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强化管理行为中的价值观导向。校长的管理行为对学校成员的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十分明显的导向作用。校长在学校做的每一件事都应维持核心的形式、价值和信念;有意识建构团队目标,培植协作气氛,招募、雇佣那些分享文化价值和能为文化带来新的洞察力的教师和社会人士加入学校建设;确立以尊重人、信任人、激励人、发展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人本思想,创造具有亲和力的学校人文生态环境,使师生感受到民主、平等、友善、亲情、鼓舞、感化和帮助,使学校成为让师生兴奋、留恋的地方,使教师真切地感受到做人的尊严和从教的幸福。在各种管理行为的强化作用与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下,学校成员将慢慢地形成或接纳管理者所期望的价值观念体系,并最终内化为个体本身的价值观念。
4.强化制度文化中的价值观内化。学校价值观并不直接发挥作用,而是通过它的外化形式——行为规范来实现它的功能,从而决定师生员工的共同行为取向。学校文化管理是一种软管理,通过制度变革落实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观扎根的根本依托,以制度形式将核心价值观渗透于学校教学、管理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制度文化应凸现以生为本、以师为本、以校为本的价值取向。致力于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利于学校特色化发展”的校园文化,学校的制度建设是一个催生内在的制度精神的过程,能把学校的价值理念外化为师生员工的自觉行为,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其他学校难以模仿的学校核心价值观。
5.强化课堂教学中的价值观实践。学校价值观最终还是要落实在教育教学中,价值观是内隐的,而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是外显的,只有当内隐的价值观外显为教育教学的实践行为时,学校价值观才能在学校中落地生根。校长要引导广大师生确立并形成科学的教育观、教学观、教育价值观、学生观、评价观、管理观、质量观。在此基础上,建立教学质量愿景,发挥学校教学指挥系统的作用,引领和促使广大教师朝着这个被广泛认同的、期望的目标,主动地逐步接近。
6.强化校本研究中的价值观特色。在广大中小学的硬件建设日益趋同的今天,校际竞争已经转向办学质量、办学特色、办学品位的竞争。校长在注重学校“本色”的基础上要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注重开发自我的特有能力,鼓励员工养成反思工作的习惯,在对工作的反思中,不断接近真实思想与价值观之间的差异,从而自主地调整行为,将学校品牌引入“无竞争空间”,在已有传统和价值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建设性的文化,建立起学校文化特别是蕴涵其中的教育价值观的战略个性。
教育价值观作为一种思想观点,一种认识方法,一种思维范式,一种关系架构,它本身具有的思想价值是巨大,深远的。教育价值观形成与内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尤其是现代观念下的学校价值观调整,更是任重道远,校长富有带动教育迈向优质目标之责任,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持之以恒,则会推动教育以新的目标、新的精神、新的面貌走向新世纪。
参考文献
1 马波.试论学校价值观塑造〔J〕.天津教育>>.2007.09.
2 石中英.谈谈校长的价值领导力〔J〕.《中小学管理》.2007.07
3 石中英.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建设〔D〕.1999
4 新课程与学校文化专辑〔Z〕.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
5 刘长海.学校文化视野中的学校核心价值观探讨〔J〕.《中国德育》2007.12
6 郭娜、谢翌.优质学校校长角色:学校文化的塑造者和领导者[J].2007
361026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 厦门市海沧区东孚学校 王晓波(副校长) 5/5 首页 上一页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