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小学教育论文

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

时间:2015-04-30  作者:--

刘正标
论文关键词: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教育环境,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渠道,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个体生命的充分自由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师生生命的整体价值,焕发课堂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学生主体活力课堂教学

“让课堂成为生命活力的主阵地”的呼号提出后,无数教师为之动容。新的数学课程教材正是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其生命价值,学生实现知识与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发展的教材,但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维度地激活课堂教学要素,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教育环境,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在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充分自由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师生生命的整体价值,焕发课堂生命的活力。

一、问:注入课堂以活力

问题是不竭的学习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数学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课堂教学就是一个“生疑”——“释疑”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最为重要最为关键的是:让学生“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也就是学生自己产生的问题,只有学生自己产生的问题,才是他们关心的问题,才是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才是他们的真正疑惑。那么怎样让步学生产生自己的问题呢?

(一)情境是“想问”的土壤

问题是从“问题情境”产生的,没有问题情境,学生就不可能带着问题来学习,他们也就没有了探索和思考的空间。更不可能有问题。因此,要让学生质疑,就应该使质疑成为学生自身需要,那么,首先要创设具有实效性的问题情境,使其不得不问。如:教学“4的乘法口诀”(北师大教材第三册),在学生通过观察“小熊请客”图后,老师说:“猜猜老师会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让大家思考”,学生表现的欲望一下被激活了。生1:用什么方法很快算出几个4的得数?;生2:怎样很快编出4的乘法口诀?

师:你们真了不起,不仅把老师想提出的问题猜中了,还把老师没想到的问题也提出来了,真了不起。这样,学生不仅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从情感上也得到了极大的鼓舞,当其在小组合作解决自己的问题——“怎样很快编出4的乘法口诀”时不仅兴趣盎然,且思维敏捷、灵活,有的从已学过的“二四得八”或“三四十二”、“四五二十”入手,按规律编出其余几句口诀,还有的用连加的方法算出统计表中的得数,再根据几个4的得数编出“4的乘法口诀”,还有的从“一四得四”入手,依次往下一句比一句的积多4,编出“4的乘法口诀”等等,场面非常热烈。一个挑战的问题情境,滋生出了学生自己的问题,正是因为是自己的问题,学生的探究、发现才那么主动,才那么“不顾一切地表现自己”,这时的课堂已成为学生发展的阵地。

(二)互动是“敢问”的乐园

“课堂教学”中蕴含着巨大的活力,“它是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共同体”的过程。①只有师生们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以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只有构造富有人文气息的课堂,才能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一是师生在相互作用中进行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和心灵的沟通,教学目标能得到创造性的实现,课堂也就会成为一个有丰富内涵的个性表演舞台。在这样的课堂,要求教师与学生必须是平等的朋友,这样的课堂师生交流较多的是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赏识与肯定,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平等与合作,师生关系由此才能构筑成一个自由对话的平台,这个“平台”就是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乐园;其次是生生互动,让思维在共振中引发。由于在生生互动中,每个学生都处于一种相对放松的心理状态,不用担心说错,特别容易激活思维,为每个学生提供了“畅所欲问”的机会。在生生互动中,各自可获得更多的思维结果和思维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

(三)诱导是“疑问”的源泉

知识是在思考中增长的,在疑问时创造和更新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精心设置“破绽”巧妙诱导,使学生有疑可质,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最佳切入点。面对低年级的学生,引导学生首先从自己在学习中不明白处入手,学会质疑,教师引导时,适当赋予一些激动性的语言及情境;如:猜猜“淘气”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谁敢说出自己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等;其次,是鼓励学生找问题,如:学习过程中多问自己“为什么这样?”,“不这样行吗?”,“还可以怎样?”等等。当学生的各种学习疑问被激发起来后,可能会象“脱僵的野马”,导致教学目标难以开展,但这时学生的注意力特别集中,教师要因势利导,通过对问题的归类取舍,让学生明白哪些问题是有价值的,引导学生批判性地思考,把握数学的实质,这样来提升质疑的品位。

