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受教育年限、社会保障覆盖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城镇失业率以及社会安全指数等作为民生改善的主要指标体系。
4.基础设施目标
基础条件的改善,使我省能较好和较快地使潜在的后发优势转变成现实的后发优势,而这些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大部分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完全依靠市场的力量是无法解决的,必须以政府为主导。而基础条件方面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最主要的瓶颈因素是交通和水利,因此,我们要从城乡道路交通的改善、城乡公用设施的投入等方面来确保基础设施目标。要把人均道路面积,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以及农村公用设施建设状况等作为落实基础设施的建设目标体系。
5.生态文化目标
生态文明的建设要依赖于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公民。只有每一个公民都具有了生态环保的意识,并把这种意识自觉地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和行为,生态文明建设才真正落到实处。这就必须进行生态文化建设,培养每个公民的生态文化教养,使其具有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和消费观念。因此,要把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普及率、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以及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作为促进公民生态素养的主要指标体系。
6.廉洁高效目标
政府生态责任的理论依据建构在公共服务理论之上,政府只有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公共服务,才利于政府生态责任的落实和贯彻,才利于持续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因此,政府要从政府服务、依法行政、执法公正、公民满意度等方面来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政府公务人员廉洁程度。要把行政服务效率、政府廉洁指数以及公民满意度作为提升政府廉洁高效的指标核算体系。
因此,政府生态责任目标的确定是前提,相应的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对具体目标的分解和细化,但在具体目标的贯彻过程中政府所应把握的原则是政府的行政尺度和行政能力的体现。
(二)政府生态责任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政府在落实和推动生态责任过程中,首先就要坚持科学性原则,遵循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具体到贵州省,我们的发展不应跟踪和简单模仿发达地区的老路,而应在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之间开辟一条“绿色通道”,绿色工业化、绿色城市化、信息化、知识化和生态化协调发展,必须在这两种文明形态的发展目标体系中做主次、轻重、缓急或先后的选择,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和真正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全面发展。
2.幸福性原则
政府在落实和推行生态责任的过程中,要以公民的幸福程度作为衡量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准。对于贵州来说,无论是加快现代化进程,还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公民共享发展的成果,努力提高公民的幸福程度。一方面我们要努力提高人均GDP水平,另一方面,不能片面地追求人均GDP这一类经济指标,更不能把人均GDP能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作为衡量是否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标准。我们要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解决民生问题上,用在为公民创造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上,使公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幸福。
3.差异性原则
政府在落实和推进生态责任过程中,要以差异性作为我们开展工作的一个主要指导原则。贵州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高原山地居多,人均可耕地0.67亩。全省地貌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出露)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异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面对特色各异的地形和地貌特点,我们在推行各级政府的生态责任中必须贯彻差异性原则才更切合实际。
4.务实性原则
政府在落实和推进生态责任过程中,要以务实性作为我们开展工作的一个主要指导原则。贵州是全国农村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2008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780元,只相当于全国的58.3%;按新的贫困标准计算,农村还有604万贫困人口,占全省农村人口的18.4%,占全国同类人口的七分之一。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但比全国平均水平晚了8年左右,是最后一个跨过1000美元的省份。因而,在推进生态文明的构建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务实性原则,加快发展步伐。
5.协调性原则
政府在落实和推进生态责任过程中,要以协调性作为我们开展工作的一个主要指导原则。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在于协调发展,一方面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经济发展要尽量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等自然成本,走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之路,改变经济核算方式,加大对生态环境的反哺力度,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外;另一方面就是要协调好与中央、各省、区、市以及省内各地、州、市、县的关系,生态文明构建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动态建设过程,贵州作为一个财政弱省要改变发展的制约和瓶颈,必须要有稳定充足的投入,除要积极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而外,还要努力争取发达省、区、市的支持,尤其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域的支持,同时也要协调好省内各区域间的相互关系,才利于生态责任的落实和推进。 3/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