等的情况下,西方文化的消极方面必将对辨别能力较弱的“90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重大影响,造成主导价值观的淡化和终极价值的迷失。中国能否消除多元文化中消极方面的误导,能否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正确的航道前行,关键在能否培养“90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研究马克思的教育哲学能够使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深深植根于每个人的价值追求中,坚定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人的历史主体性。
3.有助于推进教育改革,实现教育的公平正义
马克思的教育哲学深刻阐明了教育变革与社会变革的辩证关系,提出只有通过彻底的社会变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自身的问题。它要求变革的最终价值目标,还是回归到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它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奠基,结合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探寻实现教育公平、正义的现实道路。马克思认为,公平的教育是推进生产关系的强大助推器;不公平的教育又会成为巩固不公平生产关系的文化工具。在中国这个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中,是不允许后者情况的发生的。所以,在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期,面对教育不公平现象,只有运用马克思的教育哲学剖析这一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通过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才能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正确途径,而不是离开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空谈教育公平、正义的抽象原则。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9、56、55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217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4页。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06页。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96页。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9页。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