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物化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双面影响:机理与实证_免费论文网

时间:2012-02-29  作者:秩名
  从劳动力的供给看,由于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机器的广泛使用,许多操作变得简单,对劳动力的体力要求降低,这导致大量妇女、儿童成为劳动力的新供给源。经济发展和社会资本总量增大的过程,也是工业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会有许多小生产者迅速分化,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依靠些许生产资料不能维持生计,纷纷加入雇佣劳动者的队伍,构成劳动力的另一供给源。市场经济下,竞争会使一些中小企业破产,这些破产的小业主们为了生计也要另谋职业,成为劳动力供给的第三供给源。最后,每年都会有新成年劳动力涌入就业市场,它们构成劳动力供给的第四源泉。

物化技术进步使原有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会导致对劳动力的需求绝对的减少,而新增资本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引起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这样随着时间推移,对劳动力需求增量会相对减少。一方面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增量有不断变小的趋势,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供给增量却有不断增大趋势,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会使劳动力的供给大于需要,出现常在的失业人口,即产业后备军。这种失业类型失业可称为资本需求不足型失业。

3、物化技术进步引致摩擦性失业

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原有产业部门分工更细化,同时也出现一些新兴部门,随着分工的深度加深、广度加大,各部门专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程度也会随之越来越大。在劳动力市场也是如此,劳动力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信息不对称,即使是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总量上和结构上平衡,由于劳动力的需求方和供给方信息不对称,需求方不知道它所需要的劳动力在哪儿,供给方不知道它劳动力的需求者在何处,也会出现短暂的失业现象。这种失业人口称为摩擦性失业。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在增量上的变动以及劳动力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不断变动又会加剧这种信息不对称免费论文网,使磨擦性失业成为经济生活中的常态之一。

二、双面影响机理和实证

1、物化技术进步对就业双面影响的机理

技术进步对就业有双面影响,有使就业增加的因素,如对厂商行为影响而增加就业(N1)、对社会分工的影响而增加就业(N2);也有使就业减少的因素,如结构性失业(N3)、引致需求不足失业(N4)和摩擦性失业(N5)。这样技术变迁后,总就业增量就是这五个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即双面影响。对五方面进行分析,得如下结论:

物化技术进步后,经济体系内有两种作用相反的力量左右就业量,N1、N2促使就业增加,N3、N4、N5导致就业的减少。在经济体系内,一定时期的就业量是这两方综合作用的结果。当N1、N2引致就业上涨的程度大于N3、N4、N5引致失业的程度时,总就业增量增加;当N1、N2引致就业上涨的程度小于N3、N4、N5引致的失业程度时,总就业增量就减少,因此,就业增量会随着物化技术的进步而发生波动性的变化。

从长期来看,随着物化技术进步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N1、N2有增加的趋势并且持久,尤其是对N2的影响更明显。

对于引致需求不足失业N4而言,物化技术进步会引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从而导致相对需求不足失业,但是如果资本增加量远远大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程度,这种失业也可能减少。假设工人工资1000元/人,资本有机构成4:1,此时资本总量为100万元,就业量为20人。技术进步后,有机构成提高到5:1,但资本总量却有100万元增加到600万元,在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就业量为60人。因此,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导致相对失业人口可能由资本总量的大幅增加来补偿。而一般情况下,伴随着技术进步,资本总量总是会大幅增加,因此,引致需求不足失业N4会因资本总量的增加而受到补偿。

对于结构性失业N3而言,劳动者会依据市场传出的信号,自觉调整自己的能力结构,另外厂商也对员工积极培训助其改善其能力,这样,结构性失业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减少。对于N5而言,信息技术的发展免费论文网,劳动力市场的完善,也会使其减少。因此,N1、N2、N3、N4、N5对就业量的综合影响,长期来看,随着技术物化技术进步,就业量有增加的趋势。综上所述,理论上就业增量随着物化技术进步呈现波浪式上升趋势,如图2所示。

技术引进之初,由于N1和N2的原因,使得就业增量增加;随着技术推广,整个行业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于是出现引致需要不足失业;同样因这一原因,使得大多数劳动力的能力结构不适应新情形下的资本对劳动力能力的需要结构,出现结构性失业。所以,在物化技术中后期,对劳动力的需求增量有减少的趋势。这样,降低物化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正面影响。物化技术不断变迁,使得劳动力就业增量的变动再次出现这样的变化。总的结果是就业增量随着物化技术进步呈现波浪式上升运动。

