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指南 > 论文写作参考

第一章《韩诗外传》的士人故事

时间:2016-04-09  作者:佚名
  综观整篇文章,每一次的对话像是将故事分为几个不同的场景,使得层次显得十分的清晰。在《外传》之前,许多书籍对于故事性的描述还多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而《外传》将对话贯穿到情节发展的过程之中,以对话推进情节的方法,对后代的小说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丰富深刻的人物形象

《外传》中塑造出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形象,从官吏到百姓、从隐士到士人,从圣贤到贫民,男男女女,无所不包,人物形象十分丰富。鉴于《韩诗外传》的故事大多篇幅短小,不能广泛地展开描述,因此在《外传》中的人物形象立体性并不强,但是,人物的性格特征却十分的突出。特别是士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其性格特征往往能一目了然,是渴望报国的志士,还是讲究治国方略的贤士,或者是誓死进谏的谏臣,都能在简短的故事中领悟出来。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形象是《韩诗外传》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法。“语言是心灵的窗子”,人物说的话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其思想、愿望和心理。小说把摹写对话作为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对话写得像不像、好不好,直接关系作品的成败。《韩诗外传》的人物通过对话语言进行刻画,生动传神、个性特征跃然纸上。

在“楚庄王听朝罢宴”一章中,樊姬也结合自身的经历发表了深刻的见解。虽然也曾“欲擅王之爱,专王之宠”但“不敢以私愿蔽众美”,于那些钩心斗角的人相比,樊姬显得非常的大度。并且“沈令尹相楚数年矣,未尝见进贤而退不肖也,又焉得为忠贤乎?”的论述,也提醒了楚庄王。因此在这个故事中,就刻画出一个识大体、有见识的女子的形象。

而对于士人形象的刻画,更是个性鲜明,一眼便知。如“孔子游于景山之上”一篇,写的就是孔子带着学生子路、子贡、颜渊在景山游览,并各言其志的场景。全篇都是由对话所构成,围绕着“志向”展开情节。子路所言的“奋长戟,荡三军…进救两国之患”之志是“勇士之愿”; 子贡所言“两国构难,壮士列阵…用赐者存,不用赐者亡”之志是“辩士之愿”;颜渊言其志 “愿得小国相之。主以道制,臣以德化,君臣同心,外内相应。列国诸侯,莫不从义向风,壮者趋而进,老者扶而至……”这种志愿的核心是做相国,以道德仁义治国。短短数百字,子路、子贡、颜渊不同的性格特征就形象的树立起来。

《外传》中类似这样通过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故事还有很多,“晋文公使李离为理”章等都是对话运用的成功典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外传》可以看作是我国早期优秀的对话体小说的范本。

(四)全知全能的叙事情景

叙事情境是由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不同关系构成的。这种关系是叙事中最本质的关系,它决定着故事的最终阅读效果,也是故事成为其现有面貌的根本因素。最基本的叙事情境有三种:第一人称叙事情境、作者叙事情境、人物叙事情境。

《韩诗外传》采用的是一种全知全能的叙事情景,这种叙事情景是中国古代小说故事讲述时常用的方法。全知全能的叙事情景,即作者叙事情景,就是作者不受任何限制,可以自由在情节发展中随时出现,并且可以以一种全知的地位来总结故事的主旨,点明主题。例如《外传》在关于要离传奇的故事:

…要离闻之,往见之,曰:“欣在乎?”曰:“送有丧这。”往见欣于墓,曰:“闻雷神击子,十日十夜,眇子左目。夫天怨不全目,人怨不旋踵。至今弗报,何也?”叱而去,墓上振奋者,不可胜数。要离归,谓门人曰:“(椒)丘欣,天下之勇士也。今日,我辱之人中,是其必来攻我。墓无闭门,寝无闭户。”(椒)丘欣果夜来,把剑住要离颈曰:“子有死罪三:辱我以人中,死罪一也,暮不闭门,死罪二也;寝不闭户,死罪三也。”要离曰:“子待我一言,子有三不孝,昏暮来谒,不肖一也;拔剑不刺,不肖二也;刃先辞后,不肖三也。能杀我这,是毒药之死耳。”…在该文中就是采用这种视角,将要离身上所发生之事全部描述清楚,由于这种视角描述起来限制少,作者能够更充分的发挥其写作水平,使得故事看起来更加的晓畅明白。

