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岗位实习主导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时间:2011-06-17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岗位实习主导型实践教学模式分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建设存在的问题。创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已迫在眉睫。
论文关键词:岗位实习,实践教学,模式
 

自1998年教育部批准设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来,作为实践性较强的新办专业,许多高校在人才培养规格、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的同时,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也在不断创新。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体系设置差异大、难度大

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办学方向不统一,各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面基本上“各自为政”,差异性大,水平参差不齐。如专业性较强高校如财经类、教育类、外语类、农业类等学校设置体现学校优势和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特色鲜明;综合类院校的实践教学差异性则更为明显,乱挂靠的现象多,随意性大,甚至有的高校在教学体系设置方面套用其他不相关的专业。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开展实践教学部门理应是非营利性的公共部门。但是,由于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滞后,这类公共部门数量少、封闭性强,不易与高校合作,所以开展实践教学的难度较大,也容易流于形式。

(二)教学师资力量不足

师资力量不足一直是困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缺少专业性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由于学科建设的历史原因,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大多是从政治学、管理学等学科转化而来教育教学论文,自身的实践能力不足,缺少一线公共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其次,由于学校和教师重视不够,加上培训[1]和实践锻炼的渠道较少等原因,现有实践教学的师资建设滞后。

(三)实践教学投入不足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新兴专业,办学资源匮乏。据调查,多数高校该专业都不是学校的重点建设学科,所以对该专业实践的投入普遍不足[1]。这些导致实践教学所需的硬软件条件不足,在实验室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师资培训等方面捉襟见肘,许多教学计划设计和安排大打折扣,质量难以保证。

(四)实践教体系设置不合理、管理不规范

许多高校对实践教学重要性认识不够,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部分高校在教学计划中没有科学安排实践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的时间和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明显偏少,这是目前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中国论文网[2]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也较为狭窄,许多高校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仅包括认识实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环节, 缺少实验教学、定期规范的专业实习等作为支撑。

实践教学涉及到实习基地、学校、学生和教师等主体间的互动,需要配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实施以保证效果。许多高校在教学组织管理方面实施不规范不到位,重实践教学安排设计,轻过程管理,重文档管理,轻教学质量,缺考评和激励,实施效果无人过问。因此,从培养目标出发,结合实际,创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已迫在眉睫。

二、岗位实习主导型实践教学模式分析

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办于2005年,主要是培养社区管理方向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根据学科建设规划,在强化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提出并实施岗位实习主导型实践教学模式,收效明显。

(一)岗位实习主导型实践教学体系构成分析

岗位实习主导型实践教学体系是包括实习教学、实验教学、社会实践三大环节的综合体系,这与我校提出的“宽口径、厚基础,多元发展型”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是今后实践教学体系发展的方向。

在实习教学环节中以岗位实习为主体。我们把岗位实习设为专业必修课,在四学年中共安排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六次不同教学摘要包括大学计算机信息基础、计算机语言和信息管理系统课程的课内试验,电子政务、公务员管理软件等为主的专业实验课程和社区管理服务的模拟实验。课内试验和专业实验课程在校内实验室完成,模拟实验可以在各实习基地提供的实训场地完成。

 

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一览表

实习教学

实验教学

社会实践

认识实习

岗位

实习

毕业实习

课内实验

专业实验课程

模拟实验

暑期(课外)社会实践

社会调查

学生科研创新训练

                 

社会实践环节主要利用是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活动空间,建立暑期(课外)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学生科研创新训练三项内容相结合的综合性开放实习教学体系教育教学论文,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或课外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或科研创新训练,并提交调查研究成果。

岗位实习主导型实践教学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一方面,将实践环节作为必修课程开出,建立教学管理制度,实行集中实习、集中实验,强化管理保证效果;另一方面,四年的实践教学学时数可设计为35周左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总学时比约1.6:1,大大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时间,保证教学的严肃性和完整性。

2.岗位实习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岗位实习课程学时占实践教学总学时数的一半以上,社会实践和一些专业实验可以依托岗位实习的所在的实习基地进行,特别是在经费投入和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实现人才的共同培养,既节约成本,又容易形成实践教学不同环节的“合力”,增强实践教学的效果。

