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师,其最根本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既要做人类知识的传授者,又要做言传身教的教育者。而学分制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努力探索如何帮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掌握无限延伸扩展的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进取、超越自我的能力,增长适应社会激励竞争的才干。因此,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八项教书育人的能力:以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革新创新、外语应用、数字应用和自我学习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教书育人,不仅要通过言教,更要通过身教。
二、外引、内培、校企合作,建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整体教学能力。
学分制的实施,赋予了学生选择课程、选择教师的权利,尤其对优秀学生的导师制中,对导师的综合知识、技能和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无疑既是对学校的挑战,也是对教师的一种挑战:一方面对教师的知识广度和深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向我们昭示:根据高职教育特色,建设一支素质精良、结构合理、专业配套、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已成为优质高效地利用好学分制,提高人才培养绩效的关键所在,是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的重要保证。此已形成共识。
实施学分制的关键之所以在于师资,是因为在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等新生事物令人目不暇接,学分制对教师的知识结构,以及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自然就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专长,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要求教师增加新的可供选择的课程。那种因循守旧、长期满足于陈旧知识,或者只是拷贝课本理论、不教实践技能的教师,很难被学生所接受。因此,教师不仅要从心理上做好准备,更要从知识结构、综合能力及教学艺术等各方面去提高自己,拓宽知识面,加强专业实践能力,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使自己成为“双师型”教师。
我省高职院在学分制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种种方式方法加大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和建设速度,一是通过校本培养;二是通过校外培养;三是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同时通过引进、聘用高学历或高职称人员来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通过在岗进修、短期培训、作为学者的国内外访问、学术交流等形式来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通过校外挂职、顶岗实践、带队实习等方式来加强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另外,鼓励专业教师报考或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还运用岗前培训制、导师制等手段来提高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通过实训课、理论课的观摩和比赛来带动教学改革;通过名师效应、专家讲座、参观学习等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通过营造适度的竞争氛围,实现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方面促使教师在业务能力上由单一型转向全能型发展,另一方面建立了合理的教师资源配置机制,形成师资队伍整体结构上的“双师型”特色。
职业教育实践证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的结构合理与否、专业是否配套、素质是否精良,直接影响着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是“双师型”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着力点和方向,是培养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的重要因素,是培养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前提条件,是学分制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迫切要求。
三、拓宽教师聘用渠道,建立相对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建构合理的职业能力结构。
在学分制实施过程中,实行选课制,随着越来越多的新专业、新课程的开设,很多专业缺乏对口专业师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把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树立能力为本、开放办学和引进智力等现代教育理念,实行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结构模式,以保证足够数量和较高质量的师资力量。
聘用兼职教师的根本目的在于承担专业课或实践教学任务,强化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弥补专业教师队伍之不足。这就需要一方面教师增强终身学习意识重新学习,不断学习,构建自己的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学校要采取联合办学、互聘联聘和返聘等途径来拓宽教师聘用的渠道,聘任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并且还可以实现校际之间教师资源的共享,通过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建立有效的机制,改革学校的师资和教学管理制度,以保证兼职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既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密切结合提高了条件,又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可靠保证。
四、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培养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提高其创新能力。
学分制的实施,强调因材施教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实行选师制,教师还将面临来自教育对象的压力,面临转岗和下岗的风险,面临新的职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的考验,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及时转变教育观念,迅速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尽快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由传统单纯的教书匠转变为学者型教育者,从墨守成规型转变为主动创新型,自觉形成创新教育所需要的新型教育价值观,既要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环境、教育对象及自身的教学特点因材施教,采取创新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培养学生,还要积极参与科研课题、承担企业科研课题方面的合作,或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开发、技术推广和技术改造等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这样既有利于教师自身提高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又有利于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与学分制的实施。
五、构建和谐课堂,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实行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换。
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早已成为共识,和谐不但是社会的追求,也是教育的追求,更是课堂的追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基斯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一个脑袋,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在进行心灵的交流。”21世纪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世纪,也是教育公平化、民主化、人性化得到充足发展的世纪。作为教育者,应该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既是为学生服务的人,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课堂内是师生,课堂外是益友,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信赖,真正做到关心学生,服务于学生,形成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创设出民主、平等、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摆正“主导”与“主体”的位置,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展示才华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师生互动、师生合作,学生的角色就不再是教学内容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获取与建构者;教师的角色也不再单纯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转变为学生建构学习的指导者,学生自我发展的促进者、理想探求的引路者,学生心理健康的帮助者,以及学分制课程的开发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网络教学的指导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