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 以现实社会中的人为出发点来揭示教育的实质。从哲学的高度思考教育领域的根本问题,有助于透过教育表象,提升教育理论的科学性。本文试在当代语境下解读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思想,剖析当代教育存在的局限性,寻求其对我国当代教育的借鉴价值。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思想政治教育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真谛
教育虽然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但它也是有规律可循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根据这一原理,论证得出教育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并由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关系所决定。
(一)教育的本质与作用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一定社会的教育总是受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条件所制约,不同的历史时代和不同的社会制度,决定着不同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并反过来对社会起着某种重要的影响,教育同样具有反作用。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总是把教育视为阶级斗争的工具,通过教育来灌输本阶级的思想,培养本阶级所需要的人才。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不愿意也害怕劳动人民受教育。“资产者唯恐失去的那种教育,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把人训练成机器。”这违背了教育的宗旨——人的全面发展,导致了人的发展的片面和扭曲。为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教育在阶级斗争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把教育同劳苦大众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指出:“最先进的工人完全了解,他们阶级的未来,从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现如今,无论是社会的和谐进步还是人的全面发展都对教育有了更新更高的诉求。教育不仅具有个人属性,更具有社会属性。教育可以使人摆脱分工所带来的片面发展,提高和培养人的各方面能力,在促进个人全面的发展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更高的生产力。正像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
(二)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研究意义
近代以来的西方教育哲学思想大致可分为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和科学主义教育思想。但是都缺乏对社会宏观规律的深刻把握,缺乏科学的哲学理论作支撑,因而都无法上升到科学教育理论的高度。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则不同,它是奠定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石之上的。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创立,为马克思教育哲学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马克思教育哲学始终围绕着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而展开。人的本质、人的发展问题是马克思教育哲学的核心问题。研究马克思教育哲学不仅有助于拓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领域,深化对人的本质和发展理论的探究,而且对坚持教育发展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实现教育公平,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推进人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教育问题层出不穷。面对各种新问题、新情况的发生,我们应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地分析和研究马克思教育哲学的本质内涵,最终通过对认识论和价值论的有机结合,实现教育的人本价值取向和教育客观规律的内在统一。
二、当代高校教育改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改革稳步推进、不断深化,极大地推进了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高校教育改革波浪式前进的过程中,存在着教育公平公正、价值多元化、教育模式不与时俱进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有个清晰的认识、客观的评价,才能对症下药。
(一)教育的公平公正问题
何为教育公平?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它主要指向的是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这样两个基本方面。接受平等的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另一方面,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在这个问题上,社会成员之间过大的差距,有碍公平现象,容易激起人们的不满。考察中国的实际情况,城市中低收入群体以农民工、下岗职工为代表。由于家庭贫困、办学资金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农民工子女不能享受免费义务教育,下岗职工子女不能上大学。据有关数据调查显示,农村中不少儿童失学在家,高中生、中专生、大学生的数量,分别比城市低3.4倍、6.1倍、13.3倍。虽然近年来教育公平问题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差距和一些突出的问题。这主要表现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地区差别;由于城市和农村的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差别;由于贫富差距和家庭背景不同所造成的阶级差异;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意识所造成的教育上的性别差异以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民族差异等等。
(二)价值取向多元化问题
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包括人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的不同,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的不同。值得注意的是,价值观念是后天形成的,是通过社会化培养起来的,是随着个人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资源的不断开放,“90后”大学生受惠于这个时代的物质生活,受惠于这个时代的精神时尚,受惠于这个时代的文化品味。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