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知义而后解句,这是循序渐进地理解诗意的步骤,也是辨析古诗常用字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先认识了古诗中的文字,才能更好更准确地理解诗意。
2.准确疏言,提高古诗阅读效率
一字之训,往往关涉一篇诗文的全句乃至全文,所以古人有“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 [9] 之叹。对古书中的词语做出正确的注释,自然是理解古诗中至关重要的工作。比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题目中的“之”字,是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写作 ,“之”由“止”和“一”两部分组成,“止”为表示向外迈出的脚的符号,“一”为表示出发的地方的“一”字,合在一起表示从这个地方去别的地方,[21] 这与现代词语的解释存在着很大的区别。现代词语中“之”往往用做代词、结构助词,在古诗中,“之”是一个实词,表示“去、前往”的意思。在进一步学习古诗之前,先对题目有个正确的理解,可以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以古文字的形式出示,学生也就能更好的理解“之”之所以表示“去,前往”的意思。而如果不弄清“之”在古诗中的意义,那么对题目的理解都出现错误,又怎么更好能地理解整首诗的意思呢?由此可见正确理解古诗字词的意思,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3.理清多义关系,提高古诗阅读效率
从古诗常用字的音义辨析中,可以看出字的同形不同音是造成一词多义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如“长”字既是长短的长(chán),又为生长的长(zhǎn)。当然,也有一些汉字同形同音却不同义,如“花”既是花朵的花,又是花钱的花。[10]比如“深”是形声字,氵为形,A为声(“A”的本义是持火把进洞穴探寻之意)。本义是汀江的一条支流,今名潇水。[11]由于汀江的水很深,后来“深”基本上不用其本义,更多用的是它的引申义“水深”,其他意思也是由这个引申义进一步引申出来的。“深”在古诗中的应用频率很高,且往往对诗意的理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1)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的“深”,指的是桃花潭的水深程度,就是水深的意思。(2)杜甫《江畔独步寻花》“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中的“深”,指的是桃花的颜色很浓。(3)贾岛《寻隐者不遇》“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中的“深”,和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中的“深”, 都指的是从上到下或由外到内的距离很大。
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古诗中表示不同的意思,对于年纪尚小的小学生来说,让他们机械地记住这些多义词,相对而言是比较困难的。而这种现象又是普遍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古诗教学过程中,向小学生说明词义之间的演变关系,减轻小学生的记忆负担,避免记忆混乱。
由此可见,许多语文工作者都在寻找提高古诗教学效率的方法,从辨析古诗常用字上入手的却是少之又少。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在教学古诗时,强调对字义的辨析,追溯字源,有利于小学生理解古诗内容,也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同时,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汉字,激发小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乐趣,又可以极大地提高小学生的识字效率。做到了识字知义,由字到句,再运用到整首诗中,就能使小学生在掌握好基础之后,加深对古诗的理解,从而提高古诗的阅读教学效率;另外,还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学习多义词。总之,在古诗教学中,认真辨析古诗常用字的形音义关系,对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是有很大作用的。
参考文献
[1]《学生必读中国传统文化》编写组.论语《季氏·十三》[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会计毕业论文2004:54.
[2]《学生必读中国传统文化》编写组.论语《阳货·九》[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4:36.
[3] 刘章利.关于古诗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4(6):52-53.
[4] 崔峦,蒯福棣.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M].北京:人们教育出版社,2006:38.
[5] [6] [7] [9] [11]《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双色缩印版《古代汉语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5: 715、1093、262、1049、710.
[8]
[10] 董为光.汉语词义发展基本类型[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78-85.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