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自从莱考夫将概念隐喻这一理论在隐喻领域中提出。经济语篇中的隐喻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的重视。通过我们的人体经验。概念隐喻,隐喻在经济语篇中的分析。
关键词:概念隐喻,经济语篇,人体经验
一、绪论
自从莱考夫将概念隐喻这一理论在隐喻领域中提出, 世界各地的语言学家纷纷对此进行研究。如今,隐喻对于人类语言和认知的重要性已经被广泛的承认。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经济对我们生活影响的日趋重要,经济语篇中的隐喻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的重视。它作为一种认知手段,帮助我们用所熟悉的概念来理解那些相对生疏的事物。本文将着重研究经济语篇中的隐喻表述和概念隐喻,同时分析它们在原文中的意义以及在经济语篇中的重要作用。
二、理论框架
莱考夫在他的当代隐喻理论中将隐喻定义为:“在概念系统中的一种跨领域描绘。”概念性的隐喻描绘是对源领域和目标领域的本体一致和认知一致的固定的双向诉求。“爱情是一场旅行”这个隐喻是基于本体一致的系统描绘,他也能够引发一系列的认知一致,是源领域中对旅途的认识与目标领域中对爱的理解相一致。通过将两个领域进行系统性描绘,使用目标领域中的经验来描述源领域中的抽象事物。莱考夫和约翰逊指出:隐喻的关键就是用一领域中的事物来理解和感受另一领域中的抽象概念。莱考夫和约翰逊进一步解释说具体的概念通常被用于理解更多的抽象概念。
三、概念隐喻在语篇中的实例分析
基于本文所提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为了保证本文的时效性,作者参阅了2009年10月以来的《经济学家》周刊中的经济、金融和商务板块中的隐喻实例,得出11种隐喻的类型。分析如下:
1. 旅行隐喻
旅行隐喻是所有初级隐喻的概括和归纳。通过我们的人体经验,我们知道旅行分为出发(起点)、移动、路径、和目的地。基于旅程的这一系列过程,许多经济学中的活动可以使用旅行作为表达方式。
(1)The bank of Japan pioneered the process
通常我们将旅行分为三种:陆地旅行、航海旅行和航空旅行。科技论文,概念隐喻。陆地旅行通常指的就是徒步旅行。比如我们散步、跳跃、跑步以及滑动等。当我们被什么东西绊倒的时候,我们会蹒跚着前行;当我们走路不稳的时候,我们会摇晃着前行。这些不同的徒步走路的习惯和动作可以被用于谈论经济活动:
(2)Jumps in asset prices…
航海旅行是另一个常用的描绘域,我们通常把经济比喻成一艘船。经济的增长将会被描绘成船舶一路向前。如果遭遇强风大浪,他们将随着海浪上下波动,我们可以用大海的波涛涌动来描绘价格的上下波动:
(3)These rebounds have followed even moredramatic slumps.
航空旅行通常是指游客坐飞机出行,例如:
(4)But trade in financial derivatives reallytook off only in the 1970s.
综上所述,从概念隐喻的角度讲,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公式,即:经济就是一场旅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大量的比喻性实例可以证明这一观点。
2.人类隐喻
人类的的生命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时期:出生、成长、成熟和死亡。将这些概念引用至经济学领域,把经济活动、经济组织以及产业的不同阶段看做我们所熟悉的出生、幼年期、成熟期以及死亡阶段。
(5)It comes to nurturing young companies.
人类依靠事物来存活和成长,当然,食欲,温暖的环境和食物是必不可少的。当人类开始进食的时候,食欲等就会减弱甚至消退。这些人体经验通通可以用来描述经济现象:
(6)Most firms try to warm up, if not fully cook, their books.
