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句法象似性的修辞效果分析_数量象似性

时间:2013-03-14  作者:蔡英英

论文导读::数量象似性原则的修辞分析。顺序象似性原则的修辞分析。标记象似性原则的修辞分析。距离四方面来探讨其修辞效果。
论文关键词:数量象似性,顺序象似性,标记象似性,距离象似性,修辞效果
 

20世纪以来,象似性成为国内外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作为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之一,象似性研究是建立在跨语言和类型学的基础上的,让我们以新的角度进行语言研究。很多著名学者,比如国外的Haiman, Givon, Lyons国内的许国璋,王寅,沈家煊等对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表层结构和深层机制有了相对深入的探讨和分析,象似性的研究对象也从语音和词汇层面,扩大到了句法,语篇,语用等领域。句法中的关系象似原则关键词汇手段形成的修辞格;另一类是运用句法手段形成的修辞格[1]。本文通过分析典型的英汉例句,从句法象似性的数量,顺序,标记数量象似性,距离四方面来探讨其修辞效果。象似性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全新的分析修辞效果的手段。

(一) 数量象似性原则的修辞分析

数量象似性可定义为:语言单位的数量与所表示概念的量和复杂程度成正比象似,与可测度成反比象似[2]。概念量越大,越复杂,所用语言的单位数量也就越多。越是复杂的概念,在思维时处理起来就需要更长的时间,语言表达时所用的单位数量也就相应的多。Haiman 指出:“形式的复杂程度与概念的复杂程度是一一对应的。”[3] 因此语言材料的数量越多,它所表达的内容就越多论文下载。这种原则可以体现在反复,对照,排比等修辞现象中。

(1)反复

反复是为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反复可以发生在词汇层面也可以在句法结构层面。为了达到数量象似性的修辞效果,可以通过增加语言符号的数量,来表达概念的复杂程度或增强情感。换言之,人们使用更多的语言符号去实现某种修辞效果。如:艾尔弗雷德.丁尼生的诗:

Break, break,break.

At the foot ofthy crags, O Sea!

But the tendergrace of a day that is dead

Will never comeback to me. [4]

诗人连用3个“碎了”,表达他对童年挚友逝世的悲痛以及时光流逝,光阴不再的感慨。昔日里,和好友一起共度的美好时光已一去不复返。诗人痛彻心扉的心情溢于言表,连续反复的使用将作者的感情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了。重复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意欲强调的信息。总的来说,重复的运用可以让语块变得更大,给予人们某种视觉,声音的意识,从而达到强调和表达强烈感情的显著效应,这正是数量象似性原则的体现。

(2)对偶

修辞中另外一个能凸显数量相似性原则的就是对偶。它是把两个字数相近,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并列从句成对的排列在一起,用以表示两者的对比或对照关系,这种特殊的并列称为对偶。例如:

(1)Man proposes, Goddisposes.

(2)A young idler, an oldbeggar.

(3)When poverty comes in atthe door, love flies out at the window.

上面的例子中,通过添加与句子第一部分并列相反的对比部分,我们知道了“man 和God”数量象似性,“young andold” “idler and beggar”以及 “poverty and love” “at thedoor and at the window”之间的对照。但如果将对比的部分删除,则对句子的强调就会明显减弱,使本来十分出彩的句子变得平淡无奇,也就失去了那种充满哲理的深意。所以对偶就是通过增加对照部分,而扩大语符量,从而传达出更多深刻的含义。

(二) 顺序象似性原则的修辞分析

顺序象似性可定义为:语言单位排列的顺序与思维的顺序象似[5]。事件发生的顺序以及概念认知的顺序与语言的线性顺序相对应,包括句法成分排列及篇章叙述中对时空等顺序的映照,在语言中可以产生一定的修辞效果。语言学家Givon强调在一连贯的语篇中句子的顺序将与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一一对应[6]。因此,顺序象似性的认知基础是建立在事件的叙述顺序之上的,它与人类的直接经验的认知过程相一致。余光中的诗《乡愁》就体现了这一原则;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达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将乡愁依次比喻为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表达了海外游子的思归之情,洋溢着诗人魂牵梦绕的“中国情结”。同时诗人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 “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语正与人类的自然生理顺序相一致。我们由一个小孩子到长大成人再到衰老,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恋,诗中顺序象似性的运用使主题有模糊逐渐鲜明,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论文下载。

