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一位12岁男孩眼中基督教的虚伪——兰斯顿·休斯的《救赎》解读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除了表达这一深刻的主题之外,作者还运用了讽刺,重复和平行结构这些艺术手法,使作品更具有深度和艺术感染力。“平行结构”能加强语势,使思想内容层层深入,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以平行结构的形式层层递进,揭示了基督教的虚伪本质:夜深人静之时,“我”“蒙被痛哭”,姨妈以为“哭”是因为看见了耶稣,而“我”“哭”了是因“我”不敢告诉她“我”自始至终并没见到耶稣。
关键词:《救赎》讽刺,重复,平行结构,基督教的虚伪
 

1 引言

《救赎》的作者兰斯顿·休斯(1902-1967)不仅是美国优秀的黑人诗人,小说家和剧作家,是“哈莱姆文艺复兴”的杰出代表,被誉为“哈莱姆桂冠诗人”,同时还是短篇故事作家、传记作家、编辑、报纸专栏作家、翻译、演说家、剧作家,他开辟了黑人文学的现实主义之路。他的自传作品有《茫茫大海》(The Big Sea)和《我漂泊,我思考》(I Wonder as I Wander)。免费论文。其中《救赎》就节选自《茫茫大海》。

2 《救赎》中基督教的虚伪

文章以一位12岁男孩纯真无邪的眼睛见证了基督教当中上帝拯救人类灵魂的弥天大谎,揭开了基督教虚伪与残酷的面纱。实际上作者希望从自己年幼时的一次亲身经历,告诉读者世界上根本没有万能的“救世主”,“上帝”根本就不存在,人们对上帝的信任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强加的错觉。除了表达这一深刻的主题之外,作者还运用了讽刺,重复和平行结构这些艺术手法,使作品更具有深度和艺术感染力。

《救赎》讲述了作者即将满13岁时在一次福音布道会上寻求拯救的经历。文章一开头就告诉读者“I was saved from sin when I was going on thirteen. But not reallysaved”.这两句话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引起了他们继续阅读下去的兴趣,想要一探究竟来解开这个疑团。原来是基督教的福音布道会为了吸纳更多的信徒,在布道会结束之前,为小孩举行的一次特别“机会”,希望“把这些年幼的羔羊带回羊圈里去。”也就是想让他们从小就信奉和皈依基督教。“我”被告知,“当你得到救赎时就会看见一道光,内心也会发生变化。耶稣从此就进入了你的生命!上帝从此与你同在!你能够从灵魂深处看到、听到、感受到耶稣的存在!”“我”信以为真,所以,在酷热、拥挤的教堂里,我和其他“小罪人”静静地坐在忏悔者的长椅上,等待着耶稣的到来。接着传教士给我们布道,许多老人也为我们祈祷,其他孩子们一个个走到了圣坛,得到了救赎,只剩下“我”和一个酒鬼的孩子——威斯特利. 威斯特利看到天色已晚,加上天气闷热,就悄声劝告作者妥协投降,并使用了辱骂上帝的语言:“God damn!”,然后他也站了起来,并得到了上帝的拯救。很显然,他撒了谎,其实他并没有看到光芒,更不用说看到了耶稣。偌大的一个教堂只剩下我一个人在孤身奋战了,所有其他人都在为我祈祷,牧师都有点不太耐烦了,因为失望,也为了避免进一步的“麻烦”,我决定撒谎说我看到了耶稣,因此我也起身获得了救赎。我这一举动使教堂里的教徒们“欢呼雀跃了起来”。但是我却怎么都高兴不起来,回到姨妈家之后,我独自一人躺在床上,哭泣不已。姨妈以为“我”哭是因为神圣的上帝进入了我的生命,因为我看见了耶稣。但是我哭泣的真正原因是我羞于告诉她我撒了谎,我骗了教堂里所有人。其实我没有看见耶稣,我也不再相信世界上有一个耶稣,因为他并没有来拯救我。“我”终于明白,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上帝”,也根本没有什么“救赎”。基督教也是一种“虚伪的宗教”。那么作者写作时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来达到这一主题呢?

