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哲学论文

论福克纳的宗教观_信仰

时间:2012-10-17  作者:彭珍珠

论文导读::福克纳在作品中大量使用了基督教的元素。福克纳借助这些基督教的故事和原型表现了信仰与救赎的重要主题。精神空虚信仰缺失的人们需要救赎。
论文关键词:基督教,信仰,救赎
 

福克纳在作品中大量使用了基督教的元素,评论家因此指出,“福克纳是我们时代最深刻的基督教作家之一。在他作品的每一处都有基督教的原罪前提,每一处都有灵与肉的冲突。” [1] 针对这一观点,肖明翰提出质疑,并探讨了福克纳同基督教文化传统的渊源,并指出福克纳对基督教文化既有继承也有批判。[2](P72-77) 孙家广[3](P139-141)等都集中分析了福克纳作品中的大量运用的神话原型和宗教典故,并都指出福克纳是一个善于运用神话和创造神话的作家。对福克纳与基督教之间深刻的渊源已有很多探讨,但福克纳到底是不是一个基督教作家,他有什么样的宗教观,却很少提及。通过分析福克纳的几部代表作品,本文探讨福克纳的人道主义宗教观。

基督教思想在美国南方社会一直都占据着统治地位,长期影响和控制着社会的意识形态,美国南方也因此被称为‘圣经地带’[4](P114)。在《押沙龙,押沙龙!》中,生活在1909年的昆丁仍然呼吸着“1833年那个星期天早晨教堂钟响时同样的空气”,“我在20岁时就比许多死去的人老了”。如同小说中的人物一样,福克纳自己也是出生并成长在浓厚的宗教氛围里,他曾经说到:“作家必须从他的背景出发进行写作。他必须写自己知道的东西,基督教传说是任何一位基督徒背景的一部分,尤其是一个乡下男孩信仰,一个南方乡下男孩的背景。” [5](P86) 基督教的文化因此成为了福克纳作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基督教元素在福克纳作品中无处不在,福克纳借助这些基督教的故事和原型表现了信仰与救赎的重要主题。在福克纳自己创造的神话世界———约克纳帕塔法里,精神空虚信仰缺失的人们需要救赎,上帝却从未出现。在处处弥漫着残忍暴戾的南方世界,找不到基督的博爱宽容,只有冷漠不堪,甚至互相残杀的现代人。福克纳曾感叹:“如果基督在1914年—1915年再一次出现的话,他就会再一次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福克纳对南方社会腐败、道德沦丧现状的批判显而易见。

在《喧哗与骚动》中,福克纳呈现了一个毫无信仰的现代精神荒原。康普生先生认为生活就是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喧哗与骚动,毫无意义。思想保守的康普生对失去贞操的女儿却毫不在意,漠不关心论文提纲怎么写。大儿子杰生被金钱泯灭了人性,唯利是图地聚集着钱财,与家人之间毫无感情纽带。昆丁虽然把家族的荣誉看得高于一切,沉湎在对传统与准的追忆之中,然而家族的衰败使他限于绝望。而班吉这个被认为是基督的化身却只能在混沌中看着这个喧嚣而骚动的世界,毫无拯救的能力。可以说,福克纳的很多作品都呈现出了类似的精神荒原的图景。在约克纳帕塔法这个精神空虚、喧嚣骚动、信仰坍塌的世界里,福克纳塑造了无数个现代的耶稣, 这些人物明显具有耶稣的特征,但这些耶稣式人物都已不再是博爱宽容、普救世人的形象。耶稣的现代化身们既无法拯救自己,也不能救赎他人。《喧哗与骚动》里的班吉不过是一个白痴,《八月之光》里的乔·克里斯默斯在宗教和种族主义的迫害下挣扎。耶稣的现代化身无不是处于受难之中等待救赎的凡人,他们不但不能显扬上帝的博爱和宽容,甚至自己都在人心的冷漠和宗教迫害下苦熬着人生。上帝不但不能拯救世人,反而变成了控制和迫害他人的工具。不论是对于那些以主的名义横行于世的人,还是对那些受难的灵魂,“公正、万能的上帝”都视而不见。《八月之光》中,米莉尽管有孕在身,残忍的父亲还是枪杀了她的男友,仅仅是因为怀疑他有黑人的血统。随后,他又冷眼旁观女儿在难产中死去,并百般折磨已经成为孤儿的乔,最后狠心将他抛弃。然而,这一切的所为都被老克道汉斯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他声称他是按照上帝的旨意在行事。同样,乔的养父麦克伊琴也声称以上帝的名义折磨乔,使得乔在鞭打和冷酷中度过了幼年的岁月。“主”就是这般残忍,只知惩罚却不知怜爱世人。主是无情的,他只代表着白人的利益,对黑鬼们毫不留情,正如乔所说,“黑种人受到的诅咒是上帝的诅咒”。[6](P170)乔·克里斯默斯虽然只是被怀疑有黑人血统,也注定被白人社会放逐,最终死在白人社会对其的残酷私刑之下。

