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德育论文

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对高校思想政治政教育工作的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网

时间:2014-04-10  作者:佚名
他们通过网络获取了各种各样的信息,耳濡目染地接触到更多的新鲜事物,看到更复杂的社会现象。当代的“90后”大学生们身处在一个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交织并存和互相渗透的社会生存环境中。好奇、轻狂、盲目、又缺少应有的辨别能力的他们无暇对生命意义、人生信仰等做出严肃、深沉的反思。不仅如此,这些“多样化”必将对“90”后大学生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重大影响,尤其会导致他们价值观念的冲突和紊乱,而主导价值观会进一步淡化,终极价值会进一步迷失。

(三)集体教育模式与因材施教问题

高等教育长期延续传统的、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雷同的专业课程设置,全国统一的教材,形式单一的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是塑造模式,把学生放到模具中,按照统一标准、统一目标培养大学生,出来的是规格相同的批量人才。忽视大学生主体差异性,严重扼杀了大学生的个性。我国目前的教育其实是给学生的思想加上了一个固定化模式,使他们越学越不敢思考,越学越无力创造。这种集体教育模式,无视学生成长的现实变化和主观需要,漠视他们所面对的实际问题,强制性的进行单纯灌输教育不仅是无效的,还有可能起到反效果。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这显然与教育的初衷南辕北辙。如果现今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不改变,依旧陈旧偏颇,忽视个人利益,缺少对个人价值的尊重,那么只会使中国教育举步不前。作为受教育者一方的“90后”的大学生们,他们思想活跃,追求个性发展,主体意识强烈,注重主体的自我感受,善于独立思考,希望在平等的交流中追求真理,喜欢在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中选择真知。所以从当前的趋势来看,高校教育的一元化模式与市场经济新形势下的多元化需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集体教育以不变应万变的的教育模式变得愈发落伍。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意义

研究马克思教育哲学不仅有助于拓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领域,深化对人的本质和发展理论的探究,而且对坚持教育发展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实现教育公平,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认识论和价值论的有机结合中,实现教育的人本价值取向和教育客观规律的内在统一。

(一)理论指导

1.人的能动实践性与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正确认识到人的能动实践性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正确处理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教育与环境的关系等提供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认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不仅是环境的产物,而且是能动地改造环境的主体力量。一方面,“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另一方面,社会历史是人通过生产劳动使社会向前发展的过程,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人的发展,是人的体力和智力不断完善的过程。在高校教育中普遍有这样的误区:人的思想和行为是由环境(主要是指政治、法律制度)和教育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环境和教育,就有什么样的人,要改造人,首先要改变环境和教育。这样的想法片面地理解了人的思想和行为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得出了“环境决定人”、“教育决定人”的片面结论。马克思指出“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过教育的。”人作为能动的主体,在实践中既改变了外部环境,也提高了自己的认知能力。人在实现自身的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因此,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具有一致性,二者互为前提。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以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为指导,教育引导学生的同时,要大力发扬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外在影响与自我改造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其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高校工作者要认识到自己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对象,既担负着引导和指导学生的责任,也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

2.人本价值取向与教育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通过对认识论和价值论的有机结合,实现教育的人本价值取向和教育客观规律的内在统一。从人、教育、社会的三维关系出发来考察,可以把教育的价值分为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两者关系又是如何的呢?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认为:个人价值是教育目的的核心和基础。社会价值则是人的社会化的根本需要。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社会价值实现的前提,而社会价值是个人价值的高级形式,作为人的总体存在及发展的体现。二者统一在教育过程中,也统一于人的内在素质中。从主体和客体的角度来考察,可以把教育的价值分为目的价值和手段价值。教育的目的价值体现为培养人、发展人这一主体价值本身;而教育的手段价值则体现为人自身创造人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条件的外在价值。马克思认为:“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只有把自己当作自我目的才能成为手段。”二者互相制约,互相依存。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陶行知师德观对新时期师德建设的启示_实效性-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雅克·马利坦教育思想初探_人的哲学-论文网
教学论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班主任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相关德育论文
最新德育论文
读者推荐的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