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隐喻,语法化与语言“经济”_认知语言学

时间:2012-03-27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地方的财政科技支出更是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隐喻,语法化与语言“经济”。
论文关键词:认知语言学,隐喻,语法化,经济
 

引言

早在1890年,法国语音学家帕西就提出语言演变的“经济原则”,1922年,丹麦语言学家叶斯帕西又提出“省力说”。法国语言学家马丁内(A. Martinet)对语言的应用也曾提出过一条“经济原则”。他们认为语言在演变中有力求“经济”的趋势。语言的经济性体现在两个层面上:其一是语言的内部系统,即语言内部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其二为语言的内部系统和外界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即语言内部系统同语言使用者、语境等因素发生的关系。

1.认知与语言“经济”

认知语言学中包含若干个研究部分,如范畴化、框架与视角、隐喻与转喻、语法化等为语义研究提供了多维的视角和研究空间,使人们对语义的认识和理解更加趋于完善。就“语言经济”来说认知语言学,认知视角、隐喻、范畴、语法化等认知语言学概念都为其提供了理论支撑。

1.1 视角与“语言经济”

一词多义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它展现了人类语言的经济性原则。通过赋予同一词形以更多的词义来减少词的数量,减轻人们记忆词汇的负担。Ullmann (1951) 设想,如果像原始人那样用单独的词汇来分别表示“洗身子”、“洗脸”、“洗头”、“帮别人洗身子”、“帮别人洗脸”、“帮别人洗头”等等,而没有一个通用的词来表达简单动作“洗”的话,我们的境况就会很糟糕。从一定意义上说,词汇的多义化势不可挡,多义化是满足人们进一步认知世界的简便、有效的途径,优于造词、构词和借词等手段。而在句子层面上,关注句子的顺序,词的安排,会使人有不同的关注点即视角论文格式模板。请看下面三个例子:

(1)我考上海外国语大学。

(2)我考李老师的博士。

(3)李老师考张老师的博士。

要真正明白“考”的不同含义,我们需要知道相关的语境,否则无法确定谁是考生,谁是主考者。在例(1)中,说话人以“我”为视角,听话人根据“我”和“上海外国语大学”两个语境,可以判断“我”为考生认知语言学,准备“报考”上海外国语大学。例(2)中的视角仍然是“我”,但语境为“李老师的博士”。根据语境可以有两种可能:一种为“我”“报考”李老师的博士生(李老师为导师);另一种为“我”是导师,准备“考核”一下李老师的博士生。当然,听话人可以根据“我”的具体身份做出明确判断。例(3)的情况与例(2)相似,其中的“李老师”既可以是“报考”的参与者,也可以是“考核”他人的参与者。在这三个句子中,说话人的视角决定“考”的具体语义。

再请看汉语的两组例子:

(4)我差点丢了命。/(5)我差点没丢命。

(6)我差点考上了。/(7)我差点没考上。

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凭直觉知道例(4)和例(5)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我没有丢命。而例(6)和例(7)所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例(6)表达的事实是我没有考上,而例(7)则是我考上了。例(4)、例(5)与例(6)、例(7)句法结构相同,所蕴涵的意义却相去甚远。这种简捷的句法结构,丰富的语言表达正是“语言经济”的体现。在例(4)、例(5)和例(6)、例(7)中,“差点”的语义蕴涵是不同的:前两例中蕴涵“是否丢命”,后两句中蕴涵“是否考上”,显然,“丢命”是不期待发生的(或不利于施事的)事情,而“考上”是期待发生的(或利于施事的)事情,因此认知语言学,不妨可以从“差点”的语义蕴涵做出解释:表示期待发生的(或利于施事的)事情时,否定与肯定意义不同;表示不期待发生的(或不利于施事的)事情时,否定与肯定意义相同。同样的汉语例子还有很多,而其中蕴涵的意思却各有不同。这些句子的句法框架是相同的,表达意思的不同则是由于不同的关注视角所至,在上述的例子中,关注的视角为“差点”连接的肯定或否定的结果。

请看下面的英语句子:

(8)There goes John.

(9)There comes John.

