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政治论文

主导理性服从——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三原则

时间:2012-08-30  作者:广东,茂名
第二,理性统筹感性,不能仅仅成为材料的保管者,要引导学生积极进入哲学层面的思考。

“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5]这就是俗话说的:“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发展、深刻和继续,一切感性认识只有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实现它的目的。

因此,我们必须像巴普洛夫说的:“你们不要变成事实的保管人,要设法洞察事实发生的奥秘,要坚忍不拔的去寻求支配事实的规律。”[6]在教学中不能只停留于感性材料的陈述,必须在理性的统筹下进入哲学层面的思考。例如,讲述“汶川地震”这一专题时,不只是停留在汶川地震情况的综述,而是通过“震惊、震痛、感动、感慨、感悟”这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对灾难、对厄运、对美德、对人生进入哲学层面的追问和思考。在讲述“中国文人爱国情怀”时,不只是停留在中国文人爱国情感的纯朴与深沉上,而是引导学生对中国文人爱国情怀的四个理性自觉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独立精神、自由思想铸就当代中国文人的爱国魂”这一深层次的认识。在讲述“中国民族团结的历史与现实”时,不只是停留在我国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的层面,而是引导学生思考“在中国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方面,国家民族主义的立场始终具有一种支配性的影响”,从而创造出一个在很多西方学者看来不可思议的“中国神话”,即:“以西方的标准看来政治论文,今日之中国就好像是罗马帝国或查理曼时代的欧洲一直延续到当前。而且它现在正在行使着一个单个的民族国家的功能”。进而引导学生认知加强民族团结的途径——第一,必须打破民族地区的封闭状态和民族壁垒,密切各民族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培育各民族的共同利益,增强民族之间的共性,锻造中华民族强大持久的民族凝聚力;第二,“和而不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理论智慧。以上几例意在说明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教学引导,这其中理性统筹着感性,不仅深化了知识,而且提取了智慧,帮助了学生不断接近事物认识的哲学化境界。

第三,理性统筹感性,使教育不是“占有”知识或感性结论,而是“生成”知识,转化为生命的一部分。

首先,教育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要把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在素质,这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衡量教育活动成效的基本标准。其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内在素质的核心构成,是在根据相关真理构建生命价值观体系时不可缺乏的智力前提。所以,哲学教学的功能还在于教给学生哲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思维运行的逻辑,提高思维能力。由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就不能只满足于“占有”知识或感性结论,而是要引导学生用“理性”来梳理头脑中杂乱拥挤的各种认识和混沌不清的思想观念,通过“理性”帮助学生寻找树立正确生命价值观的深层解答,从而“生成”知识,使其转化为生命的一部分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

其次,就内涵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教育本来就具有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教育的潜功能。将生命价值教育融入“教师”角色之中是一种自然之举。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寻求宇宙的普遍本质和最高原则,探索生命的基本价值和意义,为人们提供了解决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以及评价真、善、美的理论基础。所以,教学中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课衍变为一般知识课、文化课政治论文,或者中学的“常识性”哲学教育课,而是应该通过教师的理性引导使教育主体认识到正确生命价值观形成赖以相关的真理所在,使其具备辨别和纠正错误生命价值认识的认知能力,形成正确生命价值认识的智力因素,从而彻底摆脱“占有”知识或感性结论的低智型学习方式。例如,在讲解“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原理时,通过年度事件(如重庆钉子户事件)、年度市民(如厦门市民)、年度动物(如周老虎)这几个典型案例,分析网络如何体现网民集体智慧的叠加效应,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对普通个人在历史中发挥作用的影响”,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条件下,普通个人有可能对历史发展产生“超常性影响”,尤其是现时代已从精英时代过渡到平民时代,平民主义成为社会特征,宪法规定的言论、出版自由,通过网络的开放性平等性得到充分实现,平民获得前所未有的话语权。这样,学生自然就清楚我们普通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评价生命价值。

原则三:手段服从内容

马斯洛在《人的潜能和价值》一书中写到:“教书非教最先进的内容不可”。显然。教学中必须摆正手段和内容的关系,不能把手段的运用凌驾于内容的传授之上。手段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和表达内容,而不是成为花里胡哨、哗众取宠的点缀和装饰。不论采用什么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教学、点态教学、案例分析法、问题分析法、辩论互动式等等都是为了更好地传授教学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同样必须坚持内容决定形式的原则。为此,我认为以下两个方面至关重要。

