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指南 > 论文写作参考

通货膨胀预期、菲利普斯曲线与货币政策

时间:2016-04-09  作者:佚名
  3.2.3通胀预期传导渠道不畅未形成良好的传导机制

通常,工资谈判是通货膨胀预期影响实际通胀的主要渠道,这是因为工人对生活成本提高的担心增强了其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从而促使工会组织要求增加工资,通过工资谈判,将工人预期加入合同,从而推高了产品市场价格。因此,工资谈判是否成功、生产者所处的市场地位以及由此决定的加价行为是预期传导的关键两环。

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工资谈判机制基本缺位。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较为充裕,企业经营者有较大的选择范围,工人和雇员缺乏要求提高工资待遇的“筹码”;另一方面,我国大多数非公企业的工会组织不健全,缺乏强有力的谈判机制,尚不能充分反映职工意愿。因此,工资谈判这一通货膨胀预期影响实际通胀的主要渠道基本上在我国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胀预期传导渠道不畅,从而使工人预期无法向实际通胀传导,而更多地是生产经营者的预期占主导地位。

4基于我国菲利普斯曲线的经验考察、理论分析及通胀水平预测

菲利普斯曲线理论虽源于西方,但其准确、客观地描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两大宏观经济变量即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我国市场机制作用日益凸现的经济发展阶段中,菲利普斯曲线对我国经济中两大宏观经济变量的关系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4.1我国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的经验考察

自1979 年市场经济改革以来,我国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间呈现出下述关系:当实际产出(实际GNP或实际GDP)高于正常产出水平(人们根据历史和生活经验得出的直观)时,带来通胀率上升,且高出越多,通胀率上升幅度越大;当实际产出低于正常产出水平时, 会带来通胀率的下降,且低出越多,通胀率下降幅度越大。低出过多时, 甚至导致物价水平的绝对下跌。

表1 1984~1998年我国实际GNP的同比增长率

年份

实际GNP的同比增长率

1984年

14.7%

1985年

12.8%

1986年

8.1%

1987年

10.9%

1988年

11.3%

1989年

4.2%

1990年

4.2%

1991年

9.1%

1992年

14.1%

1993年

13.1%

1994年

12.6%

1995年

9.0%

1996年

9.7%

1997年

8.8%

1998年

8.0%

1984~1988年,实际GNP 大致上连续数年保持高增长率(见表1),其累积效果造成实际产量明显高出正常年产量的情况下,物价水平(零售价格水平)从1985 年开始明显上涨,至1988年达到了18.5%的当时历史最高值,而且滞后影响到1989 年仍达到17.8%的高度。

1989~1991年我国实际GNP连续三年维持较低增长率,其累积效果造成实际产量明显低于正常产量,又带来1990 和1991 两年通胀率的骤降, 两年分别降为2.1% 和2.9%。

1992~1994年期间我国实际GNP又是连续数年增长率持续走高,其累积效果复又造成实际产量明显高出正常产量,结果带来了物价水平从1993年开始急剧攀升,1993 年为同比上升13.2%,1994 年达到21.7%,作为滞后效应,还影响到1995年物价水平同比上升达14.8%。

1993 年下半年开始实施“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后,从1995 年开始,连续三年实际GNP增长率似又显偏低,1998 年GNP 增长率折算年率回归到8%,其累积效果造成了实际产量低于正常产量,结果又是通胀率的持续下降。1996 年通胀率降为6.1%,1997年降为0.8%,1998 年出现了物价水平的绝对下跌,同比下降了1.7%。

通货膨胀预期

图4 1984~1998年我国实际GNP的同比增长率趋势图

上述经验考察结果亦可得到该领域研究理论的验证。实现经济增长要靠投入要素数量与投入产出的效率。投入产出的效率取决于技术进步水平和制度因素,在短期内技术进步和制度改进所导致的投入产出效率的提高是有限的。因此,短期里如果要推进经济高速增长就须依赖增加要素投入量。但是随着要素投入需求量的不断增加,生产与经济活动中的一些稀缺要素将构成“短边规则”的制约,这样客观上形成了一个界限,超过此界限则形成要素替代。但由于边际替代率递减(边际产量递减效应),替代将导致单位产品成本的上升,这就造成物价总水平上涨压力。经济增长率越是连续趋高,从而产量水平越是过高,稀缺要素越发稀缺,替代现象也就越严重,造成物价水平上涨的压力也就越大。

这也从理论上说明了一国的国民经济在一定年份有一个正常产量,若实际产量超过此正常产量,形成产量缺口,则必将造成物价上升。即通货膨胀,缺口越大,通胀率将越高;也说明了经济增长率持续数年高于一定水平,则会导致较高的通货膨胀。

由此推论,如果经济增长率从高位上下落,导致实际产量低于正常产量,形成负的GNP(或GDP)缺口,由于出现一定程度的生产要素的过剩,则将导致通胀率的下降;负的GNP 缺口越大,通胀率下降幅度越大,会因大量要素的闲置而产生物价水平的绝对下降。

4.2我国不同阶段菲利普斯曲线的形态构建及解析

我国半个多世纪的经济建设与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两个时期:前30 年(1949~1978)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后30 年即1979 年市场经济改革以来的经济发展时期。

前30年的经济发展中,由于奉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生活基本上完全由计划安排和调控,因而没有市场和价格发挥作用的空间,经济增长基本上是按计划完成任务,供求关系的失衡也不体现在物价上。当然,这不代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不存在物价上涨和失业,实际上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存在着严重的隐蔽性失业和物价上涨。具体表现为:高就业、低工资、经济效率极端低下;物价方面,名义物价水平低,相应地工资水平也较低。与此同时,各种票证(如粮票、布票、肉票等)大量存在,但商品物资极端匮乏,可以说计划经济时期经济环境较恶劣。由于缺乏历史资料,不能精确描绘出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但可以明确的是计划经济时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呈“双高”型的,即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都较高,菲利普斯曲线呈远离原点的状态。(见图5)

通货膨胀预期

图5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菲利普斯曲线

后30 年即1979 年市场经济改革以来的经济发展时期,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1997 年东南亚金融风暴之前为第一阶段;1997 年至今为第二阶段。

1997 年东南亚金融风暴之前的这个阶段里,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制约因素是供给约束、资源约束。由于经济增长过快,因而存在着较严重的通货膨胀,控制通货膨胀的途径之一是压速度,实现经济目标即软着陆。这时期我国的菲利普斯曲线较陡峭。(见图6)

图6 1997 年东南亚金融风暴之前我国的菲利普斯曲线

该时期相对陡峭的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经济生活的主要矛盾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压力大于失业,为了治理通货膨胀而实施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1997 年,由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发生了变化,主要的制约因素转为需求约束、市场约束。该阶段,我国的菲利普斯曲线的走势由陡峭转为相对平坦(见图7)。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从传播学角度分析《非诚勿扰》的高收视率
下一篇论文:浅析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
论文指南分类
论文怎么写
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最新论文写作参考
读者推荐的论文写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