例(8)和例(9)具有相同的句法结构,表达的意思也是相同的,之所以有不同的表达方法是缘于不同的观察视角,即说话人站在John来的方向则倾向于说There comes John, 如说话人站在John离开的方向则倾向于说There goes John,可见在同一个框架(或脚本)内视角对于语言表达的简捷,省力起着关键性的解释作用论文格式模板

1.2 隐喻与“语言经济”

莱考夫和约翰逊所著的《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说明了我们生活中的语言几乎充满着隐喻。在Ungerer & Schmid 合著的《认知语言学入门》一书中也有这样表述隐喻的话语 “…metaphors that have unconsciously built into the language bylong-established convention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ones.”( Ungerer & Schmid ,119)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从认知的角度来看认知语言学,那种通过长期建立的常规关系无意识进入语言的隐喻才是最重要的。例如我们的日常语言:Mouth of a river, mouth of a hole, foot of a mountain, arm of achair, arm of a tree, hands of a watch,等等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词汇的一个部分,因此人们使用此类隐喻时也往往忽略其最初的隐喻意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常规隐喻。而这种常规隐喻(又称“死”的隐喻(Ungerer & Schmid,1996))也是认知简约原则的需要,同样体现了“语言经济”这一现象。

根据莱考夫的《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隐喻分为三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实体隐喻。由于篇幅所限,在此我们仅讨论结构隐喻与“语言经济”的关系。所谓结构隐喻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重合,使一种概念的词语同样适用于另外一种概念的表达,因此产生一词多用现象。这种“借”词现象也是“语言经济”的体现。莱考夫和约翰逊所著的《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重点论述了TIME IS MONEY 这一结构性概念隐喻。 基于这样的认知(时间就是金钱),日常生活中就有这样一些用语:

You are wasting my time.(你在浪费我的时间。)

You’re running out of time.(你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Do you have much time left?(你还有时间吗?)

I don’t have the time to give you.(我没有时间给你)

Thank you for your time.(谢谢你的时间。)

这些例子都包含了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这样一个概念隐喻。同样, ARGUMENT IS WAR(争论是战争)也是一个结构性概念隐喻。提起战争人们自然会想到进攻,防守,输赢等。“争论是战争”这个概念隐喻决定了人们对争论的认识,理解。因此我们经常在日常语言中有这样的一些表达争论的方法:He attacked every weak point in my argument. I’ve never won anargument with him. Your claims are indefensible. 类似的概念隐喻及其表达方法在我们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

1.3 基本范畴与“语言经济”

Ungerer & Schmid (1996:67,68)有这样的论述:As the notion of correlationimplies, the bundles of attributes available on the basic level are alreadypresorted, they have been conveniently linked up and are therefore more easilydigestible. This is why it can be claimed that the basic level is where thelargest amount of information about an item can be obtained with the leastcognitive effort. This principle is called cognitive economy.

可见基本范畴正是人们可以付出最少量的认知努力却可以获得最大量的信息的一个认知的基本层面。这就是认知经济原则。也就是说,基本范畴是人们认识世界最直接、最基本的层面,是人们对世界事物进行范畴化的有力工具(赵艳芳,2001)。在基本范畴的基础上认知语言学,范畴可以向上发展为上位范畴或向下区分为下属范畴论文格式模板。由于基本范畴使人们可以付出最少量的努力而达到最大量的认知效果,因此更易被人们感知、认识、命名、习得和记忆。根据语言的“经济原则”,人们在交流时常遵循着付出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交流信息的语言“经济原则”,而一般来说基本范畴的名称最短、最有用、最简捷、因而也就最经常被使用。例如在日常语言中,当我们要向别人借一支“笔”的时候,在一般情况下会说“借我一支笔”,而不是“借我一支钢笔(或铅笔,毛笔)”等这些笔的下属范畴,同样也不会说“借我一支书写工具”等这些笔的上位范畴。

1.4 语法化与“语言经济”

作为交流载体的语言总是受到语言使用者的影响,语法规约着语言使用者的语言使用,而语言使用者又同时创造出新的语言使用规约——语法。当然,这种创造的过程可能会经过相当一段时间才能够体现出来,而一旦新的规约成为固有的表达方式时,即产生了新的语法。这就是所说的语法化。问题是,这种语法化的动因又是什么呢?语言使用的“经济”原则则事其中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法化就是语用者试图用最少的言语表达最多的信息时所加工出的副产品(刘绍忠,张 平;2004)。例如我们经常用到的情态动词表达式“Can /Could you??”已经超出其原有的“你是否有能力做某事”的询问能力的概念,转而具有表达建议的功能。类似汉语我们经常说的“你能不能...?”。也就是说Can或 Could几乎从实义动词转变为功能词项。这也许是因为人们在提出建议前出于礼貌总是先询问对方有无能力履行建议认知语言学,这样的句式经过多次重复,听话人一听到就会立刻理解为建议,说话人无需再多说。这一现象也表明语言的“经济”原则在起作用。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论李煜以物喻愁词在北宋词家中的回响_承传
下一篇论文:宾语前置句式的研究综述_藏语只有第七八世纪的藏文文献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