(四)尊重是“爱问‘的天空

动人的旋律需用不同的音符去填写,多彩的社会需要有丰富的个性来构建。素质教育归根结底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学生个性的多样化、自主性和首创精神,甚至爱好挑战,这一切都是进行创造和革新的保证。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提问水平参差不齐,常常有超越“常规”的现象,违背“逻辑”的“悖论”,而很多时候,又往往是“错”中有“对”,“对”中有“错”的掺杂。因此,尊重学生独特的感觉、体验和理解,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追求的境界。在民主、和谐、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来设定和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①,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实现因材施教,灵活组织课堂教学,因势利导,“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例如,把过去老师包办代替分的课堂学习小组,变成由学生自由组合分组。经过实验,学生都是找和自己学习水平相当的同学结合为一组,这样,在小组交流过程中,学习成绩差一点的学生顾虑没有了,学习的信心增加了,敢于提问的勇气足了,学习兴趣也浓了。学习成绩强的学生,自发的一种竞争意识使他们在学习探讨过程中总是想超越对方,于是他们提出的问题,不管是深度还是广度也都各有千秋,一种强烈的表现欲自然转化成了学习的内驱力,使他们感到学无止境,更加主动积极地学习和探索,更是无所顾忌地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让学生在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里张扬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潜质,彰显自己与众不同的创造才华,课堂才会充盈着生命的活力,才会精彩纷呈,老师也才会享受到教学的幸福。

二、趣:带给课堂以生机

回归生命化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机盎然,妙趣横生,充满快乐与幸福的课堂。学生有了兴趣,他们在学习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就会表现出孜孜以求的精神,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以设置悬念生趣

好奇心不仅是小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也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本能,产生“自我需要”的主要因素。如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哪“多余的重复”,“不必要的辅垫”,“无效的分析和讲解”等,经过巧妙的加工,溶铸造成一个一个的“悬念”留给学生,这时,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就会象我们看文学作品或电视剧情绪最高昂时,荧屏上却出现了“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字样的心情一样,一种一定要看个究竟,弄个真相大白的热切期待感,变成强大的内驱力使他们主动地、积极地去学习。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课始:老师出示“从小爱科学”字样,要求学生从左至右反复默默地数这几个字,只要学生报出几,老师马上就能说出学生数到的是什么字,立即激起了学生的好奇,“悬念”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自我需要”的内驱力,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又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堂课,我先通过引导学生自学、讨论、动手操作等一系列活动,证实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之后,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把一个大三角形平均分成两个小三角形,每个小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由于受等分除法负迁移的影响,不加思索就说出了“是90度”,这时老师肯定地说:不对!学生却惊奇不已,由“疑问”产生“悬念”,新课后又一次引起了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冲突,由于新的矛盾需要解决,学生再次探索学习的强烈愿望油然而生,在老师引导下学生的再次学习和探索,仍然兴致勃勃,毫无倦意。像这样,在课堂教学中,能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思维特点,引起“悬念”,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经常处在发现问题和一种迫切需要的情境之中,学生再不以力学习是负担,而是一种“需要”使他们自学地、高高兴兴地探究,发现和创新。长此以往,一种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也就由此而形成,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受益无穷。

(二)以精心布疑诱趣

以富有现实性、趣味性、挑战性,且处于学生认识结构“最近发展区”的非常规性问题为素材,可创设认知冲突型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排”状态,引起认知冲突,产生认知失调,从而诱发出学生强烈的求知兴趣和欲望。

1.巧用学生定势心态布疑:如教学三角形面积一堂课,当学生通过自学初步知道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底×高÷2”就等于三角形的面积呢?学生却不加思索地回答:“因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一半,所以,底×高÷2等于三角形的面积”,接着老师出示一个较大的三角形和一个很小的平行四边行,问:三角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吗?“疑”使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的进一步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等活动热情高昂。这样巧妙的设“疑”,既突破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学习能力。

2.利用学生的可逆心态设疑:“如甲比乙高,乙就比甲矮,可是一个数加上它的一半再减去它的一半,结果并不等于原数,这是为什么呢?”等等。象这样的“疑”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精心设计的,所以,学生只要通过“跳一跳”就会摘到果子。长期这样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好习惯,还对学生养成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大有帮助,使学生在学习中变消极被动的等待为积极主动出击,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一个崭新的世界。

(三)以引导操作求趣

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必须由学生在操作实践中理解和掌握。对于小学生来说,动手操作是诱发其学习兴趣切实可行的好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操作,在验证课本中的公式、定理或某种结果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而且对于学生养成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大有帮助。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学生在自学教材后质疑:圆锥的体积真的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吗?通过引导学生分组动手操作,结果各组意见不一,学生又一次产生了疑惑,又经过再一次的操作实验、比较、分析,得出是由于“等底等高”或实验不够细心所引起的变化。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活动,既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觉,又提高了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又如,教学“角的认识”后,教师要求每个学生将自己准备好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纸片拿出来,按要求,将正方形或长方形纸片剪去一个角,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这样几种答案:(1)还有3个角;(2)还是4个角;(3)有5个角。这样,不自觉地又引起了学生思维的一种“不协调”:剪去一个角角的个数还可以比原来的角的个数多,正是这种“不协调”使学生感到惊奇和激动,感到数学知识真是奇妙无穷,正是这样的“不协调”,让学生的心中充满想象的激情,蓄积着创造的欲望,正是这样的“不协调”,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生的热爱。

