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常抽象隐喻为容器,容器有内、外之分,有开、闭之分,容器包含内容。
隐喻是以人的基本经验为基础(Ungerer&Schmid1996:126)。作为一种隐喻范畴,人体词隐喻化的基础也是人对自身感知的基本经验。由此,借助于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表达抽象的概念,便形成了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隐喻认知方式和隐喻语言(包括人体隐喻化语言)(赵艳芳,2001:50)。例如,人类首先认识自己的器官“头”“head”,然后即用来指代其他物体的类似部位,如“山头”“headofthemountain”,进而用来指代抽象的东西,如“国家元首”“headofthegovernment”。
根据意象图式模型,空间和实体的隐喻框架模型,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根据FauconnierandTurner的概念整合理论,“心”的空间和实体的隐喻框架,如图3所示:
图3
根据图4所示,空间的三维属性和实体的属性为InputI,“心”的心理空间为InputI,圆圈内的点代表各元素,元素之间的联系用线来表示。在输入空间I和I的对应元素之间存在着部分映射关系。这两个输入空间元素之间的映射关系用实线来表示。图中第三个空间为合成空间,两个输入空间的元素与合成空间中元素之间的映射关系用虚线来表示。合成空间中的层创结构是用矩形来表示的。
在图4中,根据意象图式模型和隐喻模型,空间的三维属性如高、宽、长(代表输入空间中的加粗黑点)和实体属性如大小、轻重、软硬等(代表输入空间中的加粗黑点)映射到“心”的心理空间上,在通过概念合成理论映射到“心”的空间,使“心”具有了三维空间和实体的属性,从而达到了“心”的隐喻意义的建构。在如,“心如止水”这个词语中就借用了“心”和“水”这两个源域的概念合成表达心境平静,毫无杂念。在这个词语中,“水”是域源即InputI,“心”为目标域即InputI,“水”的平静,静谧的特征(代表输入空间中的加粗黑点)映射到“心”的心理空间上,在通过概念整合理论就有了“心如止水”等词语。所构成的隐喻框架,如图4所示:
图4
理想化认知模式在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有关特征传递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两个输入空间(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存在相似的结构与组织,“心”与“水”均为实体,都具有实体属性如静止,完整,实质等。人的心脏和水都可视为一个容器,它们本身包含静态,实体物质,完整等属性,这是一个容器图式。外界的物质,如嘈杂,石头等企图侵入“心”或“水”,人的机体组织与水的属性都会阻止它们的入侵,这是一种反作用力图式。心脏是人体组织的一部分,但在“心如止水”形容人本是处于一个平静、毫无杂念的状态,在这里用“水”平静属性(域源)映射到“心”(目标域),体现“心如止水”词语的表达。这是部分-整体图式。在如:“心里憋得慌”,在此“心”被当做一个容器,而且这个容器有限,里面的内容过满,有可能溢出来。这也是容器图式。
4.英汉“心”隐喻的对比分析
上文对“心”隐喻化词语的意义建构和内在的认知机制进行了分析,在此的另一个问题是,“心”隐喻化词语的意义建构和内在认知机制的分析能适用在英汉语中关于“心“的隐喻分析吗?本文引用34个关于“心”隐喻化例句,汉语部分来源于《四世同堂》,《老舍作品集》,《延河儿女》,《老牛破车》;英语语料部分来源于《美女与怪兽》BeautyandTheBeast,《小王子》ALittlePrincess,《欧兹·锡人》TheTinWoodmanofOz。
由于英汉语拥有相同或相似的ICM,以及在生理上和文化上都有着极大的共性的物质基础上的共同的生理机制和相似的生活实践,使得英汉语对“心”的隐喻意义有了一些共性,并且促进了对英汉语“心”的隐喻意义构建和内在认知机制的研究。由于空间隐喻(spatialmetaphor)在所有隐喻中对人类的概念形成与表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多数抽象概念是通过空间隐喻得以理解与表达的(蓝纯,1999:8)。人类对物质的经验为抽象概念的表达提供基础,人们将抽象的和模糊的思想、情感、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作为具体的有形的实体。在此笔者以理想化认知模式和概念整合理论,以空间隐喻和实体隐喻为视点阐释容器的立体空间映射到“心”上的英汉词语的建构和内在的认知机制。根据概念隐喻和意象图式,把心的词语划分为空间隐喻和实体隐喻研究,下面两部分结合ICM和概念合成理论视点研究英汉“心”的隐喻对比分析。
4.1“心”的空间隐喻分析
Lakoff(1987:68-76)在其“理想化认知模式”(IdealizedCognitiveModels)中提出,人类往往通过结构来组织知识和表征现实;每一种理想化认知模式都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化整体,即一种完形,而且每一种理想化认知模式都能建构一个心理空间。英汉语“心”的空间隐喻是结构化的,并以此来组织知识,表达关于“心”隐喻词语的各种抽象概念。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