回文是为了达到某种修辞目的而作的词序的相互调换数量象似性,我们称它为序换。这种调换可以是紧靠着的两个字,词或词组的位置互相对调,也可以是间隔者的两个字,词或词组的位置互相对调。比如:

You can cage aswallow, can’t you?But you can’tswallow a cage, can you?

Fools learnnothing from wise men, but wise men learn much from fools.

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词序的相互调换后的句子符合人类经验世界的认知过程,这正是顺序象似性原则的体现。

(三) 标记象似性原则的修辞分析

王寅将标记象似性定义为:标记特征象似于额外意义,标记性从无到有象似性于认知的自然程序[7]。无标记项比有标记项具有更一般化的意义,用于更广泛的语言环境中。胡壮麟指出,语言形式上的标记性是以象似性为基础的,即对语言符号和所指之间自然顺序的理解。John Haiman将标记性和额外意义之间的关系表述为:在形态上和句法上有标记的范畴,必然在语义上也是有标记的,这是被普遍接受的推断[8]

(1) 矛盾和隽语

矛盾修辞法是将两个意思互相矛盾,互为反义的词语连用,以使词语形成鲜明对比,加强语势,突出某种心理感受,可以起到幽默讽刺的作用。如狄更斯《双城记》中的开篇:

It was the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 was the epoch ofincredulity,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 it wasthe spring of hope, 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 we had everything before us,we had nothing before us,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o Heaven, we were all goingdirect the other way.[9]

该小说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揭露了当时激化了的社会矛盾。小说开篇连用了许多矛盾词语,像既美好,又糟糕;既智慧,又愚昧;既信仰,又怀疑;既光明,又黑暗等等。这种用法正象似于作者对那个时代社会矛盾的看法,也反映了作者一种矛盾的心情。似是而非的隽语也有类似的情况,把意义相对的概念组合在句子或语篇中,表面上看似不和逻辑,实际上颇有道理,内涵深刻,发人深思。这种修辞法将互为反义和矛盾的词语置于一处,借以深刻地揭示不同心情或事物之间既矛盾对立数量象似性,又协调统一的关系。

(2) 反讽

反讽修辞格也是标记象似性原则的结果。周广林指出所有的语言幽默技巧都是对语言的超常使用[10]。王寅指出这句话中的“超常使用”,实际上就是让某语言项带上有标记特征。“出于塑造艺术形象和渲染气氛等的需要,将某些词语违背常规,用于某特定的语境之中,故意对其进行“别解”,即“有意对词语的意义作歪曲的解释,或者临时赋予一个词语以原来不曾有的新义的辞格。”[11] 如Johnathan Swift 《温和的建议》中的一个例子,A young healthychild well nursed is at a yearold a most delicious, nourished, and wholesomefood, whether stewed, roasted, baked, or boiled, and I make no doubt that itwill equally serve in a fricassee or a ragout. [12]斯威夫特极其擅长用温婉的言语突出其辛辣的讽刺内涵,文中大量反语的运用,使语言具有了标记性特征,充分体现了作者机智幽默的讽刺才能。斯威夫特模仿谋臣策士的口吻,以忧国忧民的姿态,提议将爱尔兰贫民的婴儿卖给有钱人做菜肴,衬托出英国殖民统治政策的残酷和惨无人道。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最狡猾的“小狐狸”—评莉莲·海尔曼笔下的丽贾娜
下一篇论文:最美旋律罕有闻:济慈与迪金森诗歌中的死亡意象_真实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