《韩诗外传》之所以采用全知全能的叙事情景,在于其讲经读本的性质。全知全能的叙事情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不受限制,而且作者可以随时加入议论和总结性话语,能够更加清楚的阐明所要讲述的义理,并通过故事这种大众化的方式表述出来,使深奥的道理可以广泛的传播开来。

(五)叙议结合的叙事方式

《韩诗外传》是一本宣传儒家义理的著作,具有讲经读本的性质。因此其讲述的故事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即要宣扬和传播各家经典的思想,故不可避免地要夹杂议论,来阐述对故事的看法。我们可以发现,在全书中,叙事的方式通常是叙议结合的方式。即先讲述一个故事,之后作者通常将凝缩的观点溶入“传曰”的模式,对整篇文章起到点睛的作用,通过作者所发议论,将故事中包含的道理上升到治国为政、士人节义、道德伦理的高度,从而实现了儒学经典的讽谏功能和教化的功能,使士人故事更加切合主题,对士人自我修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卷二第十五章谈论“外宽而内直”,“直己而不直人”的君子之行,第十八章赞美君子易和而难狎、易惧而不可劫、畏患而不避义死、好利而不为所非、交亲而不比、言辩而不乱的超乎世俗的品德,结尾引诗“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第十七章对君子达到的境界做了描述:君子盛德而卑,虚己以受人,旁行不流,应物而不穷。虽在下位,民愿戴之补。

《韩诗外传》的这一叙事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来的讲史话本、历史演义小说中最为普遍、经典的叙事方式。后来小说的发展日渐成熟,都会在文章开篇和结尾有点题之笔,可以看做是对《韩诗外传》叙事模式的直接应用。

此外,《韩诗外传》的士人故事还具有其他诸多的特点,例如巧设悬念、情节曲折、语言凝练等等。在此不再一一赘言。总之,《韩诗外传》在故事叙述方面,特别是士人故事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为后代小说等各种文体的发展成熟提供了营养。

第二章 孔子故事个案分析

第一节《外传》中的孔子故事

从《韩诗外传》所塑造的历史群像图及孔子形象来看,重在传承儒家的诗教义理。《外传》通过这种历史构造,打通《诗》与史,塑造历史人物形象的目的,通过传承儒家诗教义理,体现了韩派今文诗学传承诗事的特点。本章结合《外传》中孔子的故事,来探讨说明一下《外传》与早期小说的关系。

(一)《孔子观于周庙》

《外传》卷三曰:孔子观于周庙,有敧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故事中孔子长叹:“呜呼!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的呢”?由此点出持满——损之之间的关系,又《诗》作义理的证明。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观点是“满”则必覆。为什么呢?因为减损可以使满不覆,体现了儒家一贯的中不偏庸不易的中庸之道。如卷一“在天者莫明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人者莫乎明礼义。帮故日月不高则所照不远,水光不积则光炎不博,礼义不加乎国家则功名不白。故人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强调了“礼”在国家中至高无上的地位,“礼”是国家的命脉,社会的核心,治国之本,用儒家经典来阐述治国之本。

(二)《孔子南游》

孔子南游适楚,至于阿谷之隧,有处子佩璜而浣者。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道路软土地基处理方法探析
下一篇论文:人民币升值对湖州市双林镇轻纺加工企业出口贸易的影响—以湖州盛利染整有限公司为例
论文指南分类
论文怎么写
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最新论文写作参考
读者推荐的论文写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