双面影响

图2 物化技术与就业的互动关系

3、我国物化技术进步与就业之间的实证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会产生大量新技术,这些新技术的力量传导到经济活动中,才能对经济活动产生实际影响。在资本品中,设备资本通常能物化最新的技术进步成果。伴随着技术进步在资本设备品中的物化,技术力量被传导到经济活动中去,最终影响到经济增长、生产率的变化和就业的变动。因此,可以用资本设备投资增长率(X)衡量物化技术进步程度。

就业衡量指标有多种。物化技术主要以第二产业为载体、它的外溢影响即促进社会分工的广化和深化主要表现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物化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可用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之和的增长率(R)表示。

根据1991-2009年资本设备投资增长率(X)和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增长率(R)的变动趋势(图3)可以看出,就业增长率随设备投资增长率同方向变动。从1991-1995年,设备投资增长率增加,就业增长率也随之增长;从1995-2002年,设备投资增长率降低,就业增长率也降低;从2002-2006年,设备投资增长率增加;就业增长率也增加。因此,中国的物化技术进步和就业之间的关系与机理推理得出的结论相符合。

图3 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增长率与设备投资增长率线图

如果把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增长率(R)作为被解释变量,资本设备投资增长率(X)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表2):

表2 回归结果

 

模型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系数

t

Sig.

B

标准 误差

试用版

1

(常量)

1.893

.740

 

 

2.558

.020

X

.065

.028

.487

2.302

.034

(注:因变量: 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之和增长率)
 

从显著性水平为0.034,说明设备投资增长率对就业增长率有显著性影响;值为0.065,说明设备投资增长率对就业增长率有正面向的影响,即就业增长率随着投资增长率的变动而同方向变动免费论文网,物化技术进步一个点,将使就业增长率提高0.065个点。

综合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我国物化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双面影响,与机理推理结论基本吻合。

三、提高就业的政策建议

失业有社会和经济的严重负面影响。因此,各国政府都努力把失业降低到最低限度,充分就业成为政府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伴随着问题而产生,物化技术进步引致就业的变动的机理,暗含着解决失业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教育培训,增加二元劳动力市场流动性,减轻结构性失业

物化技术进步导致二元劳动力市场即劳务市场和人才交流市场。这两个劳动力市场之间处于不断流动中,不断有劳动力从体力劳动者转化为智力劳动者,智力劳动者转化为体力劳动者,但二者转化的难易程度不同,从智力劳动者转化为体力劳动者,只要劳动者能克服心理与世俗的障碍就能有效实现转化,而体力劳动者要转化为智力劳动者,需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使其具有成为智力劳动者的潜能,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还需要环境提供一定的机遇,因此,智力劳动者转化为体力劳动者相对容易,而体力劳动者转化为智力劳动者相对较难。

二元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的转化,难易程度不同,导致在自然失业率人口中,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者占有的比率较大。在经济发展的低谷期,为了生存,智力劳动能力为主的劳动者挤占体力劳动能力为主的岗位,使体力劳动者在失业人口是占有的比率进一步加大。如果二元劳动力市场不能有效实现体力劳动向智力劳动转化,则会出现劳动力素质的固化趋势,社会两极分化将进一步加重,可能导致穷人因难以接受良好的教育而就业日益艰难,进而出现“穷者恒穷”的恶性循环。

改善二元劳动力市场上低层次劳动力就业的不利状况,需要降低其在总人口的比重,这就需要对其进行教育和培训。劳动力市场上低素质劳动力减少产生两种效应,一是降低体力劳动力供给,提高其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讨价还价能力,增加其收入;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社会公平性。教育培训可以改变二元劳动力市场固化趋势免费论文网,提高劳动力适应经济变动的潜力,更好地适应经济结构的调整。

另外,随着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经济生活中应用程度的提高,对劳动者最低技能要求的起点越来越高,新增劳动力人口所需掌握的最低劳动技能要求也会提高,为掌握相应知识和技能,其学习、及受教育年限也会要求相应提高。另外,对于已经就业的人口,体力劳动要改变自己社会最低层的弱势地位,需要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而以智力为主的劳动者要适应不断发展的技术,也要不断的进行学习,改善和提高、调整自己的劳动能力结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资本对不断变化能力的需求。

以上所有的改变都以学习为基础,为此,需要政府通过立法的形式保证教育和就业培训的人力政策的实施。同时,在全社会提倡并树立终身学习的新理念,通过对不同对象进行形式多样的教育和培训,在实践中大大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再就业能力。另外,在对能够掌握技能的工人进行培训帮助的同时,对不能掌握的工人提供收入支持,以增加社会的公平性。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高校共青团有效服务大学生就业的对策探微_论文怎么写
下一篇论文:浅析高职酒店专业学生酒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对策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最新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读者推荐的职业生涯规划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