福克纳把小说中的人物同耶稣的生平相互对比, 但读者却找不到耶稣拯救终生的精神。社会的混乱和宗教的堕落使福克纳认识到,荒诞的现代世界没有耶稣的容身之地信仰,即使有着和耶稣一样生平的现代化身,也都是扭曲变形,无力自救更无力救他的庸人。耶稣基督的形象在福克纳的小说中彻底退去了神圣的光环,福克纳显然不会信奉这样的耶稣。艾略特曾经形象而深刻地概括了失去上帝之后人类就只剩下“一堆破碎的意象”。福克纳也说,“精神的东西已不复存在,剩下的问题只有一个:我何时被炸死?” [7](P253) 失去了上帝的抚慰和支持,人类注定孤立无援,漂泊无依。世界不再是一个归宿和家园,一切都变得毫无意义,人类颓废绝望,来去匆匆,行尸走肉。福克纳看到了世人看不到的颓败, 然而对人类的苦难和堕落的再现并不能给世人带来曙光。在见证苦难的同时,福克纳也试图寻找良药,来医治人类的创伤, 拯救疮痍的大地。在福克纳的小说中,能够拯救人类的恰恰不是那些基督的现代化身,而是那些普通的甚至没有名字的小人物。

在《八月之光》中,被赋予基督形象化身的乔始终生活在仇恨和报复中,杀人后被杀。他的死往往同耶稣受难相提并论。然而,这个耶稣的化身没有爱世人的能力,他既不能将自己从白人还是黑人的身份危机中解救出来,也无力解救生活在黑暗混沌中的小镇人。小说中,只有莉娜和拜伦以及那些不知名的小人物在相互扶持中度过危机和苦难。莉娜这个简单淳朴的乡村少女的出现带来了希望和光芒。莉娜的历程是自救与救赎的历程,在充满压迫和禁锢的南方社会,她的善良、宽容和爱拯救了自己,也拯救了周围的小镇人。她的善良单纯,让那些不知名的小镇人毫不犹豫地帮助她、保护她,莉娜与不知名的人们之间的爱和信任正是基督所宣扬的博爱精神。莉娜虽然被卢卡斯玩弄,有孕在身,却从不抱怨命运的不公。孩子出生后,邦奇短暂出现又瞬间消失,莉娜也不怀恨在心。她的宽容和人道感染了和她相遇的人们。莉娜唤醒了埋藏在拜伦心中的美好情感,使他面对和表露自己的真实感情,最后不顾世俗的眼光和标准,勇敢地选择和莉娜一起踏上了征程,一直陪伴着她。原本只知道在黑暗中沉浸于昔日光荣的海托华,在为莉娜接生之后感受到了生命的喜悦,终于挣脱出过去的阴影,顿悟到自己的过错和人们应当彼此相依的生存事实,重新回归社会,开始理解拜伦与莉娜的爱,甚至同意挽救克里斯默斯这个被社会视为异类的人。海托华认为她是“善良的人们安静生活”(290)的代表论文提纲怎么写。莉娜所代表的正是自救与救人的良方,也是人性最为本质和永恒的一面。莉娜的信仰简单淳朴,她认为上帝一定会让好事圆满,如果说莉娜是被上帝拯救的,那这个上帝就是莉娜本身信仰,是她的善良、宽容和人道精神将她从人生困境中解救出来,迎来新生。

显而易见,福克纳并不是基督教的布道者。在福克纳看来,真正宗教精神应该是人类的互爱和互助,是宽容和博爱,是人类在困境中所体现的人道主义精神。宗教精神应该充分体现出个体的主体性,而非把个体精神淹没于教条化的教义中,更不是用宗教的教条泯灭人性。在福克纳看来,人类超越困境的过程,实际上是自我完善、自我救赎的过程。人生迷茫之时,命运的混沌之处,人唯有乞灵于自己的精神。在基督教里,上帝的拯救是诉求神对人的拯救,是“他救”,而福克纳的宗教精神依靠的却是自己的精神力量,是“自救”。福克纳赋予宗教精神的涵义,其实是对人的理性、人的精神、人的互助的赞美。在基督教那里,人生的信念都来自于上帝,在福克纳的宗教观里,这个“上帝”正是人类自身,是人的精神。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中,福克纳在诺贝尔获奖感言中说:“我不想接受人类的末日的说法……我相信人类不但会苟且地生存下去,他们还能蓬勃发展。人是不朽的,并非在生物中唯独他留有绵延不绝的声音而是人有灵魂,有能够怜悯、牺牲和耐劳的精神。诗人和作家的职责就在于写出这些东西。他的特殊的光荣就是振奋人心,提醒人们记住勇气、荣誉、希望、自豪、同情、怜悯和牺牲精神,这些是人类的荣耀。为此,人类将永垂不朽。” [8](P255) 这就是为什么福克纳一直在他的作品中思考着信仰这一永恒的主题。信仰的丢失对个人和社会都已造成了极大危险。人不能丢失信仰,否则就没有道德标准可遵循,社会就会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因此福克纳试图通过自己的作品重建人道主义的宗教观,飘零无依的现代人只有在这些“人类的荣耀”的精神中,才能得到救赎。福克纳这种人道主义的宗教观在今天这个缺乏信仰的社会更突显它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Linda WelshimerWager ed. William Faulkner Four Decades of Criticism[C]. Michigam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73. p.202.
[2]肖明翰.福克纳与基督教文化传统[J].国外文学, 1994(1):72-77
[3]孙家广.福克纳与基督教文化[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10):139-141
[4]肖明翰.威廉·福克纳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114
[5]Gwynn, Frederick & Blotner, Joseph, eds. Faulknerin the University [C].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 1959:86.
[6]福克纳.《八月之光》.蓝仁哲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7]潘小松.福克纳全传[M].长春:长春出版社, 1995:253
[8]李文俊编.福克纳评论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255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论詹姆士•帝龙的功利主义_局限性
下一篇论文:和谐新境界——探析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_双性同体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哲学论文
最新哲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