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实践论文

需要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中的应用_认同-论文网

时间:2014-03-12  作者:何晓琼,钟祝

论文摘要:通过关注人的物质生活需要、精神需要、发展需要以及需要的不同层次逐步解决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群众对主流意识的认同与信仰问题,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所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客观要求。
论文关键词:需要理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认同

人的需要问题是一个与人类社会发展不可分离的永恒问题。摩莱里认为,人天生就有需求,而人又天生具有满足需求的能力,不过人的需求和满足需求的能力是不平衡的,能力总是稍落后于人的需求。他认为:“自然界英明的使我们的需求和我们力量的增长相符合。再者,在我们其余整个生活确定需求数额的时候,它使这些需求总是稍超过我们能力的限度。”而这种需求和能力的矛盾对社会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应用需要理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要求。

一、关注人的物质需要,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所在

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说的就是人的物质生活基本需要满足后,对人们精神需要提出新要求。关注中国大众的现实生活,回答现实问题,消除大众对社会生活的种种疑虑,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目的之所在。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从理论必须系统总结、反映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历史过程,合理地评估当前社会变革所造成的社会、政治和伦理意义及其后果,阐明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前景,正确解答人民群众的种种思想疑惑。在实践中关注和改善“民生”,正视和消除政策调整对广大人民群众实际生活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化解人民群众内部矛盾,努力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物质需要是指对衣、食、住、行等生活用品的需要,以及对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生产资料的需要。物质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它既是其它一切需要的基础,又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基础。没有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就无以立足。只有一心一意谋发展,扎扎实实搞建设,才能夯实社会主义大厦的物质根基,才能使群众共享社会主义发展成果,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获得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情感和思想的认同。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不断内化为人民大众的价值认同与思维方式,从而推动精神文化生活和生产实践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始终着眼于“现实个人”的利益关系,落脚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解决民生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实践体现,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途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从理论下降为现实生活、成为物质力量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不仅体现马克思主义是人民大众认识世界、改变生活世界的理论,而且体现了其为大众服务的价值取向。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过程中,必须面向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对此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走群众路线,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分析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把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始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增强科学理论教育引导群众的作用,最终赢得人民群众。

当下生活中解决民生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终归宿,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根本的价值理念。从根本上讲,“大众化”终究是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原则和思维观念内化为中国人生活的精神指针,变成大众身体力行的现实力量。马克思主义以其强烈的实践性品格和真正的人道主义关怀精神化作人们生活行动的具体价值准则,从根本上保证了中国社会历史沿着人道、和谐、正义的社会主义目标挺进。因而,推进”大众化”的最根本路径,检验“大众化”的最终尺度与准则,都取决于它能否满足人民大众的实际生活需要,以及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实践证明: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人心向背根本性问题,全体执政党的根基都在于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不断地为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就必须致力于民生工程建设,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

二、关注人的精神需要,逐步解决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群众对主流意识的认同与信仰问题

精神需要是指对艺术和美的享受需要,对理想、信念、事业的追求和需要,对科学文化知识、真理的追求和需要等。精神需要是人的需要区别于动物需要的主要标志,没有精神需要,物质需要就失去了人的需要的意义。特别是当物质需要达到充分满足时,精神需要将成为人们追求的主要目标,将成为主导性的需要。总之,物质需要给人以血肉,精神需要给人以灵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通过人民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想、价值原则现实化为当代国人的生活追求,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从观念形态向现实实践形态的转化。

马克思指出信仰的本质在于人类对自身本质力量和生存发展的把握。信仰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和左右人们活动的精神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是一个时代,只有确立了共同的信仰,才会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建设马克思主义信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一民众、增强民族凝聚力需要有效引导大众树立和坚持科学的信仰,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解读陶瓷文化与德化经济-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面向装备保障训练任务的训练资源需求预测_资源优化-论文网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社会实践论文
最新社会实践论文
读者推荐的社会实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