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

时间:2011-04-24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的是短期内的供应量大于需求量、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地区的不均衡以及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其中就业能力不足是制约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关键性因素。本文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构成就业能力的主要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上,从实证分析中研究究竟哪些因素在大学生就业中起决定性作用,构成就业能力的要素中究竟哪些要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最为显著。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能力

 

[摘 要]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的是短期内的供应量大于需求量、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地区的不均衡以及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其中就业能力不足是制约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关键性因素。本文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构成就业能力的主要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上,从实证分析中研究究竟哪些因素在大学生就业中起决定性作用,构成就业能力的要素中究竟哪些要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最为显著。

一、前言

自1999年高等学校扩招开始,我国大学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2007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从2002 年的212 万人上升到495 万人,首次超过社会

新增就业岗位。2008 年达559 万人,比2007 年增加64 万人,增幅为12.9%。而大学生初次就业率逐年下降,每年未就业人数逐年飙升。据统计,2004、2005 年大学毕业生中分别有67.5万、91.26 万人不能就业,2005 年本科学生初次就业率跌至70%。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基本上一次性由过去的90%跌落到65%左右。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 年《经济蓝皮书》预计到2008 年底,将有100 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09 年逾610 万应届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挑战。【1】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的是短期内的供应量大于需求量、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地区的不均衡以及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其中就业能力不足是制约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关键性因素。本文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构成就业能力的主要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上,从实证分析中研究究竟哪些因素在大学生就业中起决定性作用,构成就业能力的要素中究竟哪些要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最为显著。

二、就业能力概念综述

从大学毕业生去向来看,无外乎继续攻读研究生、出国深造、就业、未就业这几个群体。除去继续攻读研究生和出国深造的群体,单就就业及未就业两个群体进行比较,造成这两个群体之间差别的关键就是就业能力的强弱。

“就业能力”一词在研究就业问题时被广泛使用,但国内外学者对“就业能力”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瑞士学者戈德斯密德通过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归纳出大学生顺利就业并取得职业成功的五个要素: (1)就业动机及良好的个人素质; (2)出色的人际关系技巧; (3)对丰富的科学知识的掌握; (4)有效的工作方法; (5)敏锐、广阔的视野。【2】英国就业能力研究专家LeeHarvey 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个人的能力,通常表现为学生能够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是: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就业能力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3】我国也有学者将其归纳为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应聘能力五个维度。综合以上观点,我们可以把就业能力理解为以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人际关系处理能力、适应社会能力、道德品质与职业观”等品质在竞争中获得工作并维持工作的能力。

三、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以就业市场为导向进行培养,难以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的人才选择标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人单位以工作职位对任职者的具体要求在劳动力市场上以价格机制选用符合标准的人才。然而,大学毕业生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工作岗位对他们的要求。对大学毕业生个体而言,他们本身所拥有的知识、技能、道德水平和就业观等资产决定了他们的就业能力,他们使用这些素质的方式和他们向用人单位展示这些素质得能力以及他们所处时代的就业市场的背景等因素同样影响着他们的就业。由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主要是在大学期间培养,因此就业能力的强弱是与大学教育息息相关的。长期以来,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因此,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基础实践能力较差动手能力差。实践经验缺乏,实践能力普遍欠缺,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高要求。(2)知识拓展能力相对欠缺。免费论文。知识广博度不够,知识结构单一,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3)创新能力缺乏。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相当欠缺,达不到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在就业市场中竞争力不强。(4)应聘能力薄弱。心理准备不足,对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不能充分地展现自己。

四、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体系

在大学生中关于就业的决定性因素存在一种争论:一种观点是“学习至上论”,认为在找工作过程中,招聘单位最为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另外一种观点是“能力之上论”认为招聘单位最为注重的是“能力”,这里的“能力”是个比较笼统的概念,笔者认为主要包括组织协调能力、与人和社会打交道的能力。这种争论由来已久,不同的用人单位也有不同的招聘标准。而在就业的群体中既有以学习见长的也有以参加活动见长的,所以很难从单个个体总结出哪些因素对就业能力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因此需要从大量的实证中总结出一个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模型。免费论文。

通过观察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行为,可以把大学生分为“忙碌型”和“闲暇型”两个组别。在“忙碌型”中,一部分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专业知识上;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则把精力放在参加各种活动上(这些活动有主要有侧重于组织协调能力培养的、侧重于科研实践能力培养的、侧重于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则把时间比较平均的分配在学习专业知识和参加各种活动上。在“闲暇型”中,一部分学生把精力主要放在业余爱好上;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则选择无作为式消磨时间。

结合大学生在校行为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就业能力以学习成绩、发展性素质、思想道德水平三个维度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加以量化,其中专业知识与技能量化为学习成绩S;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量化为发展性素质D;道德品质与职业观量化为思想道德水平E;这些能力的载体身心素质B。而就业能力体现在获得的工作岗位上,工作岗位给大学生带来的总效用U主要有工资收益、福利待遇、社会地位和自我认同感。其中工资收益和福利待遇可以量化为货币收入,而社会地位和自我认同感则较难量化,并且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这两个因素较工资收益和福利待遇来说受关注的程度较低,为了研究的方便在这里忽略这两项在总效用中的影响。所以总效用U=工资收益U1+福利待遇U2。由此我们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模型: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确定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素质
下一篇论文:基于《走出牛津》的《高职英语》课程设计
教学论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班主任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相关素质教育论文
最新素质教育论文
读者推荐的素质教育论文