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9月世界各国宗教领袖在美国芝加哥开会通过了《全球伦理宣言》,就人类最基本的共同道德价值观和伦理标准第一次达成了共识。这个宣言所谈及的伦理已经远远不是宗教伦理了,而是人类共同的道德伦理。这个“全球伦理”的概念基于一种思想:“即全世界是一个人类的大家庭,以共同的道德价值和伦理标准行事。所有的宗教和信念系统都承认人类共存的最基本的原则:(1)你希望怎样被人对待,那你就怎样对待别人;(2)每一个人都必须被人道地对待;(3)不能杀;(4)不能偷;(5)不能说谎;(6)在性方面不能不道德。”(秦行音《道德教育的新思想和实践“正规教育中共同价值观教育”国际研讨会报告》,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与决策》2006年第二期。)
语文教学要带领学生阅读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作家的文学作品,就应该正确认识宗教与伦理道德的关系,了解所有包括基督教在内的一切宗教和信念系统都承认人类共存的最基本的原则,这样才能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目标。
3.基督教与艺术:宗教与艺术,从起源时就紧密联系在一起。今天看来属于艺术活动的歌舞、绘画、雕塑、建筑等,在人类初始时期,却主要是一种原始宗教活动或者武术活动。先民对原始宗教和巫术的信仰和崇拜,是原始艺术产生发展的直接原因。“原始宗教观念需要用崇拜的方式(例如尸体的有规则摆放和放进死者的生前用品)进行表现,而为着宗教崇拜的实用需要所制作的‘作品’却同时又成了有创造性的艺术品。宗教观念通过含有艺术创作在其中的崇拜仪式去反映;而单纯作为审美而存在的艺术品在当时还不能存在。”“宗教在人类历史上,曾长时间地占据过思想领域里的统治地位,因而艺术的创作世界观、指导思想、创作契机和艺术内容就不能不受到宗教的巨大影响。同时,宗教作为凌驾一切之上的意识形态,它的普及和发展,也必须靠艺术这种最直接、最动人、最吸引人心的世俗形式。”(雷镇闾《宗教与艺术观览》,《中国宗教》1995年第2期,转引自国家宗教事务局网站。)因此,语文教学要达到“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目标,也必须正确处理宗教与艺术的关系。
从中国现当代作家创作来看,也受到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学在给中国作家带来人文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感伤主义、忏悔意识、神秘象征的同时,也给中国作家们带来了基督教意识。这种宗教影响与其说是一种宗教教义的渗透,不如说是一种感染。鲁迅早在他从事文艺之初就认识到:宗教与文化统一于人类文明之中,均与社会进步不可分。鲁迅曾经说过:“马太福音是好书,很应该看。”(《鲁迅全集》第八卷,第89页。)“冰心作品中的“爱”的主题,明显来自作者对基督教的博爱精神的深刻体认。“郁达夫作品中无休止的忏悔意念,曹禺作品中摆不脱的原罪倾向,巴金作品中醇厚执着的人道主义责任感,老舍作品中无处不在的平民意识,以及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等等,这些蕴涵着基督教文化精神的艺术思考,无疑使中国现代文学在思想内涵方面具有了某种新的文化特质。”(刘勇《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结》)
另外,还必须处理好基督教与迷信的关系,了解认识宗教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迷信。
迷信指人们对人或事物的盲目信仰或崇拜,迷信活动有如卜筮、相术、风水、算命、拆字、召魂、圆梦等。宗教信仰与迷信的确有共同之处,它们都相信和崇拜神灵或超自然力量。但是迷信不属于宗教范畴。宗教是信仰,而迷信不是。宗教有相应的宗教理论、教义教规,有严格的宗教仪式,有相对固定的宗教活动场所,有严密宗教组织和宗教制度,而迷信则没有。宗教依有法成立的社会组织,依法进行管理,开展规范的宗教活动。在国家法律范围内,宗教组织正常的宗教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都受到保护。而迷信只是少数迷信职业者图财害命的骗术,某些迷信组织更是藏污纳垢,残害群众,甚至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场所。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