3.有助于实现学校和社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一方面社区既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潜在的就业部门,又是实习基地,学校则通过学生挂职锻炼、校内外教师联合培养的形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社区可以借鉴高校人才优势、知识优势和理论研究成果,实现社区管理和服务的创新发展。

(二)岗位实习教学课程的设计及实践

1.实习形式:设立岗位—社区居委会主任助理。在学校和地方政府签约共建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聘请社区居委会主任担任岗位实习的校外指导老师,校内带队老师由专业教师担当;实习基地聘请学生担任社区居委会主任助理,定岗定责,学生在社区居委会进行专业岗位实习,按岗位职责的要求工作,严格考核。

2.实习流程:

(1)以学分制为基础,将岗位实习作为实习课程纳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学生在每学期的最后3周将在社区完成岗位实习任务,学分3分,持续6个学期,主要项目有专业岗位实习Ⅰ—专业岗位实习Ⅵ。

(2)每学期的岗位实习规定不同的实习内容,如社区民政工作、社区法律问题等,学生在实习结束后需根据本次实习内容完成实习报告一篇。

(3)校外指导老师在每次实习结束后,召开实习总结大会教育教学论文,根据出勤状况、表现和成绩对每位学生打分,做出评价;校内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实习报告的质量,并做出评价。学生最后的课程成绩由出勤、实习表现和实习报告三部分按3:3:4的比例获得。

(4)学校和实习基地定期评选出实习期间表现优异的学生,并进行嘉奖。

三、完善岗位实习主导型实践教学模式的路径选择

从岗位实习主导型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状况来看,还存在诸多因素制约其效应的发挥,探索新的路径势在必行。

首先,积极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要多方筹集资金在软件更新、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加强实验室建设。实验室要按相关课程群进行建设,使实验室具备承担多门课程的功能并且全天候开放,满足教育教学和科研的需要。二是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一方面,实习基地建设应坚持学校统一部署规划、统一配置力量、统一指导督促,并由主管教学院长负责,重点围绕学分制、以服务师生为根本的开放管理、创新教学组织形式等多方面开展实习,为创新人才培养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中国论文网。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加强与政府部门、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的联系,通过聘请顾问、兼职教师等方式,以双赢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有效的程序和监督机制拓展实习基地功能,建立稳定的定期沟通机制[3]

其次,加强实践教学课程的规范化管理。为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根据自身实际状况,建立制定专门的实践教学管理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定岗定责。二是要严格过程管理,切实有效地提高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过程管理必须严格实行规范性原则。实践教学过程管理涉及指导教师、学生、专业系部、教学管理部门等方面均需设计合理、分工负责、明确职责。教学过程坚持指导教师负责制,在学生实习期间,组织人员不定期进行指导、检查,保证专业实习、实习有场所,有人指导,有人监督,保证不走过程,不搞形式[4]。三是做好实践教学的考核与反馈。实践教学的考核必须严格遵照考核制度执行,在实践教学点单位签署意见的基础上,由指导教师书写评语并提出建议成绩,交所在系部;系部给出成绩意见教育教学论文,交教学管理部门;教学分管领导主持实践教学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评定成绩并汇总实习单位反馈意见,在此基础上奖优罚劣。

再次,加大“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针对多数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实践能力不足、实践经验少的状况,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是高校应该加大经费投入,鼓励教师参加专业培训班、学术研讨会,向名牌高校输送国内访问学者,定期派专业教师在公共事业部门挂职锻炼、参加管理实践活动、担任顾问,提高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5]。二是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任学识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经验丰富的专家、政府官员和一线的公共管理工作者为兼职教师,将他们请进课堂,参与实践教学管理,让他们将自己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三是通过产学研结合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高校要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地方社会管理课题研究,积极申报课题,参与产学研成果转化的实践过程,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并从制度上、政策上向进行“产学研”活动的“双师型”教师倾斜。


参考文献:
[1][5]崔长勇.完善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途径.[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64-165
[2]王丽霞.“全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研讨会综述.[J].中国行政管理,2008(3):126-127
[3]宋琪,方永恒.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4):143
[4]卢粉艳.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4):80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浅谈初中历史课的教学导入_教育教学论文
下一篇论文:关于《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探讨_项目教学法
教学论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班主任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相关教育教学论文
最新教育教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教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