第一,提高教学内容的科研含量和创新程度,是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根本。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教学应是一种高超的“讲理”的艺术。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既不能靠抽象的空洞的说教,也不能靠聪明才智的卖弄,更不能靠奇闻轶事的罗列,而只能靠教师的坚实的理论功底和灵活的教学艺术,在教学中把理论本身讲活、讲深、讲透。用高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激活学生的理论思维,这才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教学的核心所在。

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内容上求新求深。诚如北京大学黄楠森教授所认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绝不仅是对一些哲学范畴的取舍和范畴顺序的安排,如果没有新颖的科学内容,仅仅在形式上做文章是无济于事的[7] 。因此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如果不能把最新的学术动态、学术前沿的知识融汇于教学中,而是一味地追求教学手段的形式多样是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加强理论研究,提高教学内容的科研含量和创新程度,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去支持自己的课堂讲解,让学生信服老师所讲的理论,才可能从根本上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必须充分吸收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优秀成果,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政治性、意识形态性寓于科学性、理论性、知识性之中,使学生产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崇敬感,能从理论的层面体会到马克思主义内容上的博大精深和体系上的严谨完整,从而更自觉地认同、学习和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信念。”[8] 具体而言,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既是专家又是杂家。在专的方面应该是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相关的专业知识素养,同时跟踪理论前沿,了解本专业最新的理论动态,用最新的理论成果武装自己。在博的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应该了解与本课程相关专业领域的知识,并能很好地联系本专业的知识并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并在了解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政治论文,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加强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努力挖掘社会热点背后与教学相关的资源。

第二,从宏观来看,教学内容的改革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改革的落脚点。

“在学生中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表明,学生认为教学内容陈旧、没有时代感的占29.5%,脱离学生实际,没有针对性的占52%,脱离社会现实的占25%。”联系其他与此相关的几项调查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目前的教学内容不太满意,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脱离现实,尤其是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二是理论深度不够,缺乏前沿性的理论成果。”[9]因此,从宏观上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教育改革仍然要把重心放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而不是单纯的追求形式的多样性,否则就会出现我们俗话说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一尴尬情景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

要改革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摘要区别于中学的“常识性”哲学教育。在明确了这三个参照系的基础上,我参考和借鉴了我校以及其他学校教师的经验,进行了专题化教学的改革。确定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讲授九个大专题的尝试。第一专题,哲学:认识你自己;第二专题,世界本源:哲学前提的追问;第三专题,辩证思维:思考世界的“催生术”;第四专题,实践活动:认识世界的支撑点;第五专题,身边的经济学;第六专题,资本主义的前世今生;第七专题,警惕滑入坏的市场经济;第八专题,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解读;第九专题,人的发展:哲学求索的最高境界。希望能在专题教学中传达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层透视、解释和理想性引导,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由接受现成结论的过程变成为智慧激发的过程而引发学生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精神,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生动、丰富而又深刻的理论魅力,通过传承哲学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以此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深厚感、现实感和逻辑感。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手段服从内容,并不是说手段不重要,手段可有可无,手段运用得好,可以更好的实现内容。调查显示,单一的讲授形式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更喜欢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而多媒体教学手段正以其图文并茂、声像结合、动静相宜的势头政治论文,冲击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带来的便利,恰当地运用视频资料提升理论课的生动形象性和感染力。灵活多样的教学法可以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缩短师生间的思想距离,激活课堂的沉闷气氛,营造出人人参与、活泼热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但是,必须要切记内容决定形式,教学手段的运用是由教学内容决定的,切忌把“满堂灌”变成“满堂放”,把多媒体变成“单媒体”,把教师变成幻灯片放映员、电脑操作员,或图片、音像资料解说员。[10]一言以蔽之,手段服从内容,不可本末倒置。

[注释]

[1] 乌申斯基.人民教育的对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98~100页,人民出版社1995。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84页。

[4] 孙正聿《关于哲学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哲学研究,2000年第6期。49。

[5] 毛泽东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 131页。

[6] 巴甫洛夫 《巴甫洛夫选集》科学出版社1955年11月1版126页。

[7]黄楠森. 《更完整严密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J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6).

[8]唐宋.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为何又爱又怵?[N].人民日报,2005-03-07(4).

[9]那非丁.来自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第一线的启示[J].《求是》,2005年24期

[10]郭凤志,张澍军.《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内容针对性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年第9期(总第45期)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中美在朝核问题上立场的异同_中国
下一篇论文:现代社会中的灵性和灵性资本_魂商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政治论文
最新政治论文
读者推荐的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