三、用:赋予课堂以魅力

数学的生命力就在于能有效地解决现实世界向我们提出的各种问题——用数学,用也是“学”的归宿,“学”的价值体现。因此,教学中,不仅要诱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更要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信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现实生活是“用”的源泉

现实生活是数学知识产生和应用的不竭源泉。通过处理生活问题,引导学生投身于活动,从而应用数学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对数学本身进行探索,在此过程中,体验数学的魅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生活原型,经过自己的实践与探索上升到数学知识,也就是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亲身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例如:一位老师教学圆的周长:先让学生用滚动法及绕绳法量出圆形实物的周长,把对圆周长的测量还原到学生的生活背景中,唤起学生的经验,接着在黑板上画一个圆,问“怎么量出它的周长?”,一个巧妙的“陷阱”,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一番争论与探索后,概括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归宿。在学生会计算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让学生为学校会议室的大圆桌买一块桌布,并缝上花边,大概需要多少布?多长的花边?如果用50元的班费买,怎样用比较好?在知识的使用过程中,他们会发现买这样一块布要考虑很多因素。在这一过程中,不仅知识从生活中来又为生活所服务得到较好的体现,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真正获得鲜活的充满生命的数学知识。同时又受到优化思想的熏陶,体验到了数学对生活的价值,进一步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问题解决是“用”的根本

解决问题是一个发现、探索的过程,也是儿童亲身感受问题,寻找解题策略,实现再创造以及体验数学价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激励学生独立思考,肯定学生的不同见解,使不同的人在数学活动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如:教学《租船》(北师大教材第四册),在学生观察获得信息、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解决“9个学生坐船,每只船限坐4人,至少需要几只船?”时,有的学生通过计算:9÷4=2(只)……1(人),判断至少要3只船;还有的用猜测的方法:4×(2)=8,因为8<9,所以,至少3只船;(3)×4=12,因为12>9,所以至少3只船;对于学生的不同想法,老师都给以肯定与鼓励,并不把统一的模式强加给学生。这样,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知识,让学生的思维任意驰骋,同时也弘扬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求异创新是“用”的灵魂

数学学科,作为思维体操学科,讲究严谨的逻辑,更需要探索和创新。教师的任务是:时时做有心人,用睿智的眼光去发现、挖掘教材内容、学生学习过程中蕴涵的创新因素。再恰当的引导,适度点拨,进行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变学数学为做数学,使学习过程成为发现数学,创造数学的过程。例如:利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错误,作为创新资源。一位老师在让学生解答:“一种织布机5台2小时织布160米,某车间有20台织布机,8小时一共织布多少米?”一题,全班大多数学生的结果是:160÷5÷2×20×8=2560(米),可有一位学生的结果却是:160÷5×8×(20÷5)=1024(米),从结果看,显然是错误的,可这位老师却“慧眼识英雄”,一下发现到这种错误结果中含有的“创新”成份,于是请错题的学生大胆说出他的想法,在说的过程中,这个孩子立刻发现了自己的错处,改为:160÷2×8×(20÷5),当这位学生再次计算得到正确答案时,我想:这位学生的成功感和快乐感,对他这一生的发展都是极大的鼓舞,其他学生也因此受到启发,不再局限于“常规思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重新思考,得出了如:160÷5×20×(8÷2),160×(20÷5)×(8÷2)等不同的解法。由此可见,教师课堂上的善待、宽容加上睿智,充分“利用”错误作为引导学生创新的资源,不仅为学生开辟出一个创新的“新天地”,还激发了创新的情感,激活了创新思维。

总之,课堂上教师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和引导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以人为本,使学生在乐中求学,学中求乐,乐中求思,思中求异。只有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机,充满生命活力,充满创造力.

参考文献:
①朱永新著.享受教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②曹才翁、章建跃著.学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③彭贤智主编.学生为主——当代教育改革新思潮.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④常汝吉.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⑤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新形势下渔民子女小学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以江苏省某渔民子女小学为例-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信赖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教学论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班主任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相关小学教育论文
最新小学教育论文
读者推荐的小学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