综上所述,基于概念隐喻,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经济就是一个人。依靠我们对人类自身的了解,我们可以理解那些经济中的抽象概念和现象。
3.战争隐喻
随着市场竞争的愈演愈烈,战争隐喻在现在商业社会中十分流行。在经济学中,公司、机构以及国际经济体等被视为有生命的实体彼此斗争。例如:
(7)Their feud as exciting as any takeoverbattle
基于概念隐喻的基础,我们得知:经济就是一场战争。用战争的特征来比喻经济活动可以使我们更加容易的理解商业世界的强大和残酷。
4.植物隐喻
许多植物领域的词汇都被用于描述经济的发展: 创立、发展乃至破产倒闭植物的成长特征可以用来描述经济的增长,如:
(8)A system geared for high growth has been…
由于缺少水分或者受到严重暴晒,植物可能会枯萎甚至死去。这种物理现象可以生动的表现经济发展的不景气。
(9)The withering of the nuclear supply chain
综上所述,根据我们对经济与片中隐喻的研究可以得知:经济就是一棵植物。植物隐喻应用十分广泛。
5.容器隐喻
在经济领域中,经济、市场以及抽象实体,例如公司、家庭、国家等全部被是做容器。它们可以容纳商品,货物以及科技。科技论文,概念隐喻。当容器被打开的时候,他们可以随意进出。一旦离开了容器,他将不再是其中的一员。以下的例句将进一步阐明这个理论:
(10)A hard-beaten veteran who was hauled out ofretirement
基于这些隐喻性的表述,概念隐喻可以系统的定义为:经济是一个容器。
6.建筑隐喻
我们对建筑的理解和经济有很多的共性:建造房子就是从事经济活动。因此它们必须都要有确定的结构框架。
(11)…striking variation in the … structure of taxation
根据我们的实际经验,如果一幢建筑的地基不够牢固,那么他肯定会摇摆甚至倒塌。这种尝试可以用来这样描绘经济现象:
(12)Keeping the Yuan basically stable…
总而言之,在隐喻表述的基础上,概念隐喻可以概括为:经济就是一幢建筑。建筑隐喻说明了经济及经济系统需要稳固的基础。
7.液体隐喻
液体的特征就是流动性,这同样为经济语篇中的隐喻提供了喻体。在经济学中,资源如劳动力、资金、消费习惯、收入和产品等都可以被视作流动着的液体。下列例句将给予很好的说明:
(13)Liquidity dries up in financial markets
综上所述,在隐喻表述的基础上,概念隐喻可以概括为:经济就是液体。
8.气泡隐喻
气泡就是一个可以容纳空气或者其他气体的可移动的中空球状物,这样的物理特征使他成为许多经济语篇中概念隐喻的喻体。
(14) They must steer between the shoals ofshort-term deflation and...
综上所述,在隐喻表述的基础上,概念隐喻可以概括为:经济就是气泡。这也使我们更好的了解到经济本身的脆弱。
9.机械隐喻
在经济语篇中,有许多机械领域的词汇被用来表达经济概念及现象。一台机器是有很多部分共同构成的,如帮助前行的轮胎,齿轮等等。作为机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发动机经常被用于描绘经济语篇中推动经济发展的力量这一抽象概念。
(15)Why did not Japanese business regainmomentum?
综上所述,在隐喻表述的基础上,概念隐喻可以概括为:经济就是一台机器。作者依托机器中熟悉的具体的概念,使那些抽象的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系统更容易的被我们所掌握。
10.动物隐喻
我们经常使用牛和熊来比喻市场上不同类型的交易方法。牛和熊经常被用于描绘市场类型:牛市、熊市。如:
(16)… yet another bear-market rally
(17)… as bulls cheered the Dow Jones
综上所述,在隐喻表述的基础上,概念隐喻可以概括为:经济就是一只动物。
11.气候隐喻
我们每年会经历各种气候,逆风将会阻碍我们出行;气候灾难将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损害。科技论文,概念隐喻。科技论文,概念隐喻。经济活动中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气候环境,会给经济带来严重的灾难。
(18)The strongest headwinds facing the economy
综上所述,在隐喻表述的基础上,概念隐喻可以概括为:经济如同气候。
本章列举了经济语篇中的出现的11种概念隐喻在经济概念和现象上的隐喻表述,源领域以及功能。这些分析揭示出经济语篇中的概念隐喻是依托我们的人体经验为基础,并需要跨领域描述来理解的。
四、结论
本文通过列举大量实例来提出经济语篇中出现的11种隐喻。这些隐喻分别强调了经济领域中的不同问题。如果没有这些隐喻,将会使我们很难理解那些抽象的经济现象和经济概念。其中一些隐喻,例如气泡隐喻和动物隐喻,对我们的影响极其深刻。因此,隐喻不仅仅是帮助我们理解抽象的经济概念的手段,他还是经济语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解经济概念的必不可少的认知技能。科技论文,概念隐喻。现今我们对经济语篇中的概念隐喻的研究仍旧具有局限性,首先,我们的研究仅仅局限于经济语篇中的很小的一部分。科技论文,概念隐喻。其次,对于隐喻的认定和分类还有待拓展。
[参考文献]
[1]Henderson, W. “Metaphor in Economics.”Economics 18 (1982).
[2]Lakoff, Ceorge and Johnson Mark. MetaphorWe Live By.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Johnson, Mark. The Body in the Mind: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 Imagination and Reas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4]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 上海外语出版社,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