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政治论文

现代社会中的灵性和灵性资本_魂商

时间:2012-08-30  作者:佚名

论文导读::宗教资本”、“灵性资本”等概念越来越被人熟知。灵性资本。魂商。无论是新兴灵性信仰运动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灵性,灵性资本,魂商,灵性信仰
 

随着宗教市场理论的发展,“宗教资本”、“灵性资本”等概念越来越被人熟知。国外的相关论述较多,国内的研究也正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的发展固然令人欣喜,但在不断应用这些概念的时候却存在着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由概念本身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应用上的混乱。就这两个概念本身来说,其应用混乱的原因一方面是概念本身即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现代语境下的“宗教”与“灵性”这两个范畴之间关系的不确定性。理论应用时的理所应当,更容易让人忽略概念本身的涵义,本文试图梳理现代社会中灵性与宗教的关系,在对这两个基本范畴有一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进而讨论关于灵性资本理论的不同主张以及灵性资本与宗教资本的关系,并通过新近出现的两个较新的理论视角来讨论灵性以及灵性资本在现代社会中相关的发展。意欲通过这种较为基础性的思考,尽力达到相关理论研究前的自明。

一、灵性与宗教关系的探讨

一直以来,“灵性”这一概念被理所应当地应用于对宗教的理解和研究中。学界对“灵性”的界定多种多样,而且对它的理解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近些年来,无论是新兴灵性信仰运动的发展魂商,还是各种与灵性相关的概念的提出,如“灵性资本(spiritual capital)”、“魂商(spiritual intelligence)”等,都促使我们重新去看待、界定现代社会中的“灵性”。灵性与宗教是不同的概念,但是在内在含义以及涉及到的范围方面,二者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很多研究著作中,这两个概念甚至可以互为替用,在这种意义上,人们更关注的是二者的关联性。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宗教本身也在发生着变化,而且,灵性似乎正在以一种强劲的势头脱离宗教,意欲占据一个独立的领域。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兴起的新宗教运动以后,东方宗教中的某些“灵性”资源(如瑜伽、风水、太极、冥想等)重新被挖掘出来并引入到西方世界,各种“灵性”主张出现在新兴宗教运动之中,成为新宗教标榜自我的一种手段。而且,近些年西方理论界的“灵性革命宣言(The Spiritual Revolution Claim)”以及“宗教转换假设(The Religious Transformation Hypothesis)”等理论的提出,更使得“灵性”的地位和作用凸现出来。很多西方国家还有台湾等地,书店里都有专门的“灵性”或“心灵类”书架,而且亦有“新纪元丛书”、“心灵丛书”或“灵性丛书”的书籍出版。大陆地区近几年来也出现了一批“灵性”类书籍,有的甚至成为畅销书并拥有大批的读者核心期刊

尽管灵性与宗教处于一种十分暧昧的关系当中,但是随着新兴宗教运动的发展,“灵性”的话语权似乎越来越大。而且,近些年来还有学者提出了“灵性革命宣言”[①],认为制度性的宗教正走向式微,而灵性力量则正逐渐增强。“宗教转换假设”[②]也强调,在现代社会中,个体化的灵性和宗教实践更为吸引人。那么,这种试图与宗教划开界限却又不能完全绕开宗教的“灵性”到底是什么?它与宗教还有着怎样的关系?

概观学者对灵性的解释,大部分都是从一种非封闭性的角度去定义灵性。尽管人们都试图去给灵性找一个比较清楚的解释,但最后还是达成了这样的意见:灵性概念如同宗教概念一样的复杂,在不同的文化或群体中会有不同的涵义。灵性常被看作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体现的是与世俗社会相对应的一种超验性或是精神现象,是与超验或神圣相联系的个体和经验层面。Roof认为灵性包含了四个主题:⑴一种包含价值和终极意义或者超我目的的资源魂商,它包含一种神秘感和超越自身的感觉;⑵一种理解的方式;⑶内在意识;⑷个体整合。[③]这些主题既包含在宗教信仰之中,同样也存在于非宗教性信仰和无神论之中,人类对于意义的追求显然具有普遍性。也正因如此,才会有诸多学者试图从更为宽泛的意义上来理解灵性,而非将其定位于宗教研究领域。

Jeremy Carrette 和Richard King 认为灵性概念具有模糊性,特别是在现代这个消费社会中,它甚至可以表达你想去表达的任何东西。因此,要想去探讨“灵性”的意思,更为重要的方法是去理解它的“应用(use)”而非“含义(meaning)”。[④]实际上,在灵性概念被广泛使用却又定义含糊的现实状况下,从应用的角度去发掘灵性所表达的内容不失为一种可取的做法。

综观灵性与宗教的关系基本可以归纳为三种形式:一,宗教是比灵性更大的范畴;二,灵性比宗教更为宽泛;三,二者是并列的,它们是人们追求超越性或神圣性的两种不同路径。不管是哪种关系,其前提都是建立在对“宗教”与“灵性”这两个概念有着明确的界定的基础上的。因此,不能在没有对二者进行界定的情况下就对宗教与灵性的关系断然下结论。现代越来越多学者较为认同的看法则是:将宗教与灵性视为彼此区别却又有重叠的两个概念。宗教与灵性之间具有的天然联系也不会因为概念上的区分而被割断。多元社会的发展促成了信仰表达的多样性,消费社会的膨胀无疑也是宗教市场热闹非凡的背后推手,现代宗教研究中的各种新名词,如“兼职宗教”、“小超越”、“灵性治疗”等,也都是林林总总社会现象的衍生物。热闹的宗教市场,多元的理论世界,纷繁的现实社会,这些都使得原本难以界定的宗教变得更加复杂。因此,对于灵性和宗教关系的分场景理解,既是对理论发展的梳理,也是一种自我提醒。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变换,彼时彼处的宗教已不再仅仅是教科书或一般理解上的那种宗教,灵性亦跳出了宗教的圈子而努力实现自己独立的身份。不仅是它们本身在变化,同时外在的理解者也在赋予其更多的内涵。

