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附加疑问句是在由一个非疑问句和一个疑问形式为语言材料所组成的话语中产生的。本文运用系统功能语法和语用学的相关理论,选取北大语料库中材料,尝试从话语情态角度,分析V不V式附加疑问句在共时系统中的语用功能差异。触发V不V式附加疑问句具有不同语用功能解释的动因,可以从礼貌原则里得到解释。
关键词:附加疑问句;V不V;句法;语用功能
一、引言
在汉语中,附加疑问句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经常出现在日常交流之中。“所谓附加问(tag—question),是指附加在某个句子(S)后面的一种有特殊交际功能的疑问句。”[1]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功能,如表示询问,表达态度等,但是其基本的语用功能始终没有发生变化。我们把附加疑问句看作出现可视为说话人追求礼貌的表现。即在说话人施行了一个可能会威胁听话人面子的言语行为时,附加问作为礼貌补救措施来使用。作为一种典型的附加疑问句,本文主要讨论V不V式附加疑问句的语用功能。
二、V不V式附加疑问句的句法特点
附加疑问句作为一种特殊的疑问句,在句法形式上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由于附加疑问句中附属的“表疑部分”是其特定功能的形式标志,我们首先讨论附加疑问句中“表疑部分”的形式类型。V不V式充当“表疑部分”的词主要有两类:一类为判断词:是、对;一类为表态词:好、行、成、怎样。[2]其形式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格式类型:
(一)V不V式:好不好、行不行、是不是、对不对、成不成。例如:
(1) 我还有一个要求,你让我和汤阿英捧着这块招牌,好不好?(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2)外边的锁全在门里,监狱里的锁全在门外,也完全相反吧!你想想,是不是?(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根据从语料库中获取的数据,笔者认为“V不V式”有两种变体:第一种变式是“V不”式,第二种变体是“不V”式。
(二)“V不”式:是不、对不、行不、好不、成不。例如:
(4)于是她回过头来对许宁淡淡一笑:“咱们该走了,走着谈好不?”(杨沫《青春之歌》)
(5)“范爷哎,罐儿生在其次,它还水土不服呐,五百卖我,不赌了成不?” (魏润身《顶戴钩沉》)
例(4) (5) 中的“好不”“成不”“对不”,可以看作是“好不好”“成不成”“对不对”省略了后面的一个“好”“成”“对”。
(三)“不V”式:不是,不成,不行。例如:
(7)可转念一想,放了王八,我得饿死,人生天地间,得有口饭吃不是? (尤凤伟《金龟》)
(8)毛泽东让江青出去,江青还在吵。毛泽东喊:“闭嘴!你少说一句不行?”(权延赤《红墙内外》)
例(7) (8)中的“不是”“不行”可以看作是“是不是”“行不行”省略了前面的“是”“行”。
需要指出的是“V不”式和“不V”式虽然可看作是“V不V”式的变式,但其语用功能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不可完全等同看待。“V不V”式具体表达何种语用功能,应结合语境分析。
三、V不V式附加疑问句的语用功能
(一)语言的三大元功能
系统功能语言学是近代语言学流派的一个重要分支,论文网它强调语言的功能性,将语言在实际交际中所表达的意义作为语言研究的主要内容。上世纪60年代中期,韩礼德主要探讨了语言的功能问题,他认为儿童语言的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语言功能的逐渐掌握,并将这一阶段语言的功能总结为:工具功能、控制功能、交往功能、个人功能、启发功能、想象功能、信息功能。到了成年时期,功能范围缩减,减少到三种含义丰富且更加抽象的功能,可称为元功能:概念功能、交际功能、语篇功能。
按照韩礼德的观点,元功能可分为三大功能:(1) 概念功能:语言是对存在于主客观世界的事件的反映。用语言来描述周围发生的事,传递新信息,称为语言的“概念功能”; (2)人际功能:语言是处于社会中的人有意义的活动,人们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态度、看法,也用语言来影响听话人的观点、行为。因此语言的功能之一,就是反映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这就是“人际功能”。(3)语篇功能:实际的交际过程,并非只有一个句子,而是总是由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所构成。语言的这种将句段或句子组织衔接起来,使得语义连贯的功能,称为“语篇功能”。韩礼德认为,这三大功能是三位一体的,无主次之分,共同作用形成完整的语言系统。
(二)V不V式附加疑问句的语用功能
前面我们提到附加疑问句特点之一,便是它的特定功能性。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