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主体及其结构内涵_结构层次-论文网

时间:2014-04-10  作者:王浩斌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主体指的是那些有效推动并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持续、快速而健康发展的社会力量或关系力量的总称;在“应然”逻辑层面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主体表现为一种“以社会为本位”的逻辑结构;历史地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主体表现为一个由原初态、次生态和新生态构成的历史结构。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体,结构层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主体指的是那些有效推动并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持续、快速而健康发展的社会力量或关系力量的总称。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攻坚、社会加速转型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关键时期,有效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绩效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及实践课题,为此,深入地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主体及其结构内涵,这无论是对于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还是对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都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社会性与结构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项主体性较强的实践活动,这已成为不争的历史事实。然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尽管始终是在无数的“现实的个人”的推动下实现的,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不只是局限于个体主体的存在样态,它同时还具有较强的社会性,是一种社会主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现在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社会性是怎样形成的?它体现在哪些方面?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结构性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这是我们要深入弄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体的结构内涵之前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社会性生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既是历史性生成的主体存在,同时也是社会性生成的主体存在。一般而言,“历史性生成”比较容易理解,它指的就是事务或事件的历史形成及发展过程,但“社会性生成”则不那么好理解。其实,“历史性生成”和“社会性生成”反映的是两种不同的理论视域,“历史性生成”主要是一种纵向的理论判断视域,着重从历史发生学即历时态的角度来考察事物或事件的形成及发展过程,而“社会性生成”则主要是一种横向的理论判断视域,着重现时态地分析或考察事物或事件的形成及发展过程。当然,“社会性生成”与“历史性生成”也是相互渗透的,在“历史性生成”视域中存在“社会性生成”,而在“社会性生成”视域中也存在“历史性生成”。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社会性生成内在地包括了两层含义:其一,它指的是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社会生成过程,具体体现为不同时期的社会情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形成的积极影响和重构,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社会情境在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生成过程中的各个时期的对比分析问题;其二,它体现为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各种社会因素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生成过程中的奠基性作用,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各种社会因素在形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中的不同作用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社会性体现。

如果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存在是一种“社会性生成”,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必定有着较为明确的社会性体现。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社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领导主体的集体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实现,而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领导集体,实施的是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其二,实践主体的群体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人民群众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推动下实现的,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其中,在革命战争时期,群众运动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式,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在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改革意识、创新精神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形式。其三,政治前提的自治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持续、快速而健康发展的重要政治前提就是促进人民民主,而人民民主实质上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也就是不断提高社会的自治权。最后,社会服务的利他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社会则是一个利他性的社会,是一个生产力高度发展、实现了共同富裕的最高形态的社会。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体的结构性。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社会性体现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主体是一种整体性存在,是一块“整钢”,具有结构性。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体的结构性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其一,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总体性或思想总体性所决定的,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等构成的完整而科学的理论体系,同时,它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列宁早就指出,“在这个由一整块钢铸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决不可去掉任何一个基本前提、任何一个组成部分,不然就会离开客观真理。”其二,这是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总体性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过程是一个不断回答和解决“什么是中国革命、怎样进行革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以及“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科学发展”等基本问题的历史过程。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领导魅力话“十气”-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结构新探-论文网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马克思主义论文
最新马克思主义论文
读者推荐的马克思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