二、灵性资本

在宗教社会学研究中,“宗教资本”这一概念并不陌生,在《信仰的法则》一书中就有关于宗教资本的论述。国外很多学者在探讨宗教与经济、社区等问题方面都引入了这一概念,可以说都受到了宗教市场论的影响魂商,同时也推动了这一理论的发展。与此相伴,“灵性资本”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多,而且在国内的很多研究上也频频出现这一个概念。不仅在宗教研究中,而且在新近的一些经济类和励志类等书籍中,灵性以及灵性资本也出现在其中,并成为商家吸引读者眼球的一种宣传介词。那么,灵性资本到底是什么?它和宗教资本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灵性资本概念的提出,一方面基于宗教学理论和社会科学不同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看作是资本理论自身的一种前进。正是因为社会科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才使得宗教研究能够进入到更大的视域之中,而资本理论自身的扩展,也使得其内涵超越原初界定而拥有了更丰富的内容。在灵性资本概念出现之前,资本概念的发展就已经超出了经济领域,从早期的物质资本也逐渐发展出关系资本、人力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以及宗教资本等资本形态。

简单来说,灵性资本是一种人们可以利用并会因此而获得某种收益的资源,因为拥有了这种“灵性”资源,获得了某种收益,进而实现了这种灵性资源的“资本”增殖。以这种灵性资源的来源划分,一种是从宗教角度来说的,另一种则并不完全是基于宗教视角,或者与宗教无关。

首先是基于宗教视角的理解。

Metanexus学院灵性资本研究项目的定义是,“灵性和宗教实践、信仰、网络及制度的效果,对个体、团体和社会具有一个可度量的影响”核心期刊。[⑤] 也有学者(如DavidVoas[⑥])认为,灵性资本是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中涉及到组织性的宗教、全部的灵性、神秘主义或非自然主义信仰的那些方面的内容。

关于灵性资本与其他资本形式、特别是宗教资本的关系,Metanexus学院的观点是:灵性资本是涉及到宗教或灵性方面的社会资本,一定意义上,灵性资本或可看作是社会资本的子集。Iannaccone和Klick 认为灵性资本是一个灵活并且相对干净(clean)的概念,它可被看作是宗教资本的超集(superset)以及人力、社会和文化资本的子集。[⑦]尽管他们也承认宗教性和灵性之间存有区别,但要将二者完全区分开来又是不可能的,而且在具体的阐述中,作者实际上也将宗教资本和灵性资本混用,或者说,基本将二者等同起来使用。Finke在其一篇关于灵性资本的论文中魂商,除了题目出现了“灵性资本”的字样,在文中的论述均采用“宗教资本”的说法[⑧],可见他将二者视为可替换概念,同时更倾向于使用“宗教资本”这一用法。

国内学者张志鹏的理解是:“为了获得精神和物质上的持续收益,个体从宗教和其它信仰中接受的有关人生意义、目的、使命和价值观的认知”,他认为只要“懂得了人生的目的、了解人生的机遇、有集体感、有很强的家庭观和劳动观、有自信心等等都是拥有灵性资源的表现。”[⑨]张清津将灵性资本(精神资本)定义为:“因个人拥有某种信仰或参加精神性的或宗教性的活动而对其本人产生的效应”[⑩],而灵性资本在组织和社会层面的体现,则可视为个人资本的外部性。

另一种是非宗教视角的理解。

丹娜·左哈尔(Danah Zohar)与艾恩·马歇尔(Ian Marshall)他们认为灵性与“意义、价值以及根本目的”相关,灵性资本则是能够被个体或文化所使用的灵性知识和技能的数量,是一种人们可以用以生存的财富。与很多学者的看法不同,左哈尔认为灵性资本比社会资本的应用更为宽泛,灵性资本使得我们重新思考人生的真正意义,而且会提出我们如何为自己建构更为广阔和充实的生命的问题。

近些年来出版的一批成功励志书中,灵性资本也被应用其中。在《心灵货币》一书中,厄尼斯·朱(ErnestD.Chu)将人的灵性资产看作是一种心灵货币,这种货币可以用来任意交换人们想得到的东西,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种灵性资产包括直觉与指引、创造力、积极人格特质、后天习得的技能与知识,而将这些灵性资产加以投资时,它们就成了灵性资本。作者用一个公式来表示灵性资产的投资原则:灵性资本=(专注力+意念+灵性资产)。[11]灵性资本不仅使得拥有者能够获取灵性上的回报,而且还可以创造财富。可以看出,这样的灵性资本更强调原理上的普遍性以及践行过程中的个体性。除此之外,精神资本、心灵资本等概念也被用来表达类似的主张,一方面是概念翻译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意图与传统上包含有宗教意味的“灵性”概念区别开来。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主导理性服从——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三原则
下一篇论文:产业经济学视野下的农村文化建设_意义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政治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政治论文
读者推荐的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