3 《救赎》中讽刺,重复和平行结构的运用

“讽刺”的写作手法有助于文章主题的揭露。而“重复”作为一种艺术手法的使用有助于使文章思想连贯一致,主题更加鲜明。“平行结构”能加强语势,使思想内容层层深入,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救赎》中这三种写作手段交织在一起,使文章的写作环环相扣。现在笔者将选取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句子来作分析。

文章开篇就运用了讽刺和平行结构的写作技巧。

“I was saved from sin when I was going onthirteen. But not really saved.”

译文:我快十三岁时被人们从罪恶当中拯救出来。但我并没有真正获得拯救。

这一开篇主题句就定下了全文讽刺的基调。作者表面上获得了拯救,即,完成了皈依基督教这一宗教仪式,完成了教堂中耐心祈祷的老人们的心愿,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救赎,因为他撒了一个弥天大谎,谎称看到了耶稣。实际上读完文章之后,读者会觉得这不仅不能称之为“救赎”,而且这是犯下了撒谎的“罪行”。

文章的最后,休斯这一“讽刺和平行结构”的写作技巧更是将故事推向了高潮。免费论文。以平行结构的形式层层递进,揭示了基督教的虚伪本质:夜深人静之时,“我”“蒙被痛哭”,姨妈以为“哭”是因为看见了耶稣,而“我”“哭”了是因“我”不敢告诉她“我”自始至终并没见到耶稣。至此,“我”彻彻底底地觉得“我”欺骗了在场的所有人,犯下了不可原谅的罪行。而“万能的上帝”并不是“万能的”,“我”忽然茅塞顿开,这世界上并没有什么上帝,更没有什么“救赎”。免费论文。要想获得真正的“救赎”只有靠自己。从而达到了与主题相呼应,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

而“重复”在文中的运用也十分突出。文章中运用五次“see Jesus”这一重复的写作手法。“我”以为“我”被真的能见到“Jesus”,感受他与“我”同在,但实际上虽然“我”在形式上被“救赎”了,但是,“我”依然没有见到我期盼已久的“Jesus”。另外,文章还前后几次写到牧师一次次向这些还没获得“救赎”的孩子们发出呼唤:“Won’t you come?”和“Why don’t you come?”直至最后只剩下“我”一个人时,牧师甚至流露出了不耐烦的情绪。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牧师的虚伪,甚至可以说是为了能使更多的人皈依基督教,他们不惜采取这种“语言暴力”,软硬兼施,他们虽然披着基督教的外衣,但是却干着让别人犯下“罪行”的勾当。其实作者到最后终于明白,所谓“救赎”就是以基督教的名义让人们像“Lambs”一样温顺听话,愚昧盲从,从而达到对人们思想的钳制。

4 结语

总之,兰斯顿·休斯在《救赎》中运用了讽刺,重复和平行结构的写作技巧,使整篇文章开宗明义,并且使整个故事的情节一环扣一环,也让读者感觉亲身经历了一次基督教的“洗礼”。当休斯拒绝撒谎,仍然坚持自己的纯真时,却受到了基督教和世俗的双面夹击,不得已而放弃那份纯真,最终走上圣坛,此时,教堂里的人们为“我”感到欢欣鼓舞,可“我”内心却对“基督教”产生了无比的失望,并且为自己骗人的行为深深自责,最后“我”痛下决心,决定从此再也不相信耶稣了。至此,“我”也终于明白,基督教并不是人们宣称或者宣扬的那么神圣,其实它不过是人们披着神秘的面纱,打着“救赎”的旗号来堂而皇之地“骗人”罢了。


参考文献
[1]李观仪. 新编英语教程(学生用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李观仪. 新编英语教程(教师用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杨秀兰. 浅析兰斯顿·休斯《救赎》的反讽艺术.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06(2).
[4]郑丹燕. 一个少年眼中的西方宗教谎言.域外视野.2005(11).
[5]朱维之. 基督教与文学.上海:上海书店,1992.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一曲女性生存的悲歌—读苏童的《妇女生活》
下一篇论文:以陈学昭为例看延安时期作家的转型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