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年我国经济运行出现的经济增长和物价波幅减缓、长期通货紧缩、存差持续扩大等新特点,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借助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将资本监管因素纳入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分析框架,建立了KCC-LM模型。该模型内含的资本监管因素强化的货币政策对银行信贷和产出的非对称效应较好地解释了1997-2006年我国经济波动的新特点及2007-2008年经济的“三高”现象,并揭示了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的稳健性货币政策所所折射出的“宽货币-紧信贷”的调控思路,该思路的制度性原因是我国金融控制力目标和金融稳定性目标的内在矛盾。
论文关键词:资本监管,经济波动,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
一、引言
1997-2006年我国经济运行出现四大新特点(图1):(1)经济增长和物价波幅显著降低。1997-2006年GDP、CPI和零售物价指数SPI增长率的最大差值和标准差都远远低于1981-1990年和1990年—1997。相比于1997年前的大起大落的波幅,1997-2006年波幅大幅下降;(2)出现了长期的通货紧缩。1997年以来我国进入了长达五年的通货紧缩,SPI连续5年负增长,CPI在1998、1999和2002年三年负增长,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在大部分年份出现负增长。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从未有过的经济现象;(3)存差急剧膨胀。1994年前我国一直是贷差。1995年存差出现,并持续增长,2006年我国存差已达到11万亿,是1996年的15倍;(4)货币政策调控非对称效应显著。1981-1996年的四次波动中,第一次与第二次波动间隔仅为1年,第二次与第三次间隔仅为2年,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过热和和经济萧条具有同等作用。货币政策对称效应明显。而1997年-2006年货币政策效应完全不同。
1996年-2002年央行虽采取各种积极货币政策,但事实和相关研究均证明我国并未因此快速摆脱物价下降、经济增长减缓的严峻局面,反而出现了长期的通货紧缩。2002年的下半年,我国经济很快进入过热阶段。CPI和SPI双双转为正增长,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出现连续偏高的趋势。央行为此采取了名为稳健、实为紧缩的货币政策,经济过热势头得到控制。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明显。继1997-2006年之后,2007-2008年我国经济形势犹如过山车,出现“高经济增长、高物价、高资产价格(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的“三高现象”。GDP增速2007年四个季度均在11%以上,2008年1季度和二季度达到10.6%和10.4%,CPI从2007年1季度的2.7%持续增至2008年2季度的7.9%,上证综指在2007年10月出现6124点的历史高位,房地产价格在2007年底-2008年初创历史新高。
1997-2006年我国经济波幅减弱的新特点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刘树成(2003,2004)认为经济波动的新特点源于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和企业自主意识的提高;袁志刚和何樟勇(2004)认为,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以来,宏观经济出现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市场机制的引入、计划经济的逐步退出,计划经济经过计划和市场双轨经济体制的并存再逐步过渡到全面的市场经济;刘伟和蔡志洲(2005)在分析我国现阶段经济周期的复杂性时也强调市场经济对经济周期的影响。然而,这些学者并未深入分析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引入后,金融领域内的重大变革对我国经济波动的影响。同时也有大量文献(钱小安,2007;张明,2007;夏斌、陈道富,2007;国家统计局宏观经济分析课题组,2008等)专题研究2007-2008年经济“三高”现象,但绝大部分文献从我国流动性过剩的角度进行论述,深层次的原因鲜有涉及。
本文认为,1997-2006经济波动新特点和2007-2008年的经济现象有其内在原因和同一的规律可循,即可能与我国近年来金融领域内市场化改革大幅推进相关。本文试图在Bernanke-Blinder(1988)的CC-LM模型的基础上纳入含资本监管的银行微观行为方程,构建资本监管下的银行信贷和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统一分析框架,将1997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市场化过程中银行信贷自主性提高与我国强化银行资本监管的事实纳入模型分析,找出1997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新特点的内在机理,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功效。
图11978-2008年我国历年GDP增长率、CPI和SPI变动趋势

注:数据来源于各期《中国统计年鉴》。“分别”指的是最大差值和标准差。
本文的剩余结构如下:第二部分从理论上分析我国货币政策市场化后,资本监管、银行信贷和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关系,第三部分构建KCC-LM模型,第四部分重点剖析资本监管约束下KCC-LM模型的货币政策含义,第五部分利用KCC-LM模型解析1997年-2006年我国经济运行的新特点和2007-2008年经济的“三高”现象,第六部分从KCC-LM模型的角度探讨稳健性货币政策真正内涵,最后是本文的总结性评论。
二、理论逻辑:资本监管、银行信贷与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效应
1997年以来我国金融领域改革取得显著成就,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货币政策市场化改革,包括货币政策工具的市场化改革(取消了贷款限额管理、法定准备金账户和备付金账户合并、更多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的引入和再贴现、再贷款政策的改革等)、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调控政策)以及货币政策传导的操作目标、中介目标及传导机制逐步清晰以及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体—商业银行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等(谢平,2004;戴根有,2000;朱盈盈等,2008)。 1/7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