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和古琴艺术等都是备受关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汉语方言也不例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无形文化部负责人指出“维持尽可能多的语言如同维护生物多样性是同样的道理,我们需要语言上和文化上的多样性,否则,整个世界就会单一化,所有的人都说一种语言,举止行为如出一辙,这样,我们就会丢失掉祖先传下的文化遗产。”
(二)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
我国作为方言众多的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是完全必要的,但同时必须保护地方方言。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且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其实,方言和普通话关系相当密切,甚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首先,古代的许多通用词语依然保留在现代方言里。其次,在汉语发展史上,有很多方言词语被通用语所吸收的例子。如:把脉、买单。换言之,方言和普通话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古代的通用语很多保留在当代方言中,古代的方言很多成为当代的普通话;当代的某些方言词语,经过一段时间会演变为普通话,例如北京的“打呼噜、撮饭、大腕儿、猫腻儿”等,上海的“煞有介事、瘪三、盖浇饭”等,很多类似的方言会慢慢演变成普通话,或已经被普遍使用。
汉语方言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变体,为各自地域的居民服务,是地域文化的载体,记录、保存、传播地域优秀文化它在普通话之下,受普通话的影响,又吸收普通话成分增强自己的活力,同时又丰富普通话,可以为普通话起一定的补充作用。比如方言可以为不会讲普通话的老年人和偏远地区群众的沟通服务,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增进亲情乡情的作用,在艺术领域中起着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
结论
根据上文的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汉语方言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普通话的重要营养来源。方言中还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底蕴,有着特殊的艺术价值。
总而言之,方言是语言的活化石,是文化的奇葩。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取其他国家保护方言失败的教训,采取多种有效的措施抢救和保存方言,以做好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和维持世界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朱建颂:《方言与文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1日.
[2]吕静:“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伊犁教育学院学报第18卷第4期,2005年12月.
[3]毛海涛:“防止历史文化内涵缺失——尽快制定保护汉语方言政策”,人民政协报,2004 年8月30日.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