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李煜后期之作,不事雕琢,纯用白描,自抒真情,摆脱了花间派的窠臼,为词体创作打开了新的境界。李煜善于运用“春水”、“春草”等意象比况家国之愁,离别之恨,感人至深。北宋词坛的一些大家如欧阳修、柳永、秦观等人曾延用其以“水”、“草”等物象喻愁绪,在继承的基础上别有新创,并各具意境。李煜对北宋词的影响,不但体现在具体词句的创作上,还体现在对词的意境的营造方面,以真情写真景,自成高格。
论文关键词:李煜,喻愁词,北宋词家,承传,变易,特色,成因
一
假如读过李煜后期的作品,如《虞美人》和《清平乐》等名篇,就会为其满腹的真切愁情和感慨所感动。这些词作以“水”和“草”等物象喻“愁”,或追思故国,或反映现实处境,形象地展现了词人内心的愁苦和悲凉。
詹安泰先生曾这样评价李煜后期词的风格:“他在这时期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是,意境大,感慨深,力量充沛,具有非常强大的感染力,不仅是凄清,而且是悲慨,不仅是沉着,而且是郁结,成为李煜词的最显著的特征,成为李煜词独创的风格。”[1](P21-22)李煜词独特的风格,对后世词家影响极大。下文以李煜以物喻愁词为例,论述北宋词家对其此类作品的承传和变易,以及以物喻愁词的特色和成因。
二
在李煜词中,最为出色的词篇,无疑是他作于社稷变置、亡国破家前后,特别是亡国之后的词篇。如其以“春水”喻“愁”的名篇《虞美人》:
春花秋叶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末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其愁情之深远,其怨情之高涨,凭藉着这一千古名喻升腾到了极点。所以难怪宋太宗闻后,决意要毒杀这位心怀怨恨而又不加掩饰的亡国之君了。
以“水”喻“愁”屡见载籍,为词家所易道,未必互相沿用。如白居易《夜入瞿唐峡》的“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刘禹锡《竹枝词》的“水流无限似侬愁”等。不过李煜用悲慨的词写凄凉的身世承传,深沉的悲慨便提升了词的意味。他的词不但集唐五代之大成,还为后人开了一个新的意境。因此,到了北宋,以“春水”喻愁情就为欧阳修、秦观和贺铸等人所延用,抒发各自愁苦。如欧阳修《路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阕结末,词人以“春水”喻愁情,很明显脱胎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因作者善于变换句法,使这一生动比喻跟全词的意境结合得十分紧密,故貌似仿效,而实则是创新,天然浑成,不露痕迹。
在北宋词坛上,秦观被认为是最能体现当行本色的“词手”。词中浸透着伤心的眼泪,充满着揪心的愁恨。如其《千秋子》词:“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说愁情无数,颇似从杜甫《曲江对酒》诗中“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化来,并反用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意,更进一步道出了离愁比春江之水还多。因伤春而触景生情,那万点落红是词人如海深愁的象征,而自身无限身世之感,也就包含其中。秦观此名句虽本于前人,然其以“海”喻“愁”,确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又其名作《江城子》云: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它妙就妙在一下子将从篇首开始逐渐写出的泪水、水流、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滔滔不尽的向东流去,使读者沉浸在感情的洪流中。这比喻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逐渐汇合的,说它水到渠成,也就是说它自然而有特色。”[2](P542)
显然,这个比喻受到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名句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以此翻新而成。不过李煜之句是作问答语,感情哀痛郁结而充沛;秦观之句改作假设语,语句较委婉,感情缠绵而伤感。前者是“阳刚”的,后者则稍近“阴柔”,都是受制于具体的感情内容,故各得其宜。
贺铸作词,“满心而发,肆口而成”(张耒《东山词序》)[3](P331),抒发自我的人生感慨和愁苦情怀。如其《木兰花》词以“江水“喻“愁”云:“漫将江水比闲愁,水尽江头愁不尽。”贺铸该句所本即是李煜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二人同以江水比况愁苦,后主词是愁绪恰如江水,贺铸词是闲愁剩过江水,虽化用前人词句,但凭借奇特的想象作夸张的修饰,把闺中幽怨绵绵不绝的特色,表现得形象鲜明,动态强烈。
三
除了以“春水”喻愁情外,李煜也以“春草”比况离别愁恨。如其《清平乐》词云: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承传,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芳草,更行更远还生论文下载。
这首词是后主被俘之后所写词中较为著名的一首。下阕结句“离恨恰如芳草,更行更远还生”是杜甫《愁》诗“江草日日唤愁生”的句法的变换。稍加留意前人之诗句,就会发现,以萋萋芳草比喻离愁和远思,在我国古代似有传统。除《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外,像“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饮马长城窟行》),“萋萋春草生,王孙游有情”(谢灵运《悲哉行》),“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山中送别》),“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等都是用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无可抑制,无时不生的离情愁思。
不过,后主不似前人直接使用典故来写愁恨,而是间接化用,并注入自己深挚的情思。这种既精深又形象的手法的运用,是李煜高度的艺术成就的一种表现。这一写法,给后人启示良多。
如柳永之《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写词人登楼极目远望,一种黯然销魂的“春愁”油然而生。与后主词“离恨恰如芳草,更行更远还生”直言恨如芳草不同,柳词却倒过来写。“望极春愁”,愁怎么能看得见呢?原来是从那“草色烟光残照里”触发而来。柳词与后主词相较,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秦观《八六子》上阕首句云:“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此句“恨如芳草”是心中所想,触目所见;“刬尽还生”是词人心中愁恨连绵不绝之状。从李煜《清平乐》词:“离恨恰如芳草,更行更远还生”,以及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处化出而不着痕迹。
四
上文论述了李煜以“春水”和“春草”喻愁情词对北宋词家的影响,即北宋词人对后主词的继承。这些词人们同是以物喻愁,看似重复,可为什么对照着读却不会令人生厌呢?词人们为什么普遍喜欢以物喻愁呢?对这两个问题下文将着重论述。
词人们虽同是以物喻愁,但在更新表现手法的同时,还注入了各自真挚的情感,使词作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第一,从表现形式来看,运用比喻,化实为虚。比喻是形象思维的重要手法之一,它往往能把抽象的思想感情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愁”、“恨”本是抽象的、虚无的东西,但经过词人巧加比喻,把“愁”、“恨”转化为一系列具体可感的物象,使词作具有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前人虽然用过“水”、“草”等意象喻愁苦,而后人在继承的基础上,或变换句法,含蓄出之,或反其意而用之,看似重复写愁,却各有新意。
第二,从词作内容来看,各有寄托,各有境界。上文所引后主之词作于亡国之后,抒发的多是家国之愁;秦观之词多为身世之感承传,贬谪之苦;贺铸词作抒写的是“闲愁”;柳永之词则是羁旅途中怀人之愁。总之,他们的词里都倾注了各自的愁怀,都是有寄托之作。
何以谓之有境界呢?“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4](P3)王国维所谓“境界”的核心是“真”,即作者对所写之物要有真切的感受,而后能用真切的文字表达出来,这样的作品才是有“境界”的。上文已述,李煜、秦观等词人的作品都是有寄托的,即情真景真,所以他们的作品也是有境界的。此外,王国维自评(人间词)谓:“名句间出,殆往往度越前人。”[4](P81)可见所谓有境界之词,还得有名句。从这一角度而言,李煜、欧阳修、秦观和柳永等词人的词都具备这个条件,因为他们的作品里有为后人称赏的名句。
至于词人们为何喜用具体物象去写无形之愁苦。我们以为,自然万物如水、草等是充满性灵的,本身具有审美价值;当创作主体对其进行审美观照时,便赋予自然以宇宙意识和生命情调,使自己成为自然的化身了。近于王国维所谓:“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4](P2)黑格尔在《美学》中亦云:“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助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1](P49)此处,所谓心灵化即主观化;感性化也就是形象化。对词人们而言,他们以“水”或“草”等意象喻离愁别恨,使这些与情感有某种天然联系(如“水”和“草”都有连绵不绝之状)的意象具有了一定的主观性色彩。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4](P8)李煜词善以白描的手法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动人地把情感表达出来。他的词突破了花间词人的藩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不仅为当时的词打开了新的境界,而且对词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也正是上文以其以物喻愁词为例,所要论述的目的所在。当然,更多的还是论述和揭示北宋词家从词句与境界两方面对后主词的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詹安泰编注.李璟李煜词[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21-22.
[2]夏承焘等撰.唐宋词鉴赏辞典(上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542.
[3]孙克强编注.唐宋人词话[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331.
[4]王国维著,徐调孚校注.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9:2